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中請稍後...
1《準提心要》2《准提淨業》3《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佛母準提脩懺儀;佛母准提焚修悉地儀文寶懺) 4《准提三昧行法》5《持誦準提真言法要》 6《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會釋》7《禮佛儀式》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078-A 

刻準提心要序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077-A 

重刻准提淨業序

No. 1077-B 

准提淨業引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482-A 

重梓佛母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序

No. 1482-B 

佛母准提焚修悉地儀文寶懺序

No. 1482-C 

佛母準提脩懺儀序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481-A 

天溪准提三昧行法序

No. 1481-B 

準提三昧行法序

准提三昧行法目次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079

1) 持誦準提真言法要

2) 附供齋儀

廣州寶象林沙門 弘贊在犙 輯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446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會釋卷上

唐天竺三藏法師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東鼎湖山菩提心沙門弘贊 會釋

零、收錄於大藏經之編號


No. 1492

禮佛儀式(或晝夜六時或日三時或晨昏二時)


序文一

No. 1078-A 

準提心要序

寶永己丑七月僧自恣日
天台山飯谷沙門(慧曇) 謹序

序文一

No. 1077-A 

重刻准提淨業序



序文一

No. 1482-A 

重梓佛母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序


序文一

No. 1481-A 

天溪准提三昧行法



序文一

序文一

東鼎湖山菩提心沙門弘贊 會釋


序文一


(ㄧ)時間/地點/講者

寶永己丑七月僧自恣日
天台山飯谷沙門(慧曇) 謹序

(ㄧ)時間/地點/講者

天啟癸亥中元之吉
古虔青蓮居士 謝于教 沐手焚香書

(ㄧ)時間/地點/講者

壬辰季夏三教弟子項謙。法名弘慈。盥手焚香敬序。

(ㄧ)時間/地點/講者

康熈八年己酉秋八月行純范驤拜書

行純: 行儀純熟

(ㄧ)時間/地點/講者

(ㄧ)時間/地點/講者

東鼎湖山菩提心沙門弘贊 會釋


(ㄧ)時間/地點/講者


(二)序文內文一

一切菩薩之德不可思議。況稱七俱胝佛母乎。一切總持之功不可測量。況稱陀羅尼之王乎。故念準提王者速滅四重五逆。持其神呪者。頓生三昧智慧。滅惡生善。其用至矣哉。予師伯長壽。香法師信奉準提誦持神呪有年矣。一日視予準提心要一冊。而謂曰。此之法也。其行簡易。其効神速。大有裨於叔世行人者也。請子傍加國訓。梓行於世焉。則其利亦豈尠少哉。予聞其言欣然乃諾。遂為校閱。授之劂生。仍書數字冠於卷首。


(二)序文內文一

甞聞之。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蓋無形萬形之元。性宗之秘奧。三教聖人所不能外者。後趙文肅公畫一圓相○。目之為混元圖。又加卍字其中[○@卍]。目之為萬字輪相圖。余甞三復於斯。竊謂。真空也。妙有也。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者也。何獨於准提淨業而疑之。歲戊午之至日。余夢。近溪羅先生示余圓圖曰。子眼清利。常觀此。則入道速疾已又語一僧。持二籤授余。余目籤。有南字。恍然曰吾師也。即泣下霑襟。覺而惕然。不識所謂。俄有僧德庵。持疏募造千手千眼大悲觀音像。余解曰。籤千聲相近。非即大悲千手千眼之謂耶。已而扣之。則善梵呪也。且能作准提梵字曰。是西域高僧所傳。對梵藏本相合的真。可信者也。因作月輪圓相安九聖梵字畫。皆精妙可喜。余憶疇昔之夜。夢近溪先生示我圓圖。雖無文字。而文字曷甞不在其中。今僧人授我梵書。雖立文字。而亦無文字相可得。盖先師塘南先生命教也久矣。先是塘師訪近翁。論及准提功德。歸而語給諫賀少龍公。給諫受持久之。夢童子送九華衣。遂得生天。後見夢。以相謝教。時舉而詢之。先師曰。然顧此福報耳。乃出普賢行願品曰。汝以此經。與准提同觀。即得圓宗之意。教於是服膺不忘。而第疑梵字無據。難以入觀。不意。乃今若神告之也。夫普賢願王。導歸極樂。固與淨業。相為表裏者。而或者見捨穢取淨。疑與圓宗有隔。不知混元一圖。固無量妙義。百千三昧之所從出也。九聖梵字。即體是毗盧法界。六八願門。即體是普賢行海。變娑婆為極樂。即極樂為華藏。皆即大悲之手眼也。夫大悲余何敢知。而此准提淨業顯密觀門儻亦所謂無量之一耶。若圓觀圓修。而超出乎文字之外。則俟乎觀象得意之君子。

(二)序文內文一

准提菩薩。以威神之德。濟渡羣迷。洪宣心呪。於是慧根鈍質。得無畏定力。降伏魔怨。直見本來。豈止方便一門現大神通。俾其獲福已哉。然而獲福正自無量。余先襄毅公。自幼奉持。心不退轉。以是從布衣擢高第。土木之變扈駕北狩。出百死間。關萬里。自後深沐恩眷。服繡衣。秉威鉞。削平宼亂。鎮撫華夷。雖藎誠失自性生。然每于艱險處。顯蒙佑庇。簪纓累葉。歷有祥徵。

先君蘭齋公虔持一生。梓有准提儀軌。鑄施准提寶鏡一百八座。仕至極品。墮水不濡。遇宼辟易。予亦遵奉受持罔懈。早試思賦青雲。父命應襲。謬叨天錫文廕金吾。甲申人日。夢山石崩飛。潛身無地。聞空中語曰。但持我呪。爾難可免。三月十九日。闖賊陷京。余率家丁巷戰。銛予刺胸。依不受損。徒步奔南。屢遇暴不能害。已而拜屯田戎。副監寧南矦軍。渡洞庭湖。颶風起。舟幾覆。不入死。自念身微福薄。菩薩慈悲種種相協。遂發願。普同有情。登彼極樂。後張公完真。陳公天章。相繼總制淅閩。賴菩薩能仁。啟廸從幕下。克全萬萬生命。兩公交章功。予題授漳之別駕。託以撫循。迨壬辰。瓜代甫離。三日而漳受圍。不及難。由是觀之。持呪功德。豈淺鮮哉。

先余入閩。謁隱空和尚于廣濟寺也。見准提焚修悉地寶懺并繪護法諸真。得未曾有。詢其事最奇。國初時。有夏道人者。業織。每夜心怖遇老僧授呪懺云。持之可無怖。能解說。一日織次。抒落地。還在手。如是者再。忽現諸壇將。拜而問之。告曰。汝心誠。大聖命我護。乃懸鏡懇禱。迓繪工。次第從鏡中圖像。此懺法所自始也。後道人坐脫。肉身供養福州。余往瞻禮。得請其懺文并圖像歸。亦異數云。夫情緣未斷。舉動生愆。欲證菩提。先除舊業。故知求福即是愆端。能悔方膺福報。葢本覺顯照。具有神通。炎火變於青蓮。苦海易於甘露。是准提菩薩與護法諸真。皆其自心現相獲福。寧有量乎。爰授剞劂。流傳天下。願持呪懺者。直下承當而已。

(五月初十日准提菩薩聖誕)

(二)序文內文一

准提懺儀從無善本者何也。世尊言。此大毗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三摩耶灌頂道場如來秘密法門。成佛心要。而世師以淺智測量。止順初機。不知直接上根。超凡入聖。則體會宗趣之難也。根本微妙字輪。雖說文字。皆是善文字義。離一切相。自性虗空。亦復不生虗空之心。世尊教外別傳之指。而世師以文字求之。變觀行為名言。翻神宗為音韻。則離名離相之難也。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大明。成就儀軌。凡戒行發心。布字結印。持誦懺摩。入三摩觀智。各有規式。而世師株守。別懺遺文。槩從疎略。則遵奉儀軌之難也。經呪自地婆訶羅譯而外。有金剛智不空崛多玄奘天息灾法賢金剛幢諸譯。句引不同。轉讀有注。音含長短。字有重輕。世師漫作聲勢。多乖梵韻。則指決字聲之難也。經說念誦觀行供養次第。先須受持禁戒。堅固不退。心不散亂。方許入此法門。今俗流帶妻挾子。飲酒噉肉。緇素不分。混濫壇席。則嚴持戒律之難也。天溪老人。戒行精嚴。深入觀智。窮理而無理障。證空而不墮空。一義差別則遍考群經。一字參差則研窮經歲。十章明法。三密加持。觀其頓超地位。速離纏疴。則一行禪師之研通神變也。顯教密宗。該性含相。則法幢[(厂@((既-旡)-日 口))*殳]公之圓通心要也。一字說千門之妙。多言總五部之歸。則金剛幢之密呪圓因也。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虗明。則龍樹尊者之顯密圓宗也。以茲行法。方彼諸家。則妙高之落眾峰。靈燿之掩羣照。豈虗言哉。往予奉教天溪。歸述舊聞十八章。面求指摘老人。往返酬答。動輒數千言。轉綜密部。深思觀旨。參之以般若理趣。準之於瑜伽教王。兩人見處。或有抵捂。罔不平心較量。可起改者起改之。可仍襲者仍襲之。予年耄學荒。交遊星散。同好中有亦鑒無姑息者。非天溪吾誰自歸歟。行法善本成。老人索予數言前之。因述予平時歸嚮之誠如此。若夫樹高招風。門庭黨伐。此非吾兩人之所知也。

(二)序文內文一

(二)序文內文一

按如來一代說法。教分三藏。所謂修多羅。毗奈耶。蘇怛。即經律論也。藏雖分三。而不出顯密二門。顯則廣談性相。曉悟玄理。修證法身。密乃但令誦持。不加了知。默登聖位。然悟有頓漸。位有淺深。漸則歷諸僧祗。頓即立超十地。淺則聲聞緣覺菩提。深即現證佛果大乘。今此準提陀羅尼。即經藏密教。默證十身佛果大乘也。或於三藏外。立一雜藏。收諸部陀羅尼。或於三乘外。別立最上金剛乘。即是陀羅尼藏。若據神變疏。則判陀羅尼為大不思議成佛神通乘。故此經以大秘密為宗。法界真如為體。不思議為用。三密為門。最上乘為教相。以一切法。皆從金剛陀羅尼乘中流出。如千流萬派。發自崑崙石磧之山。三藏十二分教。出乎總持秘密之藏。乃至六度萬行。莫不從陀羅尼所出。謂真言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而六度萬行無不從法界中流出。故云。唵字者。是三身義。亦是一切法本不生義。由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得不生滅。由不生滅故。即得相無所得。相無所得。即是無相法界。實則證法界真如。故白傘葢頌云。誦滿一萬八千遍。遍遍入於無相定。號成堅固金剛幢自在。得名人中佛。又五秘密修行儀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如經所說。金剛薩埵三摩地。名為一切諸佛法。此法能成諸佛道。若離此法。更別無有成佛。欲知金剛者。名為般若波羅蜜。能通達一切佛。無滯無礙。猶如金剛。是故。出生諸佛。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住。以所集福德智慧。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毗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地。受用身智。乃至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從此[A1]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是知真言秘密之旨。尚非因位菩薩所知。況容凡夫小智能測。茲會眾譯并諸疏鈔。略為互相發明。以便初學持誦。有所措心。非敢曰釋。如神變疏云。金剛手方可探其。蓮華眼始能窺其奧。首楞嚴云。諸佛秘密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但持誦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天竺止觀云。上聖方能顯密兩說。凡人但能宣傳顯教。不能宣傳密教。故非下凡所議。師心可知。今按此準提真言。前後數譯。而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傳。由昔金剛薩埵。親於毗盧遮那牟尼如來前。受瑜伽最上乘義。後數百年。傳於龍樹菩薩。龍樹又數百年。傳於龍智阿闍黎。龍智傳於金剛智法師。金剛智來遊震旦。以五部瑜伽。及毗盧遮那經。蘇悉軌範。授與不空三藏。及智滅度。三藏奉其遺教。復遊天竺諸國。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龍智阿闍黎。求開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之法。法化相承。自毗盧遮那如來。至於不空三藏。凡六葉矣。空既遍遊天竺。復得親傳之旨。故其所譯本。真言儀軌。委悉詳備。今恐初學未閑梵音印契。由是於諸譯中。多取智所譯本而會明之。以其師資相承。授受無替故也。

