讀取中請稍後...
隆蓮法師 譯如石法師 舊譯如石法師 新譯如性法師 譯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壬一、釋品文
壬一、釋品文
壬一、釋品文
壬一、釋品文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如是一切諸支分 能仁悉為般若說
欲求寂滅諸苦者 是故應令般若生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1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前諸支分,佛為般若說,
故欲息諸苦,應生實性慧。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子一、建立二諦

此中許諦唯有二 謂言世俗及勝義
勝義非心所行境 故言心唯是世俗

此中世間有二種 瑜伽者及庸常人
此中庸常世間者 瑜伽世間之所壞

殊勝心壞瑜伽者 輾轉由上遞相害
中觀有部共許喻 於果義未觀察故

世間見為實有者 若於真性而觀察
如幻而有不同此 故瑜伽者與世諍

色等法雖現量性 名言共許非量成
如不淨等計為淨 是故說彼為虛妄

令世間人漸趨入 是故依怙說無常
彼諸法非刹那性 世俗亦應成相違

瑜伽世俗故無過 觀待世間見彼性
否則世間應能壞 女人不淨決定解

如幻由佛生福德 如佛有實福亦爾
或問有情若如幻 死已云何得再生

如其諸緣聚會時 爾時能成諸幻事
云何長時有諦實 有情實有亦如是

若殺幻化士夫等 彼無心故罪不成
於具幻化之心者 饒益生福損生罪

咒藥等無此力故 不能生起幻化心
從種種緣所出生 幻化亦是眾緣性
若一因能生多法 如是之事未曾有

若由勝義成涅槃 由世俗故成生死
如來亦轉生死中 修菩薩行復何益

若時諸緣流不斷 則亦不能遮幻化
若彼諸緣流斷時 世俗中亦無流轉

若時無有錯亂心 誰能緣於彼幻事
若汝幻境無自性 爾時以何為所緣

若言別有彼自性 彼相乃是心性者
若時心性即幻事 誰依何法而見之

依世間理佛亦言 心不能自見其心
如其雖有利劍鋒 不能自割此亦爾

答言此如燈炬明 亦能照明於自體
燈炬非是所照明 黑暗非由暗障故

如碧琉璃體自青 不待餘法自青色
若待餘法若不待 悉能觀見亦猶是

青色非即青為因 自體不作自體故

若謂如燈性能照 如是亦說識能知
若謂心性自能顯 誰能了知作是語

若時悉無能見者 若能照明若不能
如諍石女兒美惡 徒勞詞費定無義

若問倘心不自知 云何能念過去識
與曾習境聯屬生 有念如鼠咬與毒

若時具足餘諸緣 能見故自能顯了
修成眼藥作用力 見寶藏瓶藥不見

如是見聞覺知等 非是此中之所遮
此唯遮執實分別 由彼能成苦因故

由心幻出非異法 彼二非異亦無常
實有云何非異心 非異心應非實有

如是幻事非諦實 能見亦與所見等
或言輪有實所依 若不爾者如虛空

若不實法依實因 云何有能生果者
汝二取心無助伴 應唯自知及自明

若時心離於二取 一切眾生已成佛
若已如是復何須 觀於唯識有何益

雖已知如幻化事 云何能遮諸煩惱
若時於所幻化女 幻師亦能生貪等

彼幻師於所知境 煩惱習氣不能斷
由實執力見彼時 空性習氣微劣故

由修空性薰習力 能斷執實之習氣
謂畢竟無而修心 無實實執後亦斷

若依何法說為無 所觀實法無所緣
其時不實離所依 於觀慧前云何住

若時或實或非實 於觀慧前皆不住
爾時別無所執相 無所緣故極寂靜

摩尼寶珠如意樹 云何悉滿諸希願
所化願力自在故 如來現身亦如是

譬如大鵬金翅鳥 消毒供樹昔曾修
久成過去仍感報 能息現前諸毒害

隨順於諸菩薩行 若於如來修供養
菩薩雖已般涅槃 亦能作諸義利事

若供無分別心者 云何亦能得果報
經言住世或涅槃 供養福德均等故

世俗勝義供養佛 經言均能生果報
如汝許於諦實佛 供養得果亦如是

子一、建立二諦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以二同許喻。為果不觀察。

世人見實法,分別為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諍瑜伽師。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豈不違世俗?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所明,其無暗蔽故。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如石女女媚,說彼亦無義。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

供養無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經說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

子一、建立二諦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2

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師,前者所論破。3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以二同許喻,為果不深察。4

世人見世俗,分別為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諍瑜伽師。5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偽,如垢而謂淨。6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剎那,豈不違世俗?7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8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9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10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11

