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蓮法師 譯 | 如石法師 舊譯 | 如石法師 新譯 | 如性法師 譯 |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
壬一、釋品文 | 壬一、釋品文 | 壬一、釋品文 | 壬一、釋品文 |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如是一切諸支分 能仁悉為般若說 |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 |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 | 癸一、顯示欲得解脫須發證實性慧 此前諸支分,佛為般若說, |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 癸二、如何發起證得實性慧之方便 |
子一、建立二諦 此中許諦唯有二 謂言世俗及勝義 此中世間有二種 瑜伽者及庸常人 殊勝心壞瑜伽者 輾轉由上遞相害 世間見為實有者 若於真性而觀察 色等法雖現量性 名言共許非量成 令世間人漸趨入 是故依怙說無常 瑜伽世俗故無過 觀待世間見彼性 如幻由佛生福德 如佛有實福亦爾 如其諸緣聚會時 爾時能成諸幻事 若殺幻化士夫等 彼無心故罪不成 咒藥等無此力故 不能生起幻化心 若由勝義成涅槃 由世俗故成生死 若時諸緣流不斷 則亦不能遮幻化 若時無有錯亂心 誰能緣於彼幻事 若言別有彼自性 彼相乃是心性者 依世間理佛亦言 心不能自見其心 答言此如燈炬明 亦能照明於自體 如碧琉璃體自青 不待餘法自青色 青色非即青為因 自體不作自體故 若謂如燈性能照 如是亦說識能知 若時悉無能見者 若能照明若不能 若問倘心不自知 云何能念過去識 若時具足餘諸緣 能見故自能顯了 如是見聞覺知等 非是此中之所遮 由心幻出非異法 彼二非異亦無常 如是幻事非諦實 能見亦與所見等 若不實法依實因 云何有能生果者 若時心離於二取 一切眾生已成佛 雖已知如幻化事 云何能遮諸煩惱 彼幻師於所知境 煩惱習氣不能斷 由修空性薰習力 能斷執實之習氣 若依何法說為無 所觀實法無所緣 若時或實或非實 於觀慧前皆不住 摩尼寶珠如意樹 云何悉滿諸希願 譬如大鵬金翅鳥 消毒供樹昔曾修 隨順於諸菩薩行 若於如來修供養 若供無分別心者 云何亦能得果報 世俗勝義供養佛 經言均能生果報 | 子一、建立二諦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世人見實法,分別為真實,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供養無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 子一、建立二諦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 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世人見世俗,分別為真實,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諸咒無情識,不生如幻心;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迴,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20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即逝。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供佛無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 | 子一、建立二諦 許此分二諦,謂世俗勝義; 世人有二種:瑜伽師一般。 瑜伽師因慧,為上上所破。 世人見事物;分別為真實, 現量立色等,共許非實量; 為導世人入,佛說事無常; 瑜伽世無過。待世見實性; 供養如幻佛,生福如實有。 眾緣聚合時,雖幻亦將生。 殺害幻化人,無心故無罪; 咒語等無力,故幻化無心。 勝義若涅槃,輪迴乃世俗, 諸緣若未斷,縱幻亦不滅;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無彼然有餘,彼相即心體。 世間怙亦言:心不能見心。 若謂如燈火,如實照自身。 如晶青待他,色青不待他; 未有非因生,而自成青性。 謂燈能照明,由心知而說; 若心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若無有自證,心識豈能憶? 具餘緣能見,故心應自明; 見聞及覺知,於此非所破; 心外幻非異,非異亦無常。 幻境非實有,能見如所見。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 若心離二相,眾皆成如來; 雖知法如幻,如何遮煩惱?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若修空性習,能斷實執習; 未得所觀法,謂法無諦實; 若事無事法,悉不住心前, 摩尼如意樹,能成滿希願; 如人建鵬塔,塔成彼即逝; 隨修菩提行,成就正覺塔; 供養無心者,云何能有果? 於俗或實性,經說皆感果; |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四諦等即解脫 求見空性有何益 若謂大乘非汝許 汝小乘教云何成 以何因緣信解彼 此於大乘亦相等 於大乘有爭論故 小乘教與諸外道 聖教根本為比丘 比丘亦依佛語住 若由斷惑便解脫 無間應成阿羅漢 或謂言無近取貪 所言無是決定義 以受為緣故有貪 受於彼等亦有故 離於空性觀證心 滅已仍復生起故 若語入於經藏中 汝則許為佛說者 若唯由一經不攝 一切皆成有過者 所有甚深如來語 大迦葉等尚難測 為令愚迷受苦者 解脫貪著怖畏邊 如是於空性品類 不應指摘出其過 煩惱所知之二障 其暗對治為空性 實執乃令痛苦生 對此將生諸驚怖 若有少分自性我 任一之中生怖畏 |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復然, 小諍大乘故。外道於阿含, 比丘為教本,彼亦難安立,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若無空性心,滅已復當生,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語,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 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 |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依何信彼典,大乘亦復然。 