(二)序文內文一

序文二

No. 1078 準提心要

準提心要序



序文二

No. 1077-B 准提淨業引

序文二

No. 1482-B 佛母准提焚修悉地儀文寶懺序

序文二

No. 1481-B 準提三昧行法序


序文二

序文二

序文二

(一)時間/地點/講者

天運壬子歲長至日閩中佛弟子施堯挺薰沐拜撰


生平不詳,撰《準提心要》一卷,明神宗萬曆四十年 (1612)撰自序。(《準提心要》卷首序)

(一)時間/地點/講者

天啟癸亥孟秋古虔青蓮居士謝于教沐手焚香書

明代;


(一)時間/地點/講者

順治丁酉仲春朔日國子司業前戊辰二甲進士紫霄飛仙裔孫曹溪憨祖受持弟子福徵道一居士埽菴譚貞默槃談撰。時年六十八歲。

(一)時間/地點/講者

康熈歲次乙巳仲春寶輪沙門明源

; 空谷明源(kōng gǔ míng yuán)

引用網址 別名: 空谷源(kōng gǔ yuán)

 宗派:臨濟宗 楊岐派
子肅超遠弟子。(X86n1603_p0484b08)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二)序文內文二

經言佛國無諸女人。解之者曰。女人作佛者皆變成佛相。不復有女人舊相也。而準提王獨以佛母名者何哉。一日瞻拜之下。忽有思曰。母者養育之義也。慈愛之稱也。葢父師之督責不能施於有生之初。母氏之劬勞偏能適其赤子之性。古佛之戒律甚嚴。父師教誨之道也。準提之接引甚寬。母氏慈祥之德也。何者古佛欲眾生之出世也。必嚴其防而正告之。曰。人生好色者不能成佛。爾之妻子不必有也。人生殘忍者不能成佛。爾於有情之肉不必食也。人生迷亂其性者不能成佛。爾於清酒美醴不必染指而沾唇也。其教可謂嚴矣。於是眾生能者從之。不能者去之。準提王慮其從之者少。去之者多也。因立一法。以誘之曰。爾能從吾教。吾聽爾有妻子也。但勿邪淫足矣。爾能從吾教。吾聽爾食肉以果腹也。但一月數齋戒足矣。爾能從吾教。吾聽爾取旨酒而少甞之也。但令溫克不沉湎焉亦足矣。若爾不吾信。將爾所欲求如官爵。如眷屬。如寶珠。仙藥之難致者。第從吾教而誦吾呪皆可大慰其懷。來吾教不以飲酒食肉有妻子之故而拒絕於爾也。亦見吾教之寬而可從乎。於是眾生之從佛者。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即眾生之不從佛者。亦聞準提之名而信之向之。所以然者何也。人情畏父師之嚴。樂母氏之寬。故世尊之法人畏其難。準提之法人樂其寬。此佛母之名所由來也歟。雖然立教者既寬而奉教者又欲嚴。必體慈母愛子之心。如臨深如履薄。有善必進。有過必知而改。然後可以立身揚名耳。倘恃母氏之寬而不吾責也。遂肆情欲以自陷於罪戾。雖有聖善之母不能為之地。是可悲也。夫是可畏也。夫奉準提者必作如是觀。方有合於準提之旨也。請以是言為序。


(二)序文內文二

是編即顯密圓通之旨也。而以准提淨業名。又首及准提字法者何也。曰重行也。然則曷不專言觀行。而之持。曰觀行難入。故以持誦先之。又多字難觀。且以一字收之。蓋曲為初機耳。實則深淺獲益。一多無礙也。夫既一多無礙。則以一字淨法界。應得徧淨。曷為更增之以淨業。曰法界無殊。究竟有異。或以愛重而戀娑婆。或以念一而趨極樂。則菩提之願。有發有不發者也。准提圓宗隨眾希求。指入菩提。眾得所求。遂忘正指。余故以淨業合之。淨業者。以普賢之行願。為究竟者也。果以是願。而入於觀行。則帝網無盡之妙觀。顯密雙融。即毗盧遍處之阿彌。法報齊現。准提淨業。尚無有一。寧復有二耶。余讀顯密心要。未甞不歎其淵深浩博盡盡善美。而此割裂附會。非敢掩前人之長。聊以見取精之意云爾。

(二)序文內文二

埽道人默甞閱大藏中。准提經有三譯。一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唐武周沙門地婆訶羅譯。約一千六百餘字。一名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妙明陀羅尼經。并念誦觀行等法。唐天竺三藏金剛智譯。視地婆訶羅所譯。其字。約多六倍。一名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唐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視金剛智所譯。字約相等。其經文。呪語。篇章長短。既大懸絕。句字差別。復難會通。藏本。又有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呪。與三譯所載。音字俱異。又世本。有番准提呪。字句更異。並可莊嚴轉閱。存而不論者也。至於像。結契。梵書筆畫。三譯及世本。無一印合。約略現相執持。以不空譯為正。若根本身契。以地婆金剛二譯為正。而梵字梵音。傳譌舛錯。諸本授梓流傳。異同不可究詰。其最先入藏頒行者。無如宋道(殿)辰厄 法師。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上下二卷。先言顯脩。後言密脩。謂顯脩者。參禪。以至見性成佛。密脩者。但能致心專誦陀羅尼真言。依秘密之法。加持身心。便得速成佛道。所求皆遂。又說七持。三密。法甚詳。三密者。身密結印。口密誦呪。意密作觀也。又謂准提。為大總持呪法。獨部別行。能含攝佛部諸呪。蓮華部諸菩薩呪。金剛部諸神呪。寶部諸天呪。羯磨部諸鬼神呪。五部中。部各為五。二十五部。一切諸呪。無不攝者。諸呪。不攝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即其中。六字妙明真言。是觀世音微妙本心。與准提。次第相須。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宣說。依經梵本。有十萬偈。龍樹菩薩。勘成持明儀軌。為震旦所宗。自餘諸呪。先須持戒。方得誦習。此呪。不論染淨。惟當專持。俾中下根器。易於獲益是名呪王。誠不思議導迷方便也。

明萬曆間。有淨居潔大師。輯顯密要言。一卷。天啟間。古虔青蓮居士謝于教。編輯准提淨業。三卷。序謂所編。即顯密圓通之旨。而首及字法。先持誦。而後觀行。又以多字難觀。且以一字攝之。一字者。梵書淨法界真言字。曲為初幾。一多無礙。此編之功在准提者不小也。准提刻本行世者。不可勝記。士大夫受持徵驗者。亦不可勝記。如淨業所載給諫賀少龍久持此呪。一夕夢童子送九華衣。遂得生天。

部郎袁了凡先生黃。艱於科第。自記云。先求鄉舉。立願滿三千善。次求進賢。立願滿一萬善。究竟取效准提。以見靈驗。則知非立志行善。省身改過。習行方便之人。不得謂佛菩薩有虗語也。即如吾里中。

項氏一門。從准提持明得力。自襄毅公忠始。公當土木北狩。出百死。而成大勳。平宼亂。而膺世蔭。以至大金吾蘭齋公俊卿。凌風波。而飭鑾衛。捍邊彊。而登極品。喆嗣牧公謙。值滄桑陵谷之變遷。攖闖賊巷戰之險難。既渡湖颶。而職屯戎。因去金吾。而晉別駕。輯寧撫循。全活無算。瓜期解綬。危城不嬰。良以忠孝世篤。文行性成。故自襄毅。金吾。以至閩漳別駕。代能受持准提。穀自天。澹災集福。此明效大驗。在目前無疑義者。蘭齋公。畢生虔持。梓有准提儀軌。鑄施准提寶鏡。而牧公。克世其業。會有天授。從入閩時。得此准提焚修悉地寶懺儀文。及諸法像神圖。於廣濟寺隱空和尚。隱公。傳自明初夏道人。感老僧授懺文。天神授鏡像。後真人坐脫。肉身供養福州。此尤不思議大因緣。而牧公為之虔摹繡梓。偕入藏冊流通。具見濟世利生。箕裘世讚之大願力矣。

而埽道人之得瞻禮敘讚此刻。自信於准提。曾非小小因緣。自庚戌年二十一歲。為雪嶠禪師。結千指庵。於經山。

遇貝林法師。在殿後山菴中。能以竹筆。匾樣如篦刷者。慣作梵書。因乞書准提呪。覿面縱橫成字。傳本特真。并授二合彈舌梵音。時從雲捿大師。授記散持。已閱三載。始解二合彈舌之義。歸而勒梵書於石。存三塔大乘堂中。受持六載。歲至丙辰六月。遂有梁生之奇驗。時居北門菩薩橋椿樹頭。大樓中。暑臥簟上。忽樓三間齊圮。巨梁。巨棟。巨磚。巨瓦。堆垛傾頺。反藉三大梁。架立遮護。其梁皆去身不寸。瓦礫著身。輕如紙樸。余時惟高聲持呪。久之得出。如夢中事。無纖毫剝膚之災。則余二十七歲時事也。

適是冬憨山國師。東遊至徑山。茶毗紫柏尊者。入塔於寂照菴後。余亟走皈依。得示梁生偈語。因更字焉。聞子將。嚴印持。顏生生。諸道友。聞余持明得力。萬死一生。偕設大供。於武林淨慈宗鏡堂。延請憨師。說受持准提法。憨師上堂。痛切授記。復入室。示以根本身契。與刻傳手印。堅固逈別。更示以九聖梵字觀門。令攝入㘕之一字。又示以唵字梵音。作吼聲。如饑虎吞物。動搖山嶽。氣盡乃已。㘕之一字。閉口彈舌。作鼻音。如壯士怒咄。葢去聲。非平聲也。又云但辦一片肯切心。不淨處。即得淨。不得間斷一日。即千日難補。十齋日。即准提齋日。亦不得間斷一日。非千日可補。在家居士。五欲濃厚。惟此一門。最易得力。此憨師親口授記。今肉身。現在曹溪。進香者。咸稱七祖也。當日受持士庶。合四十餘人。到底歷今四十餘年。不間一日。如法受持者。獨埽道人一人。曾於里中宣公橋。俗名油罈最深者。昏夜宴歸。船傍墮水。許久。濡衣而出。於大江燕子磯。俗名野雞頭最險者。失風觸石。船破幾沉。竟得沮袽而免。又於德州北御河駛流中。盜擁入舟。拔刀相向。連退數武。復擁出舟。推墮河心。忽到彼岸。水僅濡足。盜去還舟。急湍百尺。有童永雋。汩沒無影。爾時惟知持呪。不知其他。陷險如夷。不遑殫述。即如乙酉兵燹。東塔西。有藥山園。奉供准提栴檀像。於龍樹檀。一時山房。焚劫靡遺。獨像之一出一還。若有神焉司之。今尚供研山知津閣也。又如丁元公淨伊禪師。為居士時。曾為余依不空譯。寫准提像於藥山園中。開光之日。忽有骨董家。以准提真言梵書舊紅牙軸。梵書古甆罏。銅香盒。來助裝[A7]潢供養者。並感召中不思議事。是日中秋。雪嶠大師。開堂東塔。過觀。歎云。好一片梵呪法界。遂成二律。和者累百。元公。精禪理。兼工圖篆。工楷法。因久寓此園。為余備集准提法門。種種顛末。手書成帙。積且寸許。題云。正入不思議法門品。又䟦云。若能證此秘密法門時。便於日用一切境界中。悉以不思議應。不戒自戒。不施自施。如是乃至不智慧自智慧。不萬行自萬行。不三心自三心。故為成就不思議法門。不歷劫位。現身成佛也。淨伊禪師述義如此。余且什襲藏之。而余疇昔所序刻准提。亦既數數矣。一為吳門聖恩寺沙門弘壁。作准提懺願儀梵本䟦。