諸咒無情識,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12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迴,
則佛亦輪迴,菩提行何用?13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14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15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16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17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自明,暗不自蔽故。18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19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20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21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22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23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然塗鍊就藥,見瓶不見藥。24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25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26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輪迴依實法,否則如虛空。27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緣,應成獨一體。28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29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30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31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修空亦非實,復斷空性執。32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住心前?33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34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35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36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37

供佛無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經說福等故。38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39

子一、建立二諦

許此分二諦,謂世俗勝義;
勝義非心境,說心為世俗。

世人有二種: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人,瑜伽世人破;

瑜伽師因慧,為上上所破。
以二共許喻,為果不察故。

世人見事物;分別為真實,
非如幻於此,瑜伽與世諍。

現量立色等,共許非實量;
虛妄如共許,垢等為淨等。

為導世人入,佛說事無常;
實性非剎那。謂亦違世俗,

瑜伽世無過。待世見實性;
否則見垢女,將為世人害。

供養如幻佛,生福如實有。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眾緣聚合時,雖幻亦將生。
云何因時久,有情成實有?

殺害幻化人,無心故無罪;
於有幻心者,則生福與罪。

咒語等無力,故幻化無心。
種種緣亦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眾果,此畢竟非有。

勝義若涅槃,輪迴乃世俗,
則佛亦輪迴,菩薩行何用?

諸緣若未斷,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已斷,俗中亦不生。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若無如幻境,爾時心何緣?

無彼然有餘,彼相即心體。
唯心見幻義,以何見彼心?

世間怙亦言:心不能見心。
如鋒不自割,心亦不見心。

若謂如燈火,如實照自身。
燈火非自照,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待他,色青不待他;
如是亦得見,待他不待他。

未有非因生,而自成青性。

謂燈能照明,由心知而說;
言心性光明,何心知而說?

若心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如石女兒媚,說彼無意義。

若無有自證,心識豈能憶?
由受餘相連,引念如鼠毒。

具餘緣能見,故心應自明;
眼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

見聞及覺知,於此非所破;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

心外幻非異,非異亦無常。
事物豈非異?非異則無實。

幻境非實有,能見如所見。
輪迴依實法,不爾則如空。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若心離二相,眾皆成如來;
如此擇唯識,究竟有何德?

雖知法如幻,如何遮煩惱?
如於幻化女,幻師猶生貪。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故於見彼時,空性習氣弱。

若修空性習,能斷實執習;
由修全無有,後亦能斷彼。

未得所觀法,謂法無諦實;
無實離所依,云何住心前?

若事無事法,悉不住心前,
爾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

摩尼如意樹,能成滿希願;
如是於化機,因願現佛身。

如人建鵬塔,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猶能滅毒等。

隨修菩提行,成就正覺塔;
菩薩雖入涅,猶能成眾利。

供養無心者,云何能有果?
住世或涅槃,經說福等故。

於俗或實性,經說皆感果;
如供諦實佛,能得果報然。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四諦等即解脫 求見空性有何益
經云未得此道時 不成三乘菩提故

若謂大乘非汝許 汝小乘教云何成
何故二者獨許此 此汝初生亦未許

以何因緣信解彼 此於大乘亦相等
若二共許即諦實 能知等亦成實有

於大乘有爭論故 小乘教與諸外道
及餘部亦自他諍 是有諍故亦當捨

聖教根本為比丘 比丘亦依佛語住
一切心有所緣者 涅槃亦依佛語住

若由斷惑便解脫 無間應成阿羅漢
彼等雖無現行惑 而猶見有業力故

或謂言無近取貪 所言無是決定義
此貪雖非煩惱性 如遍行癡之何無

以受為緣故有貪 受於彼等亦有故
凡有諦實境俱心 即有貪與俱現行

離於空性觀證心 滅已仍復生起故
如人入於無想定 是故應當修空性

若語入於經藏中 汝則許為佛說者
汝於多分大乘經 是否許同經藏攝

若唯由一經不攝 一切皆成有過者
何不由一同是經 一切悉皆成佛語

所有甚深如來語 大迦葉等尚難測
由汝不能通達故 謂非經攝何所據

為令愚迷受苦者 解脫貪著怖畏邊
自能安住生死中 此即是修空性果

如是於空性品類 不應指摘出其過
是故應當勤修行 令證空性無猶豫

煩惱所知之二障 其暗對治為空性
欲速證得一切智 云何於此不修行

實執乃令痛苦生 對此將生諸驚怖
空性能令痛苦息 云何於彼生怖畏

若有少分自性我 任一之中生怖畏
我性纖毫亦不存 何人能生怖畏心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復然,
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諍大乘故。外道於阿含,
自他於他教,有諍悉應捨。