小諍大乘故。外道於阿含, 若僧為教本,僧亦難安住;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若無空性心,暫滅惑復生,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 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過,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 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 | 子二、成立僅求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見諦則解脫,何須見空性?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依何緣信彼,大乘亦相同。 大乘有諍論。諸外道於教, 教本唯比丘,比丘亦難住; 斷惑若即脫,當下應成彼。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遠離空性心,暫伏仍復生,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 若因不解一,許一切有過; 大迦葉等眾,尚難測彼經, 為度愚苦眾,脫離貪懼邊,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品,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實執生眾苦,於彼應生懼; 若有少分我,於境應生懼; |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 子三、廣說證成空性之理 |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毛髮爪齒既非我 骨與血等亦非我 我者既非血與汗 肝肺等亦非我身 皮膚肌肉既非我 暖及與風亦非我 若言聲識是常者 一切時中應執聲 若不知亦說為知 木亦應成為知故 若即由彼了知色 爾時何故彼不聞 即彼取聲之自性 如何轉變取色等 如是情塵暗等三 自性非父亦非子 若如優人易衣冠 彼亦能見則非常 若言餘相非諦實 當說彼識本自性 彼諸有情無情法 有性同故悉應一 若無心汝我應無 非心性故如瓶等 若絕無能成我法 心於彼我有何益 若時所依我非有 業果應不相聯屬 作業受報所依異 果時我亦非作者 謂有因時有果俱 未嘗見有如是事 過去及與未來心 彼非是我彼無故 喻如芭蕉樹莖杆 層層剖之無一物 或問若有情亦無 對誰而修大悲心 若無有情是誰果 誠然而許由癡生 我慢能為眾苦因 由我癡故慢轉增 |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發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肉與皮非我,脈氣熱非我,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 若謂彼知色。彼時何不聞? 聞聲自性者,云何成眼識? 憂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如見伎異狀。是識即非常。 異樣若非真,自性復為何? 心無心亦一,同為實有故。 無心亦非我,無心則如瓶。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若我非實有,業果繫非理,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 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湣?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肉與皮非我,脈氣熱非我,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 若謂彼知色,彼時何不聞? 聞聲自性者,云何成眼識? 憂喜闇三德,非子亦非父。 如伎異狀見。是識即非常。 異樣若非真,自性復為何? 心無心亦一,同為常有故。 無心亦非我,無心則如瓶,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若我非實有,業果繫非理;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 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愍?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 丑一、廣說證成補特伽羅無我之理 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我非脂非汗,肺肝亦非我, 肉與皮非我,溫氣亦非我, 聲心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若心無所知,樹亦應為心; 若謂彼知色,爾時何不聞? 聞聲自性者,云何能見色? 精力與塵暗,非子亦非父。 若見轉異相,如舞者非常。 異相若非實,應說其自性。 心無心亦一,同為常有故。 無心亦非我,無心故如瓶。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謂若我非有,業果繫非理; 造業受果異,報時無造者, 因時見有果,此狀定非有。 過去未來心,彼無故非我; 猶如芭蕉樹,剖析全無有; 有情若非有,於誰修悲愍? 無情誰得果?實然由癡許。 我慢痛苦因,惑我令苦增。 |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 丑二、廣說證成法無我之理 |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此身非足亦非脛 髖髀腰膂亦非身 身非脅肋亦非手 若肩若腋亦非身 若言身依一切支 各於其處而安住 若我身悉遍全身 各於手等諸處住 若內若外悉無身 云何身於手等有 是故無身於手等 以愚癡力起身想 如是諸緣聚會時 爾時身如士夫現 如是亦是指聚故 手之自性是何物 其分復可析為塵 彼塵復可方分析 如是猶如夢中境 誰具慧者貪於色 若苦於真性中有 云何不害極喜等 由苦勢力映奪故 有時於樂不能覺 若言有微細苦受 是否亦除於粗苦 若由違緣樂因生 苦受即不生起者 性不成故應修習 對治執受實觀察 若根境到有中間 彼二云何成相到 微塵不能入微塵 均無空隙相容故 以無分方謂相到 此說云何能應理 若言是識非色體 謂能相到亦非理 如是觀之既無觸 復從何處能生受 若時能所受俱無 受之自性亦非有 若眼所見身所觸 一切皆如夢幻性 若由後心見前受 是則是念而非受 受者纖毫自性無 是故受亦無自性 意於諸根中不住 非住色等非中間 彼非身亦非餘處 不相混合旁亦無 若能知在所知前 彼緣何境而生起 是能知在所知後 其時能知從何生 |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身非足小腿,腿腰亦非身,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 若身遍散住,一切諸支分,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內外若無身,云何手有身? 