一為同藉瑞安林太史任先增志。作准提集說序。一為蜀綿劉信淨宇烈。准提緣。亦名淨因集。苕上閔學憲弘復度。所梓序。一為同藉會稽張太史受菴星。所分輯准提掌果。宣城梅中翰生生士生。所梓序。一為素華旭大師。作准提持法序。一為四明周臺。所輯簡易持誦法。箬菴問禪師所定。馮總鎮子淵源淮。所梓序。一為中原周中丞元亮亮工。弟亮節。作准提經三譯兼行序。大抵諸刻。皆原本於顯密圓通。而加意損益之。其謂以淨而靈。以信而入。佛法皆然。不獨准提。若夫令人橫出三界。疾趨菩提。自利利他。確有赫驗。則無如准提者。真所謂異方便也。或以持准提者。曲遂希望之心為嫌。則念佛希望往生。參禪希望悟道。圓宗密教。機用皆同。觀音鈔云。雖念念求。而無能求所求之相。則如觀法。布輪月於一心。安明珠於眾體。即是吾夫子。洗心退藏於密。齋戒以神明其德之義。又非可以諸別呪成就相。同論也。埽道人於戊辰歲。受職都門。蘭齋項翁。往還綦密。相與揚確所梓准提儀軌。茲復得與嗣君牧公。矜式玄文。實出希有。更涓茲仲春六日。就項氏本支薙染。為同塵開士者。啟建懺壇於賢谿之太平菴。更為創舉殊勝道場。一時多緇白詞家。各作准提三目十八臂頌。如是准提妙果。一經一緯。一始一終。而五大部陀羅尼之總持斯在。襄毅公之堂構式靈。貽謀燕翼者斯在。埽道人特為吐露生平夙因勝事。以表准提神通。勸請觀誦。聊當受持諸同志。一部法門鼓吹云爾。

災集福。此明效大驗。在目前無疑義者。蘭齋公。畢生虔持。梓有准提儀軌。鑄施准提

(二)序文內文二

夫陀羅尼呪出於果位人口。非蓮華眼。不能視其際。非金剛手。不能棒其體。然章句有廣略之殊。廣則累言不為有餘。略則一言不為不足。豈所謂至大同小。不見邊表。極小同大。忘絕境界者乎。而至心誦持無不獲益。如準提神呪。梵字無多。功効最勝。金剛智譯本載之詳矣。然呪屬總持。即稱秘密。要知總莫總於真性。密莫密於惟心。若見此心。融歸性地。則罪無可滅。福不足生矣。受持者可不識觀心之要。乃以緣壇印守字聲為專務歟。天溪景淳法師。以台衡世傳三昧。作準提持誦軌儀。將入壇。先責尸羅清淨。既入壇。更須緇素分明。會三德。則本自天然。印十乘。則尤為妙合。當機清眾。如法行持。以無取著心。獲不思議效。捷於聲响。正足諦信矣。盖如來說法。即事顯真。四肘方壇。何莫非法身。鏡光影現。何莫非般若。燒香散華。何莫非解脫。智者隨觸即得。愚者[(厂@((既-旡)-日 口))*頁]自昧焉。今景師統以心觀照之。將見無量諸佛。皆從持誦家心聲流出。況世諦門頭。遂諸求願。抑復何有。乃後知大準提即如意珠王出生饒給無所不徧。七俱胝佛母之所宣說果。字字方放光匝。虗空透金石。所貴人開擇法眼。善為點出耳。則景師指端已現明月輪。行道者其向往之。

(二)序文內文二

(二)序文內文二

(二)序文內文二

序文三

序文三

序文三

No. 1482-C 佛母準提脩懺儀序

序文三

序文三

序文三

序文三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寓龍淵浪杖人道盛題

覺浪道盛,浪杖人,覺浪,天界覺浪,天界和尚,覺浪盛,杖人

生於:明, 神宗, 萬曆, 二十年, 十二月, 十六日 卒於:清, 世祖, 順治, 十六年, 九月, 七日
生年出處 Birthdate Reference:生明萬曆壬辰十二月十六(《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卷 12〈傳洞上正宗三十三世攝山棲霞覺浪大禪師塔銘〉)
卒年出處 Deathdate Reference:清順治己亥九月初七(《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卷 12〈傳洞上正宗三十三世攝山棲霞覺浪大禪師塔銘〉)
籍貫 From:浦城
宗派:曹洞宗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一)時間/地點/講者
(二)序文內文三
(二)序文內文三
(二)序文內文三

觀夫天下人物。莫不有此靈心。在法界中。以各因所引所感故。有種種差別以交錯。成此凡聖之文。而佛聖之設教利生。亦各因其所近。以導引之。感激之。使彼各自原其始返其終。而不失其性情之正。然此更有世法出世法之方便。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剎塵。獨有觀音。與準提之救世。最為靈應。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正以準提。即觀音之普門示現也。不見其呪。先以觀音妙明王真言冠其首。以準提真言成其終。葢此呪乃法界秘密藏中之三昧王。能出生諸佛菩薩之智德莊嚴。以故稱之為佛母。以準此凡聖之情。提此遮那之性。為主中主之鏡印也。惟此菩薩有必救之心。以故群靈有必求之信。使此無感應。則盡法界無有肯信受也。持呪與念佛全同。惟參禪則稍異。呪以信為主。禪以疑為端。信極則無疑而直入。疑極則必信而頓通。在持呪與念佛。決不許疑。稍疑則如輪刀上陣。而志不勇猛。必自取敗也。而參禪雖曰疑情。而先必深信有教外別傳之旨。但不知古人言句之異。而猛欲發明之為疑也。非謂疑此或有或無。不可必也。若如此疑。則又是信之極。求之切也。又何始終之不同哉。此中有二義。一利於童蒙。以其心無雜慮。但恐彼無求心。能有求心。則推開秘藏。光燦天然矣。二忌於聰明。以其心多散亂。不能專銳一心。如能一心。則全收法界。體露真常矣。以故聖學以顏曾之愚魯。獨得心傳。而游夏之文華。難於入室。況持此呪。獨以收攝身意口之放心於三相應處。退藏於密而默識貫通。於參贊位育也。誰謂佛教不與聖學相表裏哉。然則儒宗自有克己慎獨足矣。何必更持佛呪乎。曰。從來諸儒專以世教為事。而未肯於身心性命中求透露。至遇生死危難。水火刀兵中。得大神通解脫之機用者。幾人哉。正以彼志不在生死性命。是故借此呪力。以引導之。如有別傳。大藥能療萬病。亦必有藥引。始能道達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而通乎。風寒暑濕。表裏虗實。使無此引。則閉塞而不能自達也。以故準提。稱為佛母。如母能救子。子能求母。則兩得之矣。如子不專心求母。則母徒有倚門而悲耳。天下群情各有志願之所到。即是藥引之所到至。於却病延年。脫胎換骨。與起死迴生。超凡越聖。又在引之淺深與志之勇怯也。又若蒙者陷於無憤無求。或為五欲所引。聰者陷於偷心傍瞥。或為異端所迷。即有求而非關性命。即有持而不專久常。不求正法。而能證真。決無是也。惟久持此呪。最能啟蒙攝聰。速應危險之求。神化魔冤之業。此非所謂秘密金剛王哉。嘉禾項牧公居士。素承家學淵源。忠孝名世。獨於準提得其法脉。常較梓其修禮法儀。而譚埽翁詳為序其顛末。深得顯密圓通之旨也。今吾燈侍者。是其嫡侄。因得讀吾充智證傳。大有感激於宗門綱要。而參禮於予。敘從前親石頭。余集翁之機緣。且請序此法儀。以表揚其感引道交之旨。予以設壇修懺。須恊眾人之力。而有時若要直捷易精。只須持此一呪而無間。則亦不負上承下仰之法。可速得成就此王三昧也。因是曲為之闡發云。

(二)序文內文三
(二)序文內文三
(二)序文內文三
(二)序文內文三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施堯挺 

明神宗萬曆四十年 (1612)撰自序。

(《準提心要》卷首序)

天運壬子歲長至日閩中佛弟子施堯挺薰沐拜撰

「福省南臺後洲準提堂藏板」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謝于教(1565–1635)

天啟 古虔青蓮居士 

謝于教 沐手焚香書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夏道人(項謙fl. mid-sixteenth c.)
生於神宗丁巳(萬曆四十五年)臘月廿一日午時

壬辰季夏三教弟子項謙。法名弘慈。盥手焚香敬序。

順治壬辰季夏佛弟子項謙法名弘慈從閩中三山虔摹薰沐重鐫」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天溪老人受登(景淳)

明, 神宗, 萬曆, 三十五年, 六月, 初五日 (卒於:清, 聖祖, 康熙, 十四年, 六月, 初九日)

天溪比丘 受登 集

准提三昧行法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弘贊(1611–1685)

廣州寶象林沙門 弘贊在犙 輯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弘贊(1611–1685)

唐天竺三藏法師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東鼎湖山菩提心沙門弘贊 會釋

(ㄧ)主文作者/時間/地點/

廣州南海寶象林

沙門 弘贊 編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1078

《準提心要》:「持誦儀軌持呪人須立鏡壇。取一新鏡未曾用者。鏡面向西。行者面向東。每月十五日夜隨力設供養。具結准提印當心。呪鏡一百八遍。然後照常持呪。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諸佛菩薩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CBETA 2022.Q1, X59, no. 1078, p. 244c18-24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59n1078_p0245a24?q=又皆對准提鏡壇三密相應&l=0245a24&near_word=&kwic_around=30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1077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1482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1481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1079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No. 446


(二)正文於大藏經連結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No. 1077

准提淨業卷之一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     地婆訶羅 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念未來諸眾生故。說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羅尼法。即說呪曰。

南無颯哆南(一)三藐三勃陀俱𦙆南(二)怛姪他(長引)(三)唵折戾(四)主戾(五)准提(六)娑婆訶(七)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悉滅無餘。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所有資具隨意充足。生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薩律儀淨戒。恒生人天。不墮惡趣。常為諸天之所守護。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出言教人皆信受。若有誦此陀羅尼呪。滿十萬遍。夢中得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自見口中吐出黑飯。若有重罪。誦滿二十萬遍。夢中亦見諸佛菩薩。亦自見口中吐出黑飯。若有五逆罪者。不得如是善夢現時。應當更誦滿七十萬遍。是時還得如前之相。乃至夢見吐出白色秔米酪飯。當知此人即是罪滅清淨之相。復次我今說此大陀羅尼所作之事。若於佛像前。或於塔前。若清淨處。以瞿摩夷(此云牛糞)塗地。而作方壇。隨其大小。復以華香旛蓋飲食燈明燭火。隨力所辦。而供養之。復呪香水。散於四方。及以上下以為結界。既結界已。於壇四角及壇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呪之者。於其壇中面。向東方胡跪。誦呪一千八十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轉。又手捧雜華呪一千八十遍。散一鏡面。又於鏡前。正觀鏡面。誦呪亦一千八十遍。又以香油(以蘇摩那華香浸著胡麻油中)塗手大指。誦呪一百八遍。即於童面鏡中指爪甲內。皆各得見佛菩薩像。復誦呪呪華一百八遍而散。供養佛菩薩像。心所有事。一一請問。無不決了。若有鬼病。以呪呪茅(得香茅第一。不得直茅亦可)。而拂病人。即得除愈。若有幼小。為鬼所著。以五色縷。應令童女。合以成線。一呪一結。滿二十一結。用繫其頸。以白芥子。呪之七遍。復散其面。即便除瘥。