比丘為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如癡云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

若無空性心,滅已復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當修空性。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語,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許?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語。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回,此即悟空果。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
既無少分我,誰復生畏懼?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40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41

依何信彼典,大乘亦復然。
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42

小諍大乘故。外道於阿含,
自他於他教,互諍悉應捨。43

若僧為教本,僧亦難安住;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47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48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污愛,如痴云何無?49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心識有所緣,受仍住其中。50

若無空性心,暫滅惑復生,
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51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許?44

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說。45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46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迴,此即悟空果。52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53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54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55

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
既無少分我,誰復生畏懼?56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須見空性?
經中說無道,不能得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

依何緣信彼,大乘亦相同。
二許若即真,吠陀亦成真。

大乘有諍論。諸外道於教,
自他於他教,有諍故應捨。

教本唯比丘,比丘亦難住;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斷惑若即脫,當下應成彼。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污愛,如痴云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心有所緣者,實執住於心
(定不能遮愛)。

遠離空性心,暫伏仍復生,
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
大乘與汝經,多等何不許?

若因不解一,許一切有過;
何不以一同,許皆為佛說。

大迦葉等眾,尚難測彼經,
誰因汝不解,而不受持彼?

為度愚苦眾,脫離貪懼邊,
悲者住輪迴,此即空性果。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品,
是故莫生疑,應修習空性。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得遍智,何不修空性?

實執生眾苦,於彼應生懼;
空性能息苦,於彼云何畏?

若有少分我,於境應生懼;
既無少分我,復有誰畏懼?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毛髮爪齒既非我 骨與血等亦非我
鼻涕痰涎非我身 黃水膿汁亦非我

我者既非血與汗 肝肺等亦非我身
餘臟腑等亦非我 我亦非是便溺等

皮膚肌肉既非我 暖及與風亦非我
身諸孔竅及六識 彼等一切皆非我

若言聲識是常者 一切時中應執聲
所知無則無能知 依何而立能知名

若不知亦說為知 木亦應成為知故
是故所知不現前 定應說無能知者

若即由彼了知色 爾時何故彼不聞
若由聲未現前故 是彼能聞識亦無

即彼取聲之自性 如何轉變取色等
若彼二者即是一 安立父子無正因

如是情塵暗等三 自性非父亦非子
具足取聲之自性 應不能見所見者

若如優人易衣冠 彼亦能見則非常
若謂聲色取性一 彼先無故應性異

若言餘相非諦實 當說彼識本自性
若謂即識自體者 一切士夫應成一

彼諸有情無情法 有性同故悉應一
若時差別皆顛倒 爾時相似依何法

若無心汝我應無 非心性故如瓶等
若與心屬故能知 應壞實有無知性

若絕無能成我法 心於彼我有何益
如是無知離作為 彼我應成如虛空

若時所依我非有 業果應不相聯屬
既作業已旋即壞 是則應為誰之業

作業受報所依異 果時我亦非作者
是我二宗所共成 爭此豈非無義利

謂有因時有果俱 未嘗見有如是事
問誰能依一相續 說能作者亦受者

過去及與未來心 彼非是我彼無故
若生起心是我者 彼壞滅時應無我

喻如芭蕉樹莖杆 層層剖之無一物
如是明辨觀慧尋 所執之我絕無有

或問若有情亦無 對誰而修大悲心
為解脫果而承許 依大愚癡立彼名

若無有情是誰果 誠然而許由癡生
為現前息有情苦 果位無明非所遮

我慢能為眾苦因 由我癡故慢轉增
謂餘實執不能遮 修無我力殊勝故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發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膿非黃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餘內臟,亦非屎與尿,

肉與皮非我,脈氣熱非我,
百竅亦復然,六識皆非我。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何理謂識聲?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無境則無知。

若謂彼知色。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則知識亦無。

聞聲自性者,云何成眼識?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實。

憂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

如見伎異狀。是識即非常。
謂異樣一體。彼一未曾有,

異樣若非真,自性復為何?
若謂即是識,眾生將成一。

心無心亦一,同為實有故。
差殊成妄時,何為共同依?