無身因愚迷,於手生身覺,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粗?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 故應修空性,對治實有執,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無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 若身遍散住,一切諸肢分,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內外若無身,云何手有身? 無身因愚迷,於手生身覺。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苦?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 故應修空觀,對治實有執。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無分而能遇,云何有此理?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 寅一、由四念處釋法無我 雙足脛非身,腿腰亦非身, 肋手亦非身,腋肩亦非身, 假若身散住,一切支分處; 若吾一切身,住手等支分; 內外若無身,手等豈有身? 無身因愚迷,於手等念身;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指聚故,手復為何物?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 如是具慧者,誰貪如夢身? 若苦有實性,何不損極喜? 若為強苦抑,故不受彼樂。 若謂有微苦;豈非除粗苦? 若因生違緣,故苦不得生; 故應修觀慧,對治受實執。 根境若間隔,彼二於何遇? 塵不入餘塵,無間體相等。 無分卻言遇,此說豈合理? 謂與無身識,相遇不合理。 若觸非實有,則受從何生? 若全無受者,亦非有領受, 所見或所觸,體性如夢幻。 前後所生心,能憶非能受。 受者亦全無。故受非實性, 意非住諸根,非於色於中, 非身非餘物,非合亦非離, 所知前有識,彼緣何而生? 所知後有識,識從何而生? |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如是世俗亦無 彼於二諦何所有 彼由他心分別有 非同自宗之世俗 能分別與所分別 二者互相為依倚 若時觀察空性慧 須以能觀慧觀察 所觀諸法已觀竟 於彼觀察無所依 若見境識諦實有 此極難解無因故 若由境有成立識 以何為依見境有 無子之時則非父 此子復是誰所生 如苗芽從種子生 即苗芽因立種子 與苗異體之識心 見苗芽知有種子 |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時,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以析空性心,究彼空性時,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 寅二、斷除二諦非理之諍 倘若無世俗,云何有二諦?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賴; 謂以觀察慧,觀察諸法時, 觀察所觀已,觀察無所依; 境識若實有,理極難成立。 若識由境成,境又有何依? 無子則無父,子又從何生?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異苗芽識,雖可知有種, |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或云由世間現量 見有一切諸因等 問因差別誰所作 復由前因差別生 若自在是眾生因 請問何為自在義 然而大等有多物 無常不動亦非天 自在非空不動故 非我義如前破竟 彼欲生者是何果 我及地等諸四大 無始苦樂從業生 是彼自在何所生 自在何不常生果 彼不應復觀待餘 若待眾緣聚會生 自在應非自在因 自在若作所不欲 彼應為他所自在 若以常住塵為因 彼等亦前所遮竟 所謂情塵暗三法 彼德平等而住者 於一法有三自性 不應理故神我無 德等無故亦甚難 說彼聲等體性有 若諸法為彼因性 諸法豈非已觀竟 若從衣等生樂等 衣等無時樂等無 若有實法顯樂等 受時何故不取相 若謂捨粗故成細 粗細細等性無常 若粗從樂出非餘 樂顯明是無常性 顯明本無今始生 雖非汝許性安住 亦復當以棉衣價 貿棉種子覆其身 彼所安立汝亦知 云何世人不達此 若彼量非勝義量 彼所量豈非虛妄 於彼實相不能觸 空法無實非所取 如於夢中見子死 思彼事無之分別 故依是理以觀察 絕無無因而有者 彼既不從餘處來 於此不住不他往 凡幻師所幻化物 依諸因緣何所化 依無明等有行等 彼因無故說無生 若時諸法自性有 何須復待因始生 雖以百千俱胝因 不能轉變無實理 無時不應成實有 云何能生彼法故 若時未離無實位 則不能成彼法有 如無生理亦無滅 彼法亦非實有故 眾生猶如夢幻境 若加觀察如芭蕉 |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自在天是因,何為自在天? 無心大種眾,非常亦非天,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苦樂無始業?何為彼所生?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喜樂憂與暗,三德平衡狀,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謂此即因性,豈非已究訖?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樂等若恒存,苦時怎無樂?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復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不依所察實,不取彼無實,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如是究諸法,則知非無因, 亦非從他來,非住非趨行。 