復次有法。於病者前。以墨畫其病人形像。呪楊枝打此畫形。亦得除瘥。

復有一法。若有病人。為鬼所著。身在遠處。應呪楊枝。足滿七遍。寄往持打。即亦除愈。

復有一法。若在路行。誦念此呪。無有賊盜惡獸等怖。復有一法。常持此呪。設有諍訟。無不獲勝。若欲往渡江河大海。誦呪而渡。無有水中惡獸等難。

復有一法。若被繫閉枷鎖禁其身。誦此呪者。即得解脫。

復有一法。若諸國土水旱不調。疫毒流行。應以酥和胡麻秔米。用手三指。取其一撮。呪之一遍。擲火中燒。或經七日七夜六時。如是相續不絕。一切災疫無不消滅。

復有一法。以酥和稻穀。呪一百八遍。火中燒之。隨心所願。無不成諦。財寶增盈。求心滿足。若人欲令他敬念者。稱彼前人名字。一呪一稱。滿一百八遍。即便敬念。

復有一法。於河渚間砂潬之上。以塔形像印。印砂潬上。為塔形像。誦呪一遍。印成一塔。如是數滿六十萬遍。即得覩見聖者觀自在菩薩之像。或見多羅菩薩金剛主菩薩。隨其心願。皆得滿足。或見授與仙神妙藥。或見授與菩薩之記。

復有一法。作右繞菩提樹像。誦呪滿千萬遍。即見菩薩為其說法。欲隨菩薩。即得隨從。

復有一法。若乞食時。常持此呪。不為惡人惡狗等類之所侵害。

復有一法。若在塔前。或佛像前。或舍利塔前。誦持此呪。三十萬遍。復於白月十五日。設大供養。一日一夜不食正誦呪。得見金剛手菩薩。而彼菩薩即將是人。往於自宮。

復有一法。若於轉法輪塔前。或佛生處塔前。或於忉利天下寶階塔前。或舍利塔前。於如是等諸塔之前。誦呪右繞。即見阿鉢羅是多菩薩。及呵利底菩薩。隨其所願。皆悉滿足。若須仙藥。即便授之。復為說法。示菩薩道。若有誦此陀羅尼者。乃至未坐道場。一切菩薩為其勝友。又此准提大陀羅尼大明呪法。過去一切諸佛已說。現在一切諸佛今說。未來一切諸佛當說。我今亦如是說。為利一切眾生故。得無上菩提故。若有薄福眾生。無有少善根者。無有根器之者。無有菩提分者。若得聞此大准提陀羅尼法。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憶持誦念常不懈廢此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者。無量善根皆得成就。佛說此大准提陀羅尼法時。無量眾生遠塵離垢。得大准提陀羅尼大明呪功德。得見十方諸佛菩薩。諸聖眾等作禮而去。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竟)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前情提要:歷史經文

無收錄

全文架構

準提心要

1) 準提心要序

2) 寶像記

3) 集提印法

大三昧印

金剛拳印

準提印

响聲訣

准提印外式

准提印內式

金剛拳

大三昧印

4) 持誦儀軌

5) 准提呪說

6) 持呪工夫。


全文架構

准提淨業目

  • 1) 一卷
    • 准提陀羅尼經
    • 陀羅尼布字法
    • 持誦便覧
    • 持誦儀軌

  • 2) 二卷
    • 觀行儀軌

  • 3) 三卷
    • 顯密雙修觀行說(五首)
    • 淨業圓修說(六首)

    • 4) (附)供佛利生儀



全文架構

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1) 嚴淨三業

淨身真言

淨口真言

淨手真言


2) 入壇三禮(先敷具。胡跪拈香。起立執爐。想云)


3) 志心懺悔

4) 大輪明王滅罪真言

5) 志心發願

全文架構

准提三昧行法目次

  • 1) 序二章

  • 2) 述勸修第一

  • 3) 明受戒發心第二

  • 4) 定行人及日期時教第三

  • 5) 出正修方法第四

    • 一嚴治道場
    • 二清淨三業
    • 三三業供養
    • 四請三寶諸天
    • 五讚歎申誠
    • 六作禮
    • 七持呪
    • 八修行五悔
    • 九行道旋繞
    • 十入三摩地

  • 5) 分持明驗相第五

  • 6) 附本呪同譯

准提三昧行法目次(終)

全文架構

1) 持誦準提真言法要

2) 附供齋儀

全文架構

1)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會釋卷上

唐天竺三藏法師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東鼎湖山菩提心沙門弘贊 會釋

2) 七俱胝準提陀羅尼念誦儀軌

全文架構
前行/設壇

(口中念普供養真言。手中要結普通吉祥印。其印法以右手大指與無名指相捻。着餘三指皆放散是也。即以此印印諸器物。自然遍法界皆有無盡香.花.燈.塗.幢幡.珍饈等物供養。以表䖍誠。若無種種香.花等物諸供養具者。止念此呪。結此印。亦成無盡供養具。誦呪畢頂上散印)跪祝曰。

弟子(某甲)奉持神呪。祈求(某事云云)如意者。一拜而起(按顯密圓通凡有祈求要先持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以為先行。然後誦呪。祈求決定成就。若求出世間法者。預前持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然後誦呪。定有靈騐)。乃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䏶上。或隨人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想自身頂上有梵書(raṃ)㘕字。此字遍有光明如明珠如滿月。然後誦呪。(有不能想得梵字者。只專心誦呪亦具一切三昧。餘倣此)


(持呪人須立鏡壇。取一新鏡未曾用者。鏡面向西。行者面向東。每月十五日夜隨力設供養。具結准提印當心。呪鏡一百八遍。然後照常持呪。

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諸佛菩薩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

前行/設壇

若於佛像前。或於塔前。若清淨處。以瞿摩夷(此云牛糞)塗地。而作方壇。隨其大小。復以華香旛蓋飲食燈明燭火。隨力所辦。而供養之。復呪香水。散於四方。及以上下以為結界。既結界已。於壇四角及壇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呪之者。於其壇中面。向東方胡跪。誦呪一千八十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轉。又手捧雜華呪一千八十遍。散一鏡面。又於鏡前。正觀鏡面。誦呪亦一千八十遍。又以香油(以蘇摩那華香浸著胡麻油中)塗手大指。誦呪一百八遍。即於童面鏡中指爪甲內。皆各得見佛菩薩像。復誦呪呪華一百八遍而散。供養佛菩薩像。心所有事。一一請問。無不決了。

前行/設壇

入壇三禮(先敷具。胡跪拈香。起立執爐。想云)

志心信禮。准提大菩薩住玅月輪三摩地。面圓如滿月。身分十八臂。現慈悲。坐蓮臺。持寶器。體掛珠瓔珞。胸藏題卍字。八大菩薩恒遶護。開大總持門。諸緣皆濟度。願同歸玅真。如正覺路(想已。長跪作梵唱云)

前行/設壇
前行/設壇

若欲成就鏡壇者。可取一新鏡。未曾用者。淨洗已。於佛像前。隨月十五日夜。面向東方。置鏡座前。隨力莊嚴供養。具諸香花。燈燭果蓏淨水。然後結根本大印。當於心前。誦準提真言。

呪鏡一百八遍。以錦囊盛鏡。常將隨行。每欲念誦。但以鏡壇置於面前。結印誦呪。若無鏡者。但觀想一鏡。在前持誦亦得。或不能觀想者。但一心專注念誦亦得。

前行/設壇
前行/設壇
ㄧ、序分
ㄧ、序分
ㄧ、序分
ㄧ、序分
ㄧ、序分
ㄧ、序分
ㄧ、序分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寶像記

準提佛母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身黃白色。結趺跏坐。上衣下裳皆白縠花紋者。體掛瓔珞。胸生卍字。綬帶繫腰。朝霞絡身。手腕白螺為釧。臂上七寶為釧。兩耳懸寶鐺。眾指著指環。首戴花冠。冠上化現五如來。面上三目。目色澄清。有下視眾生。生悲愍意。全身十八手臂。上兩手作說法相(或作結准提印)。第二手左執如意幢右施無畏。第三手左執紅蓮花右執劒。第四手左執澡罐(一作灌澡瓶)右執摩尼數珠(一作執寶鬘)。第五手左執金剛索右執徵若布羅迦菓(漢言子滿菓此間無西國有)。第六手左執輪右執鉞斧。第七手左執法螺(一名商佉)右執鈎。第八手左執賢瓶(一名如意瓶)右執拔折羅(一名金剛杵)。第九手左執般若波羅蜜經右執寶鬘(一作執數珠)。坐蓮花上。花下有二龍王擁護。此寶像大略也。

若持誦行者。欲想出寶像。應作如是觀。不能作如是觀者。隨意所便。諦觀一物(十八臂所執法物)。則念慮誠一。雜妄不生。是謂意密。加以誦呪口密。結印身密。是謂三密相應。上根持誦方能有此。久不間斷則獲福廣大。即於此生得進菩提矣。癸丑年九日記。

今世所傳寶像十八臂中法物彼此互異。堯挺詳攷經懺遺文。參酌至當。援筆記之。使後之觀想者知所據。即作像者亦知所準云。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我今略說念誦觀行 說陀羅尼字想布於身法(後觀行中布字即用此法)。

唵想安頭上   其色白如月  

放於無量光       除滅一切障  

即同佛菩薩   摩是人頂上

折字安兩目   其色如日月  

為照諸愚暗       能發深慧明  

𨽻字安項上   色如紺瑠璃

能顯諸色相   漸具如來智  

主字想安心       其色如皎素  

由心清淨故   速達菩提路

𨽻字安兩肩   色黃如金色  

由觀是色相       能披精進甲  

准字想臍中   其色妙黃白

速登妙道場   不退菩薩故  

提字安兩䏶       其色如淺黃  

速證菩提道   得坐金剛座

莎嚩字安兩脛其狀作赤色  

常能想是字       速得轉法輪  

訶字置兩足   其色猶如月

行者作是想   速得達圓寂

如是布字想念已  

便成准提勝法門

亦如本尊真實相  

能滅諸罪得吉祥

猶如金剛堅固聚  

是名准提勝上法

若常如是修行者  

當知是人速悉地(布身字竟)

又以自心想七俱胝佛母口中。出七俱胝陀羅尼文字。字字放五色光。入行者口裏。安自心月中。右旋布置。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及諦觀一一字義。與心相應。此名三摩地念誦。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入壇三禮(先敷具。胡跪拈香。起立執爐。想云)

志心信禮。准提大菩薩住玅月輪三摩地。面圓如滿月。身分十八臂。現慈悲。坐蓮臺。持寶器。體掛珠瓔珞。胸藏題卍字。八大菩薩恒遶護。開大總持門。諸緣皆濟度。願同歸玅真。如正覺路(想已。長跪作梵唱云)

大慈大悲憫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志心歸命禮

(一心奉請)

  • 南無常住十方佛
  • 南無常住十方法
  • 南無常住十方僧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意:供養禮敬/觀想佛母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集提印法

大三昧印

兩手仰掌展舒。右手壓左手。兩大拇指以指甲相著放在臍輪下。澄定身心後。頂上散印。○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想雜染思維。

金剛拳印

大拇指捻無名指根第一節。捻時。念唵字。餘四指握大拇指作拳。念四吽字誦呪畢。亦念五吽字。開五指散印。○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

金剛拳

响聲訣

大拇指捻中指頭肚頭。指屈附中指第一節。打响一聲念一吽字。

上來諸印總要身密。若不曉諸印者。但結金剛拳亦是身密。更有散持者。凡行住坐臥皆可持。只持唵折

以下呪文不必結印。不必記數。不必觀想。不必對佛對鏡。所謂口誦便是。真行能除煩惱。安樂法身者也。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心月梵字觀門

此即上圖中梵字直音也。但觀真言字。惟用梵書。有大神力。不是此方文字。

陀羅尼布字法竟

准提大明經念誦儀軌。前後真言手印有三十餘種。今俱不載。但取純一觀行。以為三摩地念誦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淨口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娑婆訶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口:發梵音/淨化身心
身 : 手印圖