無心亦非我,無心則如瓶。
謂合有心故,知成無知滅。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無知復無用,虛空亦成我。

若我非實有,業果繫非理,
已作我既滅,誰復受業報?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諍此有何義?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
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

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湣?
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
為息眾生苦,不應除果癡。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謂慢不能除,修無我最勝。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膿非膽汁、57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餘內臟,亦非屎與尿、58

肉與皮非我,脈氣熱非我,
百竅亦復然,六識皆非我。59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何理謂識聲?60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無境則無知。61

若謂彼知色,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則知識亦無。62

聞聲自性者,云何成眼識?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實。63

憂喜闇三德,非子亦非父。
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64

如伎異狀見。是識即非常。
謂異樣一體,彼一未曾有。65

異樣若非真,自性復為何?
若謂即是識,眾生將成一,66

心無心亦一,同為常有故。
差殊成妄時,何為共同依?67

無心亦非我,無心則如瓶,
謂合有心故,知成無知滅。68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無知復無用,虛空亦成我。69

若我非實有,業果繫非理;
已作我既滅,誰復受業報?70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諍此有何義?71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
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72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73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74

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75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
為息眾生苦,不應除此癡。76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謂慢不能除,修無我最勝。77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亦非黃水膿,

我非脂非汗,肺肝亦非我,
餘內臟非我,我非屎與尿。

肉與皮非我,溫氣亦非我,
諸竅等非我,六識皆非我。

聲心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境,何立能知心?

若心無所知,樹亦應為心;
是故定須解:無境則無心。

若謂彼知色,爾時何不聞?
若謂聲未近,則其心亦無。

聞聲自性者,云何能見色?
一人成父子,假立非真實。

精力與塵暗,非子亦非父。
不見見色者,彼有聞聲性。

若見轉異相,如舞者非常。
謂異相一體,彼一未曾有。

異相若非實,應說其自性。
若謂即是心,眾生將成一。

心無心亦一,同為常有故。
差別虛妄時,何為共同依?

無心亦非我,無心故如瓶。
若有心故知,無知應壞滅。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無知復無用,虛空亦成我。

謂若我非有,業果繫非理;
造業已既滅,應成何人業?

造業受果異,報時無造者,
汝我所共許,此諍有何義?

因時見有果,此狀定非有。
由依一相續,名造者受者。

過去未來心,彼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滅亦無我。

猶如芭蕉樹,剖析全無有;
如是觀察尋,我亦非真實。

有情若非有,於誰修悲愍?
為求果立誓,度癡假立眾。

無情誰得果?實然由癡許。
為息有情苦,證果勿除癡。

我慢痛苦因,惑我令苦增。
謂猶不能除;修無我最勝。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此身非足亦非脛 髖髀腰膂亦非身
身既非腹亦非背 胸膺二臂亦非身

身非脅肋亦非手 若肩若腋亦非身
身非內臟諸臟腑 若頭若頸亦非身
此中言身是何物

若言身依一切支 各於其處而安住
諸分住各支分處 彼分自體住何處

若我身悉遍全身 各於手等諸處住
如其有幾許手等 亦應有爾許數身

若內若外悉無身 云何身於手等有
若異手等無彼體 彼云何有應成無

是故無身於手等 以愚癡力起身想
形狀安立差別故 如於疊石起人想

如是諸緣聚會時 爾時身如士夫現
如是手等因緣會 爾時彼亦如身現

如是亦是指聚故 手之自性是何物
指亦是關節等聚 關節亦可析為分

其分復可析為塵 彼塵復可方分析
方分性離分析故 微塵亦無如虛空

如是猶如夢中境 誰具慧者貪於色
若時如是身性無 爾時何有男女相

若苦於真性中有 云何不害極喜等
若為憂惱所逼時 食香美物不喜樂

由苦勢力映奪故 有時於樂不能覺
誰能領受自性無 云何說言是彼受

若言有微細苦受 是否亦除於粗苦
若彼異樂唯細喜 細樂亦應是樂故

若由違緣樂因生 苦受即不生起者
謂受唯由分別執 安立其理豈不成

性不成故應修習 對治執受實觀察
周遍觀察田能生 禪定瑜伽妙樂食

若根境到有中間 彼二云何成相到
若無中間成一體 是為誰與誰相到

微塵不能入微塵 均無空隙相容故
不能入故不相合 不合故不能相到

以無分方謂相到 此說云何能應理
若有相到無分法 見時願乞舉相示

若言是識非色體 謂能相到亦非理
積聚法非實有故 亦如前理應觀尋

如是觀之既無觸 復從何處能生受
徒設疲勞有何益 誰能與誰作損害

若時能所受俱無 受之自性亦非有
爾時觀見受性空 貪著云何不遮遣

若眼所見身所觸 一切皆如夢幻性
與心同時俱生故 受不能為心所見

若由後心見前受 是則是念而非受
自體不能領自體 他於自亦不能受

受者纖毫自性無 是故受亦無自性
如是無我積聚中 依彼何能為損害

意於諸根中不住 非住色等非中間
不在於內不在外 餘處求之亦不得

彼非身亦非餘處 不相混合旁亦無
微塵許體亦無故 有情自性般涅槃

若能知在所知前 彼緣何境而生起
能知所知若同時 彼復緣何而生起

是能知在所知後 其時能知從何生
如是遍觀一切法 等知自性皆無生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身非足小腿,腿腰亦非身,
腹背及胸臂,彼等復非身,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
內臟頭與頸,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為身?