幻物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自在天是因,何為自在天? 無心大種眾,非常亦非天,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 何為所欲生?我及自在天、 復緣無始業。何為彼所生?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喜樂憂與闇,三德平衡狀,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謂法具因性,豈非已究訖?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樂等若恆存,苦時怎無樂?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復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 未辨假立實,不識彼無實。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 如是究諸法,則知非無因, 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趨行。 幻物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 寅三、陳述證成無我正因 世人以現識,能見諸法因; 誰造各別因,由前諸異因。 自在眾生因;何為自在天? 然地等無常、多不動非天、 不動故非空,非我前已破。 何為彼欲生?我及自在天、 無始受從業;說彼生何物? 彼既不待他,何故不恆造? 若待緣聚合,成因非自在; 若非自在欲,造應隨他力。 說微塵為常,彼亦前已破。 精力與塵暗,三德平衡時,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無德則聲等,遙遠不可得。 謂諸法因性;豈非已觀察? 若布能生樂,無布應無樂。 樂等若恆現,何故無感受? 由粗變細故,粗細應無常。 粗樂若非異,明顯樂非常。 許無顯可生,不許義猶存。 復以購袍財,購棉花種穿。 世間亦能知,何故不見此? 若量皆非量,彼悟豈非假? 未觸假立實,不執彼無實; 如夢中子死,雖念無子心, 故如前觀察,無因全非有。 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趨行。 幻師及眾因,所變諸事物; 近因能見果,無因則不生; 若法已成有,何需由因生? 縱以千萬因,無能變無事。 無時若無事,何時方成有? 若未離無事,定無有事時。 如是滅非有,事物亦非有, 眾生如夢幻,若觀似芭蕉。 |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於如是空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或由於苦或由樂 不樂何有樂何有 觀已現生於世間 誰人從於此處死 一切悉皆如虛空 願如我者咸受持 或極操擾或歡喜 憂惱勤劬起鬥爭 數數來生善趣中 受用眾多妙樂竟 三有之中險難多 愚癡繫縛恒如是 此中難忍難比喻 三有大海苦無邊 衣食活命醫藥緣 營擾饑軀常疲困 此生無義速消逝 如是觀修極難得 況復魔天恒勤求 令人墮落大惡趣 有暇人身既難得 大覺出世尤難遇 有情沉溺眾苦中 如是眾苦不自知 譬如有人數數浴 數數投身大火中 宛如不知有老死 如是行於一切處 如是眾苦大火聚 以我福德妙大雲 安得依此無相法 恭敬勤修福德聚 |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 三有多險地,於此易迷真, 將曆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為活及無病,強忍饑疲苦。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此時魔亦勤,誘墮於惡趣,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復值, 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如人數沐浴,或數入火中, 如是諸眾生,度日若無死, 自聚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何不齊受持:一切似虛空?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 三有多險地,於此易迷真, 將歷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汲汲為身命,強忍飢疲苦,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今生魔亦勤,誘墮大惡趣。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復值, 輪迴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 如是諸眾生,度日若無死。 自集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 如是於空法,有何得與失? 苦樂由何生?有何憂與喜? 觀察世間眾,誰於今生死? 如我應遍持,一切如虛空。 頻生煩亂喜;憂惱勤追求、 雖數生善趣,享盡眾歡樂, 三有多險地,不知悟實性, 將受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為久活無病,遭飢餓疲勞、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修時魔亦勤,令墮大惡趣。 暇滿難再得,佛出世難值, 如是雖極苦,不見自身苦; 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 如是有情行,似無老死住; 我何時能從,福德祥雲降, 何時具無緣,敬集福資糧, |
壬二、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 | 壬二、品名 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 終 | 壬二、品名 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 終 | 壬二、品名 入菩薩行論第九品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