準提印

兩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乂於內。右指壓左指(左指疊近胸右指疊在外)。兩中指直竪相柱。兩頭指屈附中指第一節(一云第二節側)。兩大拇指並捻右手無名指中節屈指時念九聖梵字。欲有召請時以二頭指去來。誦呪畢。舉印頂上兩手散開。各用响聲訣。念吽字散之。○此印菩薩即來護持。能消一切業障。積集無量福德皆得現前。速證無上菩提。

准提印外式


准提印內式

身 : 手印圖

護身真言

庵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 (此是梵書唵嚙𡄦字)

此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上二呪各持百八遍亦得)

身 : 手印圖

淨身真言

唵哆唎哆唎咄侈唎咄咄哆唎娑婆訶

淨手真言

唵住佉羅耶娑婆訶(以上俱念三遍)

身 : 手印圖
身 : 手印圖
身 : 手印圖
身 : 手印圖
發菩提心

准提印外式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願彼眾生。皆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准提印內式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速得出離。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
入淨法界三昧

大三昧手印

入淨法界三昧

淨法界觀門

前九聖梵字。安心月中。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恐初機難以入手。今但用淨法界。㘕字作觀。一心持誦。自然得入淨法界三昧一多無礙也。

真言行者依法持誦。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脛上。或隨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謂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㘕字。此字徧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想此字[A8]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以大拇指[A9]掐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大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

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淨業續課

(按准提經云。誦真言迴向竟。隨意經行。轉讀大乘經典華嚴大般若等經。故今續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入淨法界三昧
入淨法界三昧
入淨法界三昧

作是念已。即入淨法界三昧。

入淨法界三昧
入淨法界三昧
二、正宗分

No. 1078-A 刻準提心要序

No. 1078 準提心要 準提心要序

寶像記

集提印法: 大三昧印 金剛拳印 準提印 响聲訣 准提印外式 准提印內式 金剛拳 大三昧印

持誦儀軌

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諸佛菩薩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准提王菩薩(三拜或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諸佛諸菩薩(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護法護呪一切聖眾(一拜)。拜竟。誦普供養真言曰。

捧淨水念准提真言二十一遍。上下八方灑之即成辟除結界(不便洒水者。以手擬水想作洒水狀。亦同洒水)次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左手握金剛拳。右手持念珠(或跪或坐隨便)誦真言曰。

准提呪說

唵 㘕(心想梵字) 

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 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彈舌呼之。心想梵字)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oṃ)(ma)(ṇi)(pa)(dme)(二合)(hūṃ)

誦畢以金剛拳印額上。次印左肩右肩。次印心上㗋上於頂上散之。印五處時念五吽字散時開五指亦念五吽字。

次誦准提真言。兩手結准提印。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一次。同誦一百八遍(若不能結准提印者。如前式左手結金剛拳。右手執念珠持。若結准提印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若忙者只散持之。或有不樂大輪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或不能從普供養淨法界等真言次第持誦者。只持準提神呪亦得。更或鈍根只唵字以下持之)

持誦儀軌

准提呪說

持呪工夫。

佛弟子施(堯挺)謹述

此呪文所在。必有天龍八部擁護。最為靈應。即不能持誦者。亦當虔心奉祀。與家中佛神供養一處。獲福無量。切不可混置。褻慢自取罪過。敬之。敬之。

福省南臺後洲準提堂藏板

《準提心要》卷1:「天運壬子歲長至日閩中佛弟子施堯挺薰沐拜撰」(CBETA, X59, no. 1078, p. 243, c4-5 // Z 2:9, p. 388, c8-9 // R104, p. 776, a8-9)





二、正宗分

No. 1077 准提淨業卷之一 start

1)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     地婆訶羅 譯

2)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呪文節略)

唐天竺三藏     金剛智 譯

依經梵本。有十萬偈。

我今略說念誦觀行 說陀羅尼字想布於身法(後觀行中布字即用此法)。

3) 心月梵字觀門

4) 字義

唵者 流注不生滅義。復於一切法。為最勝義。

折者 一切法無行義。

𨽻者 一切法無相義。

主者 一切法無起住義。

𨽻者 一切法無垢義。

准者 一切法無等覺義。

提者 一切法無取舍義。

娑婆者

一切法平等無言說義。

訶者

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

5) 准提真言持誦便覽

(讚云)

准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       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唵㘕(音[嚂-皿 見])(此淨法界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

唵嚙𡄦(二合)(此獲身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六字大明真言。要誦滿一百八遍)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 唵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二合)訶 

部林(二合)(此准提真言。與大輪一字呪同誦。要滿一百八遍。或五百遍。以至千遍。持呪畢。至心迴向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6) 持誦儀軌

(依顯密心要。從頭淨法界護身等呪。皆是持誦准提之次第)。

7) 淨法界觀門

8) 護身真言

9) 六字大明真言

10)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一字大輪呪。附後同誦)

11) 淨業續課

(按准提經云。誦真言迴向竟。隨意經行。轉讀大乘經典華嚴大般若等經。故今續課)。

1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14)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15)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16) 回向西方願文

17) 十念法門

淮提淨業卷之一 end

二、正宗分

No. 1482

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淨身真言

淨口真言

淨手真言

入壇三禮(先敷具。胡跪拈香。起立執爐。想云)

弟子(某甲)。持誦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大准提陀羅尼。祈求悉地。惟願十方三寶諸大菩薩無量聖眾。加持護念。願得隨意。所求悉地圓滿([A9]讚云)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十七俱胝正等覺(一拜後同)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摩尼珠

光明圓潔無瑕翳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心地活潑潑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現十八臂坐壇中

《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作說法印表示善說一切法我今頂禮誓歸依願得諸法悉通達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寶幢表示世間為最勝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能建大法幢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作施無畏印提携險難諸眾生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速離諸恐怖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玅蓮花表示六根常清淨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離垢如蓮華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智慧劒能斷煩惱諸結縛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貪嗔癡能斷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灌澡瓶流出甘露潤眾生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常蒙佛灌頂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玅寶鬘種種嚴飾最殊勝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得繫玅法繒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金剛䌇善能引入於一切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得入相應法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天妙菓表示菩提果圓成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廣修諸善果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八輻輪威光照耀於三界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常轉大法輪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菩薩手持大鉞斧能破堅固不善法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擊碎人我山志心歸命。

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大法螺一音清震三千界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能說一切法志心歸命禮(此下照前拜念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等云)

菩薩手持金剛鈎善能鈎召於一切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成就鈎召法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如意瓶流出寶藏及經典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受用常如意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金剛杵天龍八部咸歸仰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調伏難調者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般若經中含甚深微玅義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無師自然覺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摩尼珠光明圓潔無瑕翳我今頂禮誓歸依願我心地活潑潑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佛母尊那大菩薩現十八臂坐壇中八大菩薩護八方弟子一心歸命禮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CBETA 2021.Q4, X74, no. 1482, pp. 560a12-561a6


佛母尊那大菩薩

現十八臂坐壇中

八大菩薩護八方

弟子一心歸命禮

願佛慈悲求懺悔

志心懺悔

大輪明王滅罪真言

志心發願

《准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發願回向[A14]已。志心歸命。禮常住三寶。

歸依諸如來(四句一拜)  五智十身佛願共諸眾生同入金剛界

歸依最上乘瑜伽秘密教願共諸眾生同入金剛界

歸依不退轉大悲菩薩僧願共諸眾生同入金剛界

歸依三寶[A15]所有諸功德回施諸有情共成無上道

上來頂禮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

功德圓滿。無限良因。散沾沙界。和南聖眾。


(行者入觀誦持時。先當了知諸佛眾生與我此心同一圓明。竪窮橫徧。現前一念。具足無減。無二無別。而恒安住。甚深境界。慈念有情。以三密相應。而作悉地然持中所示觀雖多。無越梵字呪聲。總相別相。又復遠離能觀所觀。能持所持。一事一理。皆是不思議秘密理境。如是行持。何愁佛果不圓。罪障不滅。悉地不成耶)


順治壬辰季夏佛弟子項謙法名弘慈從閩中三山虔摹薰沐重鐫」

(CBETA 2021.Q4, X74, no. 1482, pp. 562c19-563a12 

二、正宗分

《准提三昧行法》:

「准提三昧行法目次

序二章述勸修第一

明受戒發心第二

定行人及日期時教第三

出正修方法第四」(CBETA 2022.Q1, X74, no. 1481, p. 547c1-6 // R129, p. 63b7-12 // Z 2B:2, p. 32b7-12)

  • 一嚴治道場
  • 二清淨三業
  • 三三業供養
  • 四請三寶諸天
  • 五讚歎申誠
  • 六作禮
  • 七持呪
  • 八修行五悔
  • 九行道旋繞
  • 十入三摩地

  • 分持明驗相第五
  • 附本呪同譯

准提三昧行法目次(終)

二、正宗分

1) 持誦準提真言法要

2) 附供齋儀

注意事項:

依法持誦者。而不速得如願乎。或有年老衰邁。氣力短少。不能誦上淨法界真言。無能勝真言等。便可專持此準提真言亦得。又不能全誦八句者。初當先誦三遍。已後但從唵字起。誦下九字亦得。又或不能結準提大印。即初誦三遍結之。後以兩手移數珠誦之。然凡持誦。不可在不同志無信心人前。令其輕笑。獲罪無量。又每日持誦。時須定限。若一時持。即當早晨。若二時持。則兼夜靜。若三時持。則加正午。如務忙者。不能依時。但有暇時。即便持之。

二、正宗分
二、正宗分

(今時禮拜多乖儀則。不符教旨。或稱名失次。而罔諳稱揚讚歎佛之勝德。或欠存敬。而不知懺悔發願迴向。若不解法。何由捐埃獲福。以招極果。故經論俱陳五法。而深尚禮敬讚德。先須至於香臺。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覩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熏證寂滅。

(此偈出華嚴經。是五分法身之香。今為成頌。故文略慧香解脫知見。香。香為佛使。故先獻之。或如常香花雲偈。亦得但改云。及諸獨覺仙。若有鮮花。即用擎以供養)

○普禮三寶

(先當讚德。隨禮何佛菩薩聖僧。依德而讚。然其讚詞。可取諸經論中偈頌。以為申歎。若其讚詞。不稱人稱德者。方可依經旨自述偈讚。今略取賢聖所集一百頌偈。以讚三寶。又凡為禮拜。必須先敬三寶。三寶是最勝吉祥。良祐福田。能消眾生業垢。却諸魔障。所作善事。皆獲成就也。讚佛云)

稽首一切出世間。三界最尊功德海。智者能燒煩惱垢。正覺我今歸命禮(若能誦禮佛滅罪呪。然後禮之。大善。呪曰)

娜謨達奢(書何切)那𤙖(一) 菩陀俱致那𤙖(二) 烏𤙖(三)(二合) 戶嚕戶嚕(四) 悉䭾嚧者儞(五) 娑囉婆囉他(六) 娑達儞(七) 娑婆訶

(寶幢勝經云。此呪十俱致諸佛所說。我今亦為憐愍一切眾生。持此呪者。能令一切嗔惡眾生。悉皆歡喜。若能日日三時誦呪禮拜者。勝禮千萬俱致諸佛功德。命終之後。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又云。臨命終時。得諸佛來迎。未來賢劫千佛。一一皆得親承供養。但有人能常誦此呪者。最是不可思議也)

  •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須五體投地。兩手迎空。示接佛足之相。乃運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若禮本師應云。釋迦如來影現中。禮餘佛菩薩聖僧。準上應改。讚法云)

稽首能生死險。普竭憂惱貪癡海。破彼塵勞罪業山。我今歸禮妙法寶。

  •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尊法(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讚僧云)

稽首一切佛稱讚。八正萬行作莊嚴。無為定慧漸圓明。我今歸命聖眾寶。

  •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運想準前。此中讚禮。兼大小乘僧)