若身遍散住,一切諸支分,
分復住自分,身應住何處?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則盡手等數,應成等數身。

內外若無身,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無他,云何有彼身?

無身因愚迷,於手生身覺,
如因石狀殊,誤彼為真人,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於手等,亦見實有身。

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指亦指節聚,指節猶可分。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如是身若無,豈有男女相?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既非領納性,云何可謂受?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粗?
謂彼即餘樂,微苦豈非樂?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
此豈非成立,分別受是執?

故應修空性,對治實有執,
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無隔二成一,誰復遇於誰?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

無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見請示我,無分相遇塵。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
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人?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
見此實性已,云何愛不滅?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餘處亦不得。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
腹背及胸肩,彼等復非身。78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
內臟頭與頸,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為身?79

若身遍散住,一切諸肢分,
分復住自分,身應住何處?80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則盡手等數,應成等數身。81

內外若無身,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無它,云何有彼身?82

無身因愚迷,於手生身覺。
如因石狀殊,誤彼為真人。83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於手等,亦見實有身。84

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85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86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87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88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既非領納性,云何可謂受?89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苦?
謂彼即餘樂,微苦豈非樂?90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
此豈非成立:分別受是執?91

故應修空觀,對治實有執。
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92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無隔二成一,誰復遇於誰?93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94

無分而能遇,云何有此理?
若見請示我,無分相遇塵。95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96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
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人?97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
見此實性已,云何愛不滅?98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99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100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101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餘處亦不得。102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103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104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105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雙足脛非身,腿腰亦非身,
腹背亦非身,胸臂亦非身,

肋手亦非身,腋肩亦非身,
內臟亦非身,頭頸亦非身,
此中何為身?

假若身散住,一切支分處;
諸分雖住分,彼復住何處?

若吾一切身,住手等支分;
則盡手等數,應成爾許身。

內外若無身,手等豈有身?
若無異手等,彼身云何有?

無身因愚迷,於手等念身;
如因相特徵,誤認石為人。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於手等,亦見彼為身。

如是指聚故,手復為何物?
指亦節聚故,復析節支分,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方分離支分,如空無微塵。

如是具慧者,誰貪如夢身?
既無如是身,男女復為何?

若苦有實性,何不損極喜?
樂實則美味,何不解憂苦?

若為強苦抑,故不受彼樂。
既非領受性,云何彼為受?

若謂有微苦;豈非除粗苦?
謂彼即餘樂;微樂亦是樂。

若因生違緣,故苦不得生;
此豈非成立:受由分別執?

故應修觀慧,對治受實執。
由觀擇田生,靜慮瑜伽食。

根境若間隔,彼二於何遇?
無隔應成一,誰與誰相遇?

塵不入餘塵,無間體相等。
不入則無合,未合則無遇。

無分卻言遇,此說豈合理?
相遇且無分,若見請示我。

謂與無身識,相遇不合理。
聚亦無實故,應如前觀察。

若觸非實有,則受從何生?
辛勞是為何?何境傷何人?

若全無受者,亦非有領受,
爾時見此狀,何故不除愛?

所見或所觸,體性如夢幻。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前後所生心,能憶非能受。
非能自領受,亦非它能受,

受者亦全無。故受非實性,
於此無我聚,苦受豈能損?

意非住諸根,非於色於中,
心非住內外,餘處亦不得。

非身非餘物,非合亦非離,
彼無少許故,有情性涅槃。

所知前有識,彼緣何而生?
識所知同時,彼緣何而生?