○禮釋迦世尊

(讚詞。或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偈。或用如來妙色身讚。皆可。西國禮敬。盛陳讚頌。如尊者摩咥哩制吒。承佛先記。造四百讚。及一百五十頌。總陳六度。明佛勝德。文詞婉麗。理致清高。無著天親。馬鳴大士等。咸皆祖習。初學者。不可不知。如來金身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光一尋。眉間玉毫。遍照十方。如方等經。華聚菩薩讚佛偈云)

世尊色身如金山。猶如千日照世間。能一切諸苦惱。我今稽首大法王。

  •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禮彌陀佛

(華言。無量壽佛。如觀經云。阿彌陀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眼如四大海水。玉毫如五須彌。身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然此非凡夫心力所能及。以佛力故。憶想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能觀佛具足身相。或即作丈六身觀。亦得)

眾德嚴身非數量。光明遍照過十方。三世如來無與等。恒施眾生大慈航。

  •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世尊

○禮彌勒菩薩

(若據當來人壽八萬歲時下生。佛身高三十二丈。詳如下生經說。若準現在兜率天身。則大士色身長十六由旬。相好如佛。其天寶冠。有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他方諸大菩薩。住天冠中。若一念頃。稱彌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名合掌恭敬。除五千劫生死之罪。若禮敬。除百億劫生死之罪。如上生經說。讚云)

大士久成等正覺。成熟有情居兜率。晝夜常轉不退輪。龍華三會度無極。

  • 一心頂禮當來下生彌勒世尊

○禮文殊菩薩

(此菩薩。具大智辯。法王之子。諸佛之師。示童子相。頭有五髻。身紫色。著寶瓔珞。坐寶蓮華。云坐獅子者。表菩薩說法如獅子吼。百獸潛踪。贍部洲中。一切眾生。皆蒙菩薩德護。不可不知。若一稱名。滅無量罪。長無量福。當來成佛。號普現如來。讚云)

三世如來之導師。智願廣大難思議。無邊剎海為國土當來普現善逝尊。

  • 一心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禮普賢菩薩

(具大行願。為諸佛長子。頭頂花冠。身披瓔珞。坐寶蓮華。或乘六牙白象。以表六度萬行。若歸依普賢菩薩。則十方諸佛菩薩。悉皆加護。以諸佛菩薩。皆因修三密門。行普賢行。得證聖果故也。讚云)

六牙白象為寶座。諸度萬行作嚬呻。華藏世界稱長子。十方剎土現全身。

  • 一心頂禮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禮觀自在菩薩

(此菩薩。過去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今現為極樂世界補處菩薩。當來補阿彌陀佛位成佛。號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但于此界眾生有緣。現三十二應而為教化。本身紫金色。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光中有五百化佛。五百菩薩。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眉間毫相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光明。臂如紅蓮華色。有十八億妙光以為瓔珞。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十指端。有八萬四千畵文。光明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福無量。餘如觀經說。或不能作是觀者。隨心大小。亦得。那由他者。萬億為一那由他。四十里為一由旬。百億為一俱致。讚云)

寶冠頂佛因帶果。過去法明天人師。悲願運為千手眼。照護羣生不失時。

  • 一心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禮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身量亦如觀音。舉身光明。炤十方國。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以智慧光。普照一切。離三塗苦。得無量力。故號大勢至。天冠中有五百寶華。一一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土。皆于中現。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如經說。讚云)

頂上寶瓶現佛事。一毛孔中見十方。舉足震驚諸國上。普攝淨人歸樂

  •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禮地藏菩薩

(此菩薩。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普賢觀音等。無能過者。又于此界所有教化。亦除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久已獲一切智海。功德滿足。現化十方。以本願力。於五濁世。化益偏厚。速滿一切眾生所求。滅諸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若禮一拜。一供養者。滅無量罪。獲無量福。讚云)

悲願初從救親起。分身徧度孰能量。地獄未空不成佛。我今稽首大誓王。

  • 一心頂禮地藏菩薩摩訶薩

○禮虗空藏菩薩

(此菩薩。身披瓔珞。頂上華冠中。有青色摩尼寶珠。若觀此珠。則滅無量罪。除無量障。故修懺中。以此菩薩為滅罪主欲求辨慧。如虗空藏經說。讚云)

頂上寶珠青光耀。滅除眾生罪如空。我今稽首懺摩主。三障頓消福慧融。

  • 一心頂禮虗空藏菩薩摩訶薩

○禮迦葉尊者

(總持論藏。善於訓導。宰任弘綱。行十二頭陀。行身相金色。如來以正法眼藏而付囑之。讚云)

德相端嚴如金聚。頭陀苦行自終身。親傳如來正法眼。雞足山中待慈尊。

  • 一心頂禮大德摩訶迦攝波尊者

○禮優波離尊者

(統領四眾。善解毗尼藏。持律第一。是阿難尊者上座。故在先禮之讚云)

得度身先八王子。楞嚴會上證圓通。弘揚律教毗尼藏。佛法由斯住世隆。

  • 一心頂禮大德優波離尊者

○禮阿難尊者

(總持經藏。親事如來。多聞第一。是如來從弟。身具三十相。讚云)

多聞眾中稱第一。證道身離四威儀。結集如來正法藏。永作人天度世師。

  • 一心頂禮大德阿難陀尊者

(如上各各一禮。三禮彌善。若更禮餘佛菩薩。或十拜百拜。各隨自意)

○五悔法

(一禮敬。二懺悔。三隨喜。四勸請。五發願迴向。如彌勒所問經云。佛告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妻子國土布施。以成佛道。[A5]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何為善權方便。彼晝夜各三時。正衣束體。下膝著地。向十方佛說言)

我悔一切過  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悔過者。謂懺悔無始時來。身口意所作一切諸惡過失也。勸者。謂勸請十方一切菩薩未成佛者。願速成佛。已成佛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莫入涅槃。利樂有情也。助者。謂助喜一切凡聖功德。於十方界。一切眾生。永捨疾姤之心。其有修學一切功德。乃至一毫之善。我今悉皆助之隨喜也。歸命者。謂舉自身命。歸依諸佛。即是以剎塵身。而徧禮剎塵佛也。令得無上慧者。謂以上四種功德。及所修一切之善。願悉迴向。施與一切眾生。同圓無上種智正等菩提也。凡為懺悔發願。不出此之五法。然諸經俱陳。但彼文廣。此文略耳。如大金光明經。及行願品詳備。若樂廣者。自當檢閱。次當代君親等。致敬三寶)

  • 一心奉為天龍八部護法聖眾。頂禮十方常住三寶(祝曰。惟願天龍八部。增益威光。擁護正教。四眾安和。離諸魔障)
  • 一心奉為國皇大臣宰官護法檀那。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惟願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文武祿增。興隆三寶。玉燭常調。士民樂業。檀那衍慶。不逢三災八難。至成無上菩提)
  • 一心奉為所生父母。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惟願二親增崇福壽。智慧圓明。若過去父母。神超淨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
  • 一心奉為和尚阿闍梨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惟願和尚闍梨。四大安和。壽齊法身。福智增崇。普利一切。若過去者應云增崇品位)
  • 一心代為末法四輩弟子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惟願四輩弟子。善根永固。進道無魔。速證無上菩提)
  • 一心代為法界眾生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惟願法界有情。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或增或減。或更有餘願。隨自意發之。茲不繁述)

○附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上五悔偈文略。恐哀懇之情不伸餘經文復過長初學難誦。今附寶積經偈。長短得中。以便持誦)

佛告阿難。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於諸佛前。說是偈言。

我今歸命禮  十方一切佛  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  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  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  今對諸佛前  懺悔令除滅我今身口意  所集諸功德  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  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  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  我今禮諸佛  願成無上智十方大菩薩  證於十地者  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A7]已  摧伏於魔軍轉妙淨法輪  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  擊於大法鼓  度脫苦眾生我沒於欲泥  貪繩之所繫  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  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  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  所行菩薩道  我今願修學具足波羅蜜  成就六神通  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  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  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  無補特伽羅  乃至無壽者於諸布施事  不執我我所  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  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  以無所住故  具戒波羅蜜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別心  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  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  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  金剛等三昧  具禪波羅蜜願證三昧智  入於三脫門  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  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  具六波羅蜜  安住於十地

佛告阿難。彌勒菩薩。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積集無上菩提。阿難。我昔求道。受苦無量。乃能積集無上菩提。

(右二十四頌。初二歸敬頌。第三懺悔頌。第四發願頌。第五隨喜頌。第六以懺悔隨喜禮佛之福迴向無上道頌。第七八請轉法輪頌第九請佛住世頌。第十十一求佛攝受頌。亦四弘誓之前二誓。第十二隨佛學頌。即第三弘誓。第十三成無上道頌。即第四弘誓。第十四法空頌。第十五人空頌。第十六十七檀度頌。先了人法二空。今行施等。方達三輪體空。第十八戒度頌。第十九忍度頌。第二十進度頌。第二十一禪度頌。第二十二慧度頌。第二十三果圓行滿頌。第二十四讚彌勒頌)

禮佛儀式(終)

音釋

達奢(亦作陀舍)那𤙖(二合)烏𤙖(二合成唵音)娑囉婆

二合。或作薩婆。婆字去聲。陀羅尼集經云。誦三徧。頂禮一拜。如是三度禮者。除滅一切十惡五逆四重等罪。一切障難。皆悉消滅。勝人禮拜十萬億佛功德。此名那謨悉羯囉呪。華言禮拜呪。

頭陀

亦云杜多。華言抖擻。謂行十二事。即抖擻三界煩惱矣。

三災

大三災。火。水。風。則世界壞矣。小三災。刀兵。饑饉。疾疫。

八難

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無想天。不得見佛聞法。五北俱盧州。不得見佛聞法。六盲聾瘖瘂。七世智辯聰。世人邪智聰利。躭習外書。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後。由業重緣薄。不遇佛出世。聞佛說法。

大仙

佛為聖中聖。天中天。仙中仙。故云大覺金仙。

涅槃

華言圓寂。謂德無不備名圓。障無不盡名寂。舊云不生不滅。

補特伽羅

華言數取趣。即有情之別稱。謂諸眾生數數往來趣向六道中受生也。

六趣

即六道。一天。二人。三修羅。四地獄。五餓鬼。六畜生。

波羅蜜

華言到彼岸。謂修此六法。自度度他。到涅槃岸。故亦名六度。

尸羅

華言清涼。謂持戒能除煩惱。而得清涼也。

三昧

華言正定。有百千三昧。至等覺地。入金剛三昧。斷最後微細無明。方證佛地。

三脫門

即三解脫門。一空。二無相。三無願。

供養/祝禱


持誦儀軌

持呪人須立鏡壇。取一新鏡未曾用者。鏡面向西。行者面向東。每月十五日夜隨力設供養。具結准提印當心。呪鏡一百八遍。然後照常持呪。

每日早晚對鏡焚香禮拜已。便觀想諸佛菩薩寶像有無量光明相好一一現前念。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准提王菩薩(三拜或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諸佛諸菩薩(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護法護呪一切聖眾(一拜)。拜竟。

誦普供養真言曰。

唵哦哦曩三婆縛韈日囉吽

(口中念普供養真言。手中要結普通吉祥印。其印法以右手大指與無名指相捻。着餘三指皆放散是也。即以此印印諸器物。自然遍法界皆有無盡香.花.燈.塗.幢幡.珍饈等物供養。以表䖍誠。若無種種香.花等物諸供養具者。止念此呪。結此印。亦成無盡供養具。誦呪畢頂上散印)

(現今佛光山的吉祥印,正由引發而來)

止念此呪。結此印。亦成無盡供養具。誦呪畢頂上散印)跪祝曰。

弟子(某甲)奉持神呪。祈求(某事云云)如意者。一拜而起(按顯密圓通凡有祈求要先持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以為先行。然後誦呪。祈求決定成就。若求出世間法者。預前持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然後誦呪。定有靈騐)。

跪祝曰。弟子(某甲)奉持神呪。祈求(某事云云)如意者。一拜而起(按顯密圓通凡有祈求要先持准提真言五十萬遍。或七十萬遍。或百萬遍。以為先行。然後誦呪。祈求決定成就。若求出世間法者。預前持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然後誦呪。定有靈騐)


供養/祝禱
供養/祝禱

志心懺悔

弟子(某甲)。自從無始曠大劫來。至於今日。迷無我覺。計有我人。我計既興。常緣我所。根塵浩遶。識蔭奔波。[2]繫動身心。猶如電轉。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一念不覺。翻作六師。偷法王財。共邊見賊。賊既熾盛。破涅槃城。殘害法身。焚燒慧命。如是等罪。數越塵沙。從迷至迷。莫測終始。今始覺悟。深愧自慚。曉夜驚惶。身心戰慄。永斷迷覺。貪愛我人。投涅槃城。歸安樂國。以無我覺。降伏六師。收法王財。納三堅藏。資給慧命。增益法身。燃法性燈。常照無盡。行願事理。塵界不違。三寶三乘誓當弘護。迷覺之罪隨懺消除。願從今日。乃至菩提。念念堅固。念念精進。身心自在。辯說無礙。於一念中。具一切智。須知諸法畢竟空寂。而常度脫一切眾生。同證涅槃。不以涅槃為證。

大輪明王滅罪真言

南無悉地哩野地尾迦喃薩哩嚩呾哆孽哆喃唵微囉枳微囉枳摩訶斫羯囉曰惹曰唧哩薩埵薩埵娑囉底娑囉底怛囉異怛囉異尾哆摩𩕳三般左𩕳怛囉摩尼悉多孽哩野怛囕焰娑婆訶

懺悔已。志心歸命。禮常住三寶。

供養/祝禱
供養/祝禱

我弟子某。自從無始以來。身口意三業。所作之罪。今對十方三寶諸佛菩薩。準提佛母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消滅。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菩薩。所修福智圓滿。種種功德。我今皆悉隨喜。或一說。或三說。由此懺悔。隨喜。能滅罪障。生諸福善也。

供養/祝禱
供養/祝禱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乃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䏶上。或隨人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

想自身頂上有梵書(raṃ)㘕字。此字遍有光明如明珠如滿月。

然後誦呪。(有不能想得梵字者。只專心誦呪亦具一切三昧。餘倣此)
或又想(raṃ)字變成火輪燒盡自己有漏之身。

復想大蓮花上有(a)阿字生成無漏智身。

更想(aṃ)暗字灌頂已。

又想(raṃ)㘕字變成大火燒此有為世界

如同刼火燒盡無遺。但有空寂

復想建立無為之壇

於最下方遍想(khaṃ)色而為空輪

於空輪上遍想(haṃ)色變成風輪

於風輪上遍想(raṃ)㘕色變成火輪

於火輪上遍想(vaṃ)鑁色變成水輪

於水輪上遍想(a)阿色變成金剛地。於金剛地上遍想有大蓮花。一一蓮花上皆有准提菩薩。無量聖眾圍繞。一一准提前皆有行者自身。一一自身各出無量華.菓.飲食.幢幡等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又皆對准提鏡壇三密相應(又行者若無准提像并花菓飲食等供具。但作此觀亦得吉祥成就。有不能想火輪灌頂建立無為壇等法者。

但依上文想(raṃ)字頂上如明珠如滿月止亦得)觀想畢。捧淨水念准提真言二十一遍。

上下八方灑之即成辟除結界(不便洒水者。以手擬水想作洒水狀。亦同洒水)

金剛拳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結界/ 淨法界咒、金剛拳印除障
說呪功用

准提呪說

唵哦哦曩三婆縛韈日囉吽

普供養真言。加以吉祥印能令遍法界皆有無盡香.花.燈.塗.幢幡.傘。葢衣服.臥具.樓閣.宮殿.獅子座.音樂.歌舞.種種珍饈等物遍虗空界而為供養。以表虔誠。若無香花等物諸供養具者。止念此呪。結此印。亦成無盡供養具(此呪原不屬准提。古人恐持准提者乏供養。以致敬故。補此呪於前云)

唵㘕

淨法界真言。想一(raṃ)㘕字能令三業悉皆清淨。一切罪障盡得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作淨不名真淨。真言一字變染成淨。偈云。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水澡浴著新淨衣。更用(raṃ)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

唵嚙𡄦

護身真言。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灾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心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誦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

唵麼抳鉢訥銘吽

六字大明真言。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持誦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盡辨才清淨眾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玅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持誦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駄俱胝喃怛你也他唵折准提娑婆訶

准提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差除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猛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瞻部州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菓。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玅法。得證菩提。龍樹菩薩以偈讚曰。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唵部林

一字大輪呪。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騐。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

唵呼嚕呼嚕社野穆契莎訶

圓滿補闕真言。所以補諸呪之闕失而獲圓滿之全功也。凡持諸真言者。如有手印不次第存想。不專注誦持有斷續等過。一念此呪。皆有功無罪。故編附於後。以為准提呪一助焉(此呪原不屬准提。自他呪採入。故云編附)

若能如法誦呪。即有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持神呪。常有無量金剛藏王菩薩種族眷屬晝夜常隨侍衛。此人縱令魔王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諸金剛眾以寶杵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心未開悟。自有散亂處。即散亂持呪。尚有如是功用也。況不散亂者乎)

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名字。專心誦呪。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若亡人未造惡業者。其得呪力生天更無疑也。凡仁孝慈悲之士更當留意於此)

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

持誦呪者一切所求皆得果遂。惟除於呪生疑(不深信者其持呪必無騐。勿訝呪之罔功也)

以上說呪功用。

說呪功用

淨法界真言(各真言中只誦正呪。餘文不誦)

唵㘕(音[嚂-皿 見])(此是梵書唵㘕字)

此淨法界㘕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清淨。一切罪障。悉皆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洗淨。不名真淨。若用此法界心㘕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瓶。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真言一字變染令淨。偈云。(音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梵書囉字。上安空點。即成㘕字也)。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無水洗浴。闕新淨衣。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用水了。著新淨衣。更用此㘕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

護身真言

庵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此是梵書唵嚙𡄦字)

此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上二呪各持百八遍亦得)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是梵書六字)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量辨才清淨智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於頂上散其手印(或有不樂大論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柱。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請召。二頭指來去。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或於觀心上記皆得。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掐數珠持亦得。若務忙者。只散持之)。


說呪功用
說呪功用
說呪功用

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㘕(唵字。喉中擡聲呼。㘕字彈舌道之。亦作[嚂-皿 見]字)

淨法界㘕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悉皆清淨。一切罪障。盡得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未浣。便成淨衣。身未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作淨。不誦此呪。不名真淨。

若用此法界心㘕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瓶。如靈丹一粒。點銕成金。

故知真言一字。變染令淨(若實無水洗浴。缺新淨衣。用此㘕字淨之。若有水有淨衣。而不洗換。託此為淨。是無敬信懈怠之人。何能滅罪生福。成就所求之願。若先以水如法洗盥。用淨土或。再三洗手已。著淨衣服。更用此真言淨之。則內外俱成清淨。所祈速獲靈驗)。

說呪功用
說呪功用
持咒功夫

次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左手握金剛拳。

右手持念珠 (或跪或坐隨便) 誦真言曰。

唵 㘕(心想梵字) 

(oṃ) (raṃ) 

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 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彈舌呼之。心想梵字) 

(oṃ) (clī)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

(oṃ) (ma) (ṇi) (pa) (dme)(二合) (hūṃ)

誦畢以金剛拳印額上。次印左肩右肩。次印心上㗋上於頂上散之。印五處時念五吽字散時開五指亦念五吽字。

次誦准提真言。兩手結准提印。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一次。同誦一百八遍(若不能結准提印者。如前式左手結金剛拳。右手執念珠持。若結准提印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若忙者只散持之。或有不樂大輪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或不能從普供養淨法界等真言次第持誦者。只持準提神呪亦得。更或鈍根只唵字以下持之)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念一遍)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真言曰。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提娑婆(二合)訶 唵部林(二合) 

(na) (mo) (sa) (tta) (nāṃ) (sa) (mya) (ksaṃ) (bu) (ddhā) (ko) (ṭi) (nāṃ) (ta) (dya)(二合) (thā) 

(oṃ) (ca) (le) (cu) (le) (co) (nde) (svā)(二合) (hā)  

(oṃ) (bhrūṃ)(二合)

誦竟。於頂上散准提手印。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

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印。右手掐念珠持。或持三百遍。或五百遍。或七百遍。或千八十遍。或三五千遍。或無數無記隨力以持皆可。但一百八遍外自唵字以下持之(初學者宜全呪持之。或不樂持全呪者。槩從唵字以下持之。或不樂唵字以下持之者。從初至終已全呪持之。更有息灾法。增益法。敬愛法。降伏法。及出世間法五種壇法。各有不同。只照前法持之。凡有所求。決定成就。詳見顯密圓通。○又正持誦時。未滿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語話。若欲語話時。舌上想(raṃ)字縱有語話。不成間斷)。誦畢。

仍念完滿補闕真言十遍。真言曰。

唵呼魯呼魯社野穆契莎訶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准提王菩薩(三拜或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諸佛諸菩薩(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護法護呪一切聖眾(一拜)

拜竟。收鏡入囊。上來持誦儀軌竟。

持咒功夫

准提真言持誦便覽

(讚云)

准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  

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唵㘕(音[嚂-皿 見])(此淨法界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唵嚙𡄦(二合)(此獲身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六字大明真言。要誦滿一百八遍)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 唵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二合)訶 部林(二合)(此准提真言。與大輪一字呪同誦。要滿一百八遍。或五百遍。以至千遍。持呪畢。至心迴向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如欲成就世法及諸善事。隨意稱之)。

持誦儀軌

(依顯密心要。從頭淨法界護身等呪。皆是持誦准提之次第)。

淨法界觀門

前九聖梵字。安心月中。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恐初機難以入手。今但用淨法界。㘕字作觀。一心持誦。自然得入淨法界三昧一多無礙也。

真言行者依法持誦。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脛上。或隨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謂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㘕字。此字徧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想此字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以大拇指掐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大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淨法界真言(各真言中只誦正呪。餘文不誦)

唵㘕(音[嚂-皿 見])(此是梵書唵㘕字)

此淨法界㘕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清淨。一切罪障。悉皆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洗淨。不名真淨。若用此法界心㘕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瓶。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真言一字變染令淨。偈云。(音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梵書囉字。上安空點。即成㘕字也)。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無水洗浴。闕新淨衣。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用水了。著新淨衣。更用此㘕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

護身真言

庵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 (此是梵書唵嚙𡄦字)

此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上二呪各持百八遍亦得)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 (此是梵書六字)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量辨才清淨智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於頂上散其手印(或有不樂大論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柱。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請召。二頭指來去。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或於觀心上記皆得。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掐數珠持亦得。若務忙者。只散持之)。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一字大輪呪。附後同誦)

南 無 颯 哆 喃 三 藐 三 菩 䭾 俱 胝 喃 怛 你也(二合) 他 唵 折 𨽻 主 𨽻 准 提 娑婆(二合) 訶 部林(二合) (此是梵書准提二呪)

佛言。此呪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差。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禪宗傳燈錄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呪。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二合)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驗。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上來次第持誦。至准提呪。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之。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第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呪。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歸敬詞。唵字等是正呪也。每持誦了。却用右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右肩。次印心上。從印㗋上印竟。頂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勝事。迴向發願如前。隨意稱之。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述勸修第一

明受戒發心第二

定行人及日期時數第三

出正修法第四

一嚴治道場

二清淨三業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諸天

五讚歎申誠

六作禮

(三寶體是無緣慈悲。常欲拔濟一切眾生。但為無機。不能起應。我既奉請讚歎。冥應不虗。故今如對目前。受我禮拜。燒眾名香。五體投地)