所知後有識,識從何而生?
諸法自性生,此非能了知。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如是世俗亦無 彼於二諦何所有
若由他世俗心有 有情云何般涅槃

彼由他心分別有 非同自宗之世俗
自宗量成世俗有 不知故世俗亦無

能分別與所分別 二者互相為依倚
如是依名言共許 說有一切分別等

若時觀察空性慧 須以能觀慧觀察
彼觀慧復須能觀 爾時則有無窮過

所觀諸法已觀竟 於彼觀察無所依
無所依故則不生 應說彼亦般涅槃

若見境識諦實有 此極難解無因故
若由識成安立境 何為所依見識有

若由境有成立識 以何為依見境有
彼二交互為力成 是則二者皆非有

無子之時則非父 此子復是誰所生
無子之時亦無父 如是境識性皆無

如苗芽從種子生 即苗芽因立種子
如是依境所生識 云何不見境實有

與苗異體之識心 見苗芽知有種子
見境之心若有性 何量見有餘無故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決定則有,非故無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時,
若復究空智,應成無窮過。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106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認定則有,否則無世俗。107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108

以析空性心,究彼空性時,
若復究空智,應成無窮過。109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110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111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非實。112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父子相待有,如是無心境。113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114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115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倘若無世俗,云何有二諦?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決定乃有,否則無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賴;
依世所共許,說一切觀察。

謂以觀察慧,觀察諸法時,
彼亦須觀察,故應成無窮。

觀察所觀已,觀察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境識若實有,理極難成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境又有何依?
由相待而有,二皆無自性。

無子則無父,子又從何生?
無子則無父;如是無境識。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異苗芽識,雖可知有種,
然由了知境,從何知有識?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或云由世間現量 見有一切諸因等
蓮花莖杆等差別 亦是由於因別生

問因差別誰所作 復由前因差別生
何故由因能生果 即由前前因力故

若自在是眾生因 請問何為自在義
若於大等如是言 僅有空名徒疲苦

然而大等有多物 無常不動亦非天
足所踐履性不淨 是故彼非自在體

自在非空不動故 非我義如前破竟
非所思惟能作者 非所思惟依何說

彼欲生者是何果 我及地等諸四大
自在體性豈非常 能知從於所知生

無始苦樂從業生 是彼自在何所生
若因從於無始有 果亦云何當有始

自在何不常生果 彼不應復觀待餘
若無一法非彼造 彼造此果復待誰

若待眾緣聚會生 自在應非自在因
聚時無力令不生 不聚無力令彼生

自在若作所不欲 彼應為他所自在
若作仍隨欲而作 彼於自在何所有

若以常住塵為因 彼等亦前所遮竟
神我常為有情因 是數論師之所許

所謂情塵暗三法 彼德平等而住者
彼說是名為神我 不平等者名眾生

於一法有三自性 不應理故神我無
如是三德亦非有 彼亦各有三相故

德等無故亦甚難 說彼聲等體性有
於諸無情衣等法 說有樂等亦不然

若諸法為彼因性 諸法豈非已觀竟
汝之因亦樂等性 衣等亦非神我生

若從衣等生樂等 衣等無時樂等無
若謂樂等是常性 終不應為所緣境

若有實法顯樂等 受時何故不取相
若謂樂性轉微細 粗細苦樂云何分

若謂捨粗故成細 粗細細等性無常
如是云何不應許 一切諸法無常性

若粗從樂出非餘 樂顯明是無常性
若計因時所無法 果悉不生本無故

顯明本無今始生 雖非汝許性安住
若因果性不異住 食粥當成食不淨

亦復當以棉衣價 貿棉種子覆其身
若世愚夫不達此 汝師見因果同時

彼所安立汝亦知 云何世人不達此
若世所見非量性 世見顯現亦非實

若彼量非勝義量 彼所量豈非虛妄
以是為因汝所修 空性亦妄量妄故

於彼實相不能觸 空法無實非所取
是故任何虛妄法 顯彼非實亦虛妄

如於夢中見子死 思彼事無之分別
能遮分別彼事有 彼能遮亦是虛妄

故依是理以觀察 絕無無因而有者
若別別住若總集 諸緣悉非彼依處

彼既不從餘處來 於此不住不他往
愚迷執此以為實 別與幻化有何別

凡幻師所幻化物 依諸因緣何所化
彼生從何處來此 彼滅何往當觀察

依無明等有行等 彼因無故說無生
造作有故如影像 此中有何諦實性

若時諸法自性有 何須復待因始生
若時彼法自性無 彼復何須待因生

雖以百千俱胝因 不能轉變無實理
無即時何能有實 能生實有別無因

無時不應成實有 云何能生彼法故
若時彼法未生起 則於無實未能離

若時未離無實位 則不能成彼法有
有實亦不能成無 彼自性應成二故

如無生理亦無滅 彼法亦非實有故
是故此一切眾生 恒時無生亦無滅

眾生猶如夢幻境 若加觀察如芭蕉
若涅槃若不涅槃 於此性中無差別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自在天是因,何為自在天?
若謂許大種,何必唯執名?

無心大種眾,非常亦非天,
不淨眾所踐,定非自在天。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
若謂非思議,說彼有何義?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識從所知生,

苦樂無始業?何為彼所生?
若謂因無始。彼果豈有始?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彼需觀待何?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緣聚則定生,不聚無生力。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

喜樂憂與暗,三德平衡狀,
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

謂此即因性,豈非已究訖?
汝因具三德,從彼不生布。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故樂等常性,畢竟不可得。

樂等若恒存,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因時若有果,食成啖不淨,

復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謂愚不見此,然智所立言,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世見若非量,所見應失真。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真實修空性,亦應成錯謬。

不依所察實,不取彼無實,
所破實既假,無實定亦假,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如是究諸法,則知非無因,
亦非住各別,合集諸因緣,

亦非從他來,非住非趨行。
愚癡所執諦,何異幻化物?

幻物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應詳審觀彼,何來何所去?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虛偽如影像,彼中豈有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來無,云何需彼因?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怎成有?成有者為何?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於有未生時,是猶未離無。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有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116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117

自在天是因,何為自在天?
雖許謂大種,何必唯執名?118

無心大種眾,非常亦非天,
不淨眾所踐,定非自在天。119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
若謂非思議,說彼有何義?120

何為所欲生?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識從所知生,121

復緣無始業。何為彼所生?
若謂因無始,彼果豈有始?122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則彼何所需?123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緣聚定緣生,不聚無生力。124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125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126

喜樂憂與闇,三德平衡狀,
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127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128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129

謂法具因性,豈非已究訖?
汝因具三德,從彼不生布。130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故樂等常性,畢竟不可得。131

樂等若恆存,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132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133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134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因時若有果,食成噉不淨。135

復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謂愚不見此,然智所立言,136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世見若非量,所見應失真。137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故汝修空性,亦應原錯謬。138

未辨假立實,不識彼無實。
所破實既假,無實定亦假。139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亦是假。140

如是究諸法,則知非無因,
亦非住各別、合集諸因緣,141

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趨行。
愚癡所執諦,何異幻化物?142

幻物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應詳審觀彼,何來何所之?143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虛偽如影像,彼中豈有真?144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來無,云何需彼因?145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怎成有?成有者為何?146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於有未生時,是猶未離無。147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有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148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149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150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以現識,能見諸法因;
蓮莖等差異,由各別因生。

誰造各別因,由前諸異因。
何故能生果?此由前因力。

自在眾生因;何為自在天?
雖是謂大種,唯名何必勞?

然地等無常、多不動非天、
不淨足所踐,故非自在天。

不動故非空,非我前已破。
不思議作者;說彼有何義?

何為彼欲生?我及自在天、
地等豈非常?識從所知生,

無始受從業;說彼生何物?
若因無初始;果云何有始?

彼既不待他,何故不恆造?
若無非彼造,則彼需待何?

若待緣聚合,成因非自在;
聚無權不生,不聚無權生。

若非自在欲,造應隨他力。
若因欲造果,彼豈是自在?

說微塵為常,彼亦前已破。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

精力與塵暗,三德平衡時,
其名為勝性;失衡稱眾生。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

無德則聲等,遙遠不可得。
衣等無心故,亦非有樂等。

謂諸法因性;豈非已觀察?
許樂等為因;從彼不生布。

若布能生樂,無布應無樂。
樂等恆常性,畢竟不可得。

樂等若恆現,何故無感受?
彼若轉微細,粗細又為何?

由粗變細故,粗細應無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事無常?

粗樂若非異,明顯樂非常。
若許因位無,無故終不生。

許無顯可生,不許義猶存。
因中若有果,噉飯成食穢;

復以購袍財,購棉花種穿。
謂世愚不見;智者所立言,

世間亦能知,何故不見此?
世間若非量,明見亦非真。

若量皆非量,彼悟豈非假?
故修習空性,妄故不合理。

未觸假立實,不執彼無實;
故凡實虛妄,無實顯虛妄。

如夢中子死,雖念無子心,
能遮有子念,然彼亦是假。

故如前觀察,無因全非有。
亦非住各別,或聚合諸緣;

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趨行。
愚癡所執實,與幻化何異?

幻師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應當觀察彼,何來又何去?

近因能見果,無因則不生;
造作如影像,彼豈有諦實?

若法已成有,何需由因生?
假若彼為無,又何需由因?

縱以千萬因,無能變無事。
彼狀豈為事?變事外無他。

無時若無事,何時方成有?
未生事物前,猶未離無事;

若未離無事,定無有事時。
事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

如是滅非有,事物亦非有,
故一切眾生,恆常不生滅。

眾生如夢幻,若觀似芭蕉。
涅槃不涅槃,實性亦無別。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於如是空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誰為敬事誰毀辱 二者於我何所有

或由於苦或由樂 不樂何有樂何有
若於此理尋求已 誰為貪者何所貪

觀已現生於世間 誰人從於此處死
誰人復往彼處生 誰為所親誰所愛

一切悉皆如虛空 願如我者咸受持
諸求自身安樂者 由諸憤爭歡愛因

或極操擾或歡喜 憂惱勤劬起鬥爭
互相斬殺或斫刺 由是諸罪受大苦

數數來生善趣中 受用眾多妙樂竟
死已還墮諸惡趣 難堪眾苦常相逼

三有之中險難多 愚癡繫縛恒如是
無明解脫互相違 實執鎖鐐困生死

此中難忍難比喻 三有大海苦無邊
作善無力極微劣 暇滿所依難保信

衣食活命醫藥緣 營擾饑軀常疲困
睡眠逼惱恒相隨 更狎愚迷作無義

此生無義速消逝 如是觀修極難得
此中復習為散亂 遮彼之道何由得

況復魔天恒勤求 令人墮落大惡趣
此中倒引多歧途 猶豫徘徊難越渡

有暇人身既難得 大覺出世尤難遇
惑業洪流截止難 嗚呼眾苦恒相續

有情沉溺眾苦中 如是眾苦不自知
大苦暴流中安住 噫嘻豈不堪悲痛

譬如有人數數浴 數數投身大火中
安住如是極大苦 仍復矜炫自為樂

宛如不知有老死 如是行於一切處
定為死王所刑戮 墮落難堪惡趣中

如是眾苦大火聚 以我福德妙大雲
出生安樂資糧雨 安得息滅使清涼

安得依此無相法 恭敬勤修福德聚
於諸著相沉淪者 開示空性為大師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復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若於性中覓,孰為愛所愛?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孰生孰當生?誰為親與友?

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
世人求自樂,然由諍喜因,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互諍相殺戮,造罪艱困活。

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
死已墮惡趣,久曆難忍苦。

三有多險地,於此易迷真,
迷悟復相違,生時盡迷真。

將曆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苦海善力微,壽命亦短促,

為活及無病,強忍饑疲苦。
睡眠受他害,伴愚行無義,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此生有何法,除滅散亂習?

此時魔亦勤,誘墮於惡趣,
彼復邪道多,難卻正法疑。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復值,
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

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湣!

如人數沐浴,或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為樂。

如是諸眾生,度日若無死,
今生遭弑殺,後世墮惡趣。

自聚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為眾息苦火?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於執有眾生,開示空性理?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復輕蔑我?151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若於性中覓,孰為愛所愛?152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孰生孰當生?孰為親與友?153

何不齊受持:一切似虛空?
世人欲求樂,然由爭愛因,154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互諍相殺戮,造罪艱困活。155

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
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156

三有多險地,於此易迷真,
迷悟復相違,生時盡迷真;157

將歷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苦海善力微,壽命亦短促。158

汲汲為身命,強忍飢疲苦,
昏眠受他害,伴愚行無義。159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此生有何法,除滅散亂習?160

今生魔亦勤,誘墮大惡趣。
今生邪道多,難卻正法疑。161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復值,
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162

輪迴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163

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為樂。164

如是諸眾生,度日若無死。
今生遭弒殺,後世墮惡趣。165

自集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為眾息苦火?166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於執有眾生,開示空性理?167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如是於空法,有何得與失?
有誰承事我?或誰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有何憂與喜?
若尋求實性,貪者孰愛誰?

觀察世間眾,誰於今生死?
誰將生已生?誰為親與友?

如我應遍持,一切如虛空。
我等欲求樂,由爭愛等因,

頻生煩亂喜;憂惱勤追求、
諍論互殺戮,因罪艱困活。

雖數生善趣,享盡眾歡樂,
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

三有多險地,不知悟實性,
此違解脫因;若未悟實性,

將受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修善力微弱,壽命亦短促,

為久活無病,遭飢餓疲勞、
睡眠或受害,伴愚行無義,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於此有何法,能遮散亂習?

修時魔亦勤,令墮大惡趣。
今生邪道多,猶豫亦難斷。

暇滿難再得,佛出世難值,
煩惱河難斷,嗚呼苦相續!

如是雖極苦,不見自身苦;
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

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猶妄執為樂。

如是有情行,似無老死住;
今生終遭殺,後墮受劇苦。

我何時能從,福德祥雲降,
己安樂聚雨,息除苦惱火?

何時具無緣,敬集福資糧,
於執著害者,開示空性理。

壬二、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
佛子津梁釋般若波羅蜜多品第九竟

壬二、品名

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 終

壬二、品名

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 終

壬二、品名

入菩薩行論第九品 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