  • 一心頂禮。本師七俱胝佛母准提世尊(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准提佛母影現中。我身影現准提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下去諸佛菩薩。當隨位改。如七俱胝佛。即云七俱胝佛影現中。云云)
  • 一心頂禮。過去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現在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未來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德世尊。
  • 一心頂禮。南方歡喜世界。栴檀德世尊。
  • 一心頂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世尊。
  • 一心頂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德世尊。
  • 一心頂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世尊。
  • 一心頂禮。西南方眾相世界。寶施世尊。
  • 一心頂禮。西北方眾音世界。華德世尊。
  • 一心頂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世尊。
  • 一心頂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德世尊。
  • 一心頂禮。上方眾月世界。廣眾德世尊。
  • 一心頂禮。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准提陀羅尼(三禮。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下同)
  • 一心頂禮。五部所攝諸陀羅尼。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 一心頂禮。本尊准提菩薩摩訶薩(三禮。想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主故)
  • 一心頂禮。大輪明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不動尊明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不空羂索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伊迦惹吒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嚩日囉(二合)曩契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摩訶迦葉。一切諸大聲聞緣覺賢聖僧。

七持呪

八修行五悔

初懺悔法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一禮)

次勸請法(燒香互跪)

(某甲)。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前得道者。今請轉法輪。安樂諸羣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久住世。

勸請已。歸命禮三寶。

次隨喜法

(某甲)。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

隨喜已。皈命禮三寶。

次回向法

(某甲)。至心回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回向於菩提。及真如法界。

回向[A41]已。皈命禮三寶。

次發願法

(某甲)。至心發願。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定慧常現前。證地波羅蜜。願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得記還娑婆。教化諸眾生。

發願[A42]已。歸命禮三寶。

九行道旋繞

(正身威儀。右繞法座。燒香散華。徐步安庠。觀前所修供養禮拜誦持五悔等。一一性空。了無所得。舉足下足。不住行相。香光莊嚴。影現十方。心想如夢。梵聲如嚮。同作契唄)

  • 南無十方佛
  • 南無十方法
  • 南無十方僧
  • 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佛
  • 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
  • 南無本尊准提菩薩
  • 南無觀自在菩薩
  • 南無金剛手菩薩
  • 南無大輪明王菩薩

(或三稱。或七稱。還至像前)

  •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十入三摩地

分持明驗相第五

更須委檢蘇悉地經三品悉地。

准提三昧行法(終)

持咒功夫

加持珠已。心口作如是願言。我今欲念誦。惟願本尊。諸佛菩薩。加持護念。令速如意。所求圓滿。然後以左手無名指承珠。大拇指壓珠上。右手以無名指承珠。大指移珠。餘三指微屈。當於心前。澄心觀想準提佛母。眷屬圍繞。了了分明對坐。誦準提真言時。其聲不緩不急。心緣梵音。字字分明。惟令自聞。不可高聲。如降魔辟鬼。方乃高聲。每稱娑嚩賀字。

同時移過一珠。或誦一百八遍。或誦一千八十遍。常須定限。不得缺減。若務忙者。誦一百八遍已。後隨意散持之亦得。或結根本大印。於菩薩臂上記數念誦誦畢。頂上散印。其印二手內相叉。竪二中指。頭相著。以二頭指。捻二中指背上第一節。二大指。側附二頭指根下。即成根本印。若一百八遍滿已。不能多記者。可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念誦。真言曰。

曩謨颯多(引)喃(引)(一)三藐三沒駄(引)俱(引)胝喃(引)(二)怛你也(二合)他(引)(三)唵(四)者禮(五)主禮(六)準泥(七)娑嚩(二合)(引)賀(引)(八)

○(此真言八句。上二句。是歸敬諸佛之辭第三句。是當說呪之語。後五句。正是呪體。其中多喃三禮娑嚩賀字。皆去聲呼之。唵字如前呼。者字入聲呼。亦作左字入聲呼。主字亦作𭉷。準字亦作噂。泥字亦作。提第。禰然此本呪之字。當作北音呼之。若非口授。難得其妙。言引者。謂長引其聲。二合者。謂二字合為一音。有以娑嚩賀下。兼誦佛頂大輪一字明王呪。所謂部林字。此二字合為一音。或作部隴。亦作𠽾[口*(隆-一)]。不空三藏云。勃嚕唵。三字合為一字。嚕字。彈舌道之。共為一音。又引聲從胸喉中出。其聲如擊大鼓。古譯云部林。訛不正也。如此。則梵音難得其真。或有準提真言前。誦六字大明真言。然其六字。亦于梵音難正。故今皆不錄。彼經云。若持誦餘一切呪不成就者。用此一字真言。共餘呪一處同誦之。決定成就。今行者。專心一意。持誦本準提真言。自得成就。何假他法。若雜別呪。梵音不真。反成誤緣也)。



或左手作金剛拳誦之。又凡誦呪畢。却用金剛拳印。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右肩。次印左肩。次印心上。後印㗋上。一誦一印。印竟。於頂上散印。此字已。復結金剛拳印。以左手大拇指。捻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一切魔事。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乃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䏶上。或隨人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



唵 㘕(心想梵字) 

(oṃ) (raṃ) 

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 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彈舌呼之。心想梵字) 

(oṃ) (clī)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oṃ)(ma)(ṇi)(pa)(dme)(二合) (hūṃ)

誦畢以金剛拳印額上。次印左肩右肩。次印心上㗋上於頂上散之。印五處時念五吽字散時開五指亦念五吽字。

次誦准提真言。兩手結准提印。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一次。同誦一百八遍(若不能結准提印者。如前式左手結金剛拳。右手執念珠持。若結准提印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若忙者只散持之。或有不樂大輪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或不能從普供養淨法界等真言次第持誦者。只持準提神呪亦得。更或鈍根只唵字以下持之)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念一遍)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真言曰。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提娑婆(二合)訶 唵部林(二合)

(na)(mo)(sa)(tta)(nāṃ)(sa)(mya)(ksaṃ)(bu)(ddhā)(ko)(ṭi)(nāṃ)(ta)(dya)(二合)(thā)(oṃ)(ca)(le)(cu)(le)(co)(nde)(svā)(二合)(hā)

(oṃ)(bhrūṃ)(二合)

誦竟。於頂上散准提手印。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印。右手掐念珠持。或持三百遍。或五百遍。或七百遍。或千八十遍。或三五千遍。或無數無記隨力以持皆可。但一百八遍外自唵字以下持之(初學者宜全呪持之。或不樂持全呪者。槩從唵字以下持之。或不樂唵字以下持之者。從初至終[A7]已全呪持之。更有息灾法。增益法。敬愛法。降伏法。及出世間法五種壇法。各有不同。只照前法持之。凡有所求。決定成就。詳見顯密圓通。○又正持誦時。未滿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語話。若欲語話時。舌上想(raṃ)字縱有語話。不成間斷)。誦畢。仍念完滿補闕真言十遍。真言曰。

唵呼魯呼魯社野穆契莎訶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聖准提王菩薩(三拜或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諸佛諸菩薩(一拜)

南無准提會上護法護呪一切聖眾(一拜)

拜竟。收鏡入囊。上來持誦儀軌竟。

但依上文想(raṃ)字頂上如明珠滿月止亦得)觀想畢。

想自身頂上有梵書(raṃ)㘕字。此字遍有光明如明珠如滿月。然後誦呪。(有不能想得梵字者。只專心誦呪亦具一切三昧。餘倣此)。或又想(raṃ)字變成火輪燒盡自己有漏之身。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持誦儀軌

(依顯密心要。從頭淨法界護身等呪。皆是持誦准提之次第)

淨法界觀門

前九聖梵字。安心月中。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恐初機難以入手。今但用淨法界。[A6]㘕字作觀。一心持誦。自然得入淨法界三昧一多無礙也。

真言行者依法持誦。先須金剛正坐(以右脚壓左脚。脛上。或隨意坐亦得)手結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謂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A7]㘕字。此字徧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想此字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以大拇指[A9]掐無名指根第一節。餘四指握大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內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

淨法界真言(各真言中只誦正呪。餘文不誦)

唵㘕(音[嚂-皿 見])(此是梵書唵㘕字)

此淨法界㘕字。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清淨。一切罪障。悉皆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洗淨。不名真淨。若用此法界心㘕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瓶。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真言一字變染令淨。偈云。(音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梵書囉字。上安空點。即成㘕字也)。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無水洗浴。闕新淨衣。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用水了。著新淨衣。更用此㘕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

護身真言

庵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此是梵書唵嚙𡄦字)

此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上二呪各持百八遍亦得)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A16][A17][A18][A19](此是梵書六字)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量辨才清淨智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於頂上散其手印(或有不樂大論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柱。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請召。二頭指來去。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或於觀心上記皆得。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掐數珠持亦得。若務忙者。只散持之)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一字大輪呪。附後同誦)

南 無 颯 哆 喃 三 藐 三 菩 䭾 俱 胝 喃 怛 你也(二合) 他 [A20] [A21] [A22]  [A23]  [A24] [A25] [A26]   [A27] [A28] [A29] [A30] [A31] 唵 折 𨽻 主 𨽻 准 提 娑婆(二合) 訶 部林(二合)  [A32]  [A33]  [A34] [A35]  [A36] [A37] (此是梵書准提二呪)

佛言。此呪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差。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禪宗傳燈錄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呪。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A38]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二合)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驗。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上來次第持誦。至准提呪。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之。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第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呪。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A39]已下持之。唵字[A40]已上是歸敬詞。唵字等是正呪也。每持誦了。却用右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右肩。次印心上。從印㗋上印竟。頂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勝事。迴向發願如前。隨意稱之。

淨業續課

(按准提經云。誦真言迴向竟。隨意經行。轉讀大乘經典華嚴大般若等經。故今續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二合)訶。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A41]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A42]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A43]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A44]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A45]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曩謨阿彌哆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躭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𨽻娑婆訶(哆去聲讀如掇又如帶隨便皆得)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或千聲。或三五百聲。或十念)
  •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
  •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聲)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十聲)

回向西方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念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𢹂。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A46]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A47]已上俱依蓮池大師節定在家要略)(又金剛般若經普賢行願品阿彌陀經俱大乘切要經典。若有餘力者。更當全持)

十念法門

世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間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十念者。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十念畢。迴向發願云。

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淮提淨業卷之一

心月梵字觀門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每位長跪執爐。三請一叩首。下倣此)

  • 南無七俱胝佛母尊那九界菩薩
  • 南無無相法界菩薩
  • 南無佛頂大輪菩薩
  • 南無不動尊王菩薩
  • 南無聖觀自在菩薩
  • 南無不空[綜-示 (ㄙ/月)]䌇菩薩
  • 南無聖金剛手菩薩
  • 南無伊迦惹吒菩薩
  • 南無嚩囉曩契菩薩
  • 南無戲縵歌舞菩薩
  • 南無香花燈塗菩薩
  • 南無鈎䌇鎻鈴菩薩
  • 南無甘露軍吒利菩薩
  • 南無烏樞瑟摩菩薩
  • 南無聖降三世菩薩
  • 南無准提會上諸尊菩薩摩訶薩
  • 南無祖師龍樹菩薩
  • 南無北辰玅見菩薩
  • 南無內部大威杜將主菩薩
  • 南無聖孫那哩將主菩薩
  • 南無頂行將主菩薩
  • 南無聖軍吒唎將主菩薩
  • 南無聖矜羯囉將主菩薩
  • 南無聖𠶜吒𠷉將主菩薩
  • 南無阿梨智母將主菩薩
  • 南無乾闥婆王將主菩薩
  • 南無灌頂部主菩薩
  • 南無穢跡金剛菩薩
  • 南無明蛇使者菩薩
  • 南無護法諸天一切聖聚

(請已白云)

弟子(某甲)。持誦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大准提陀羅尼。祈求悉地。惟願十方三寶諸大菩薩無量聖眾。加持護念。願得隨意。所求悉地圓滿(白[A9]已讚云)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羣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週  

而常處此菩提座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十七俱胝正等覺(一拜後同)

菩薩面圓如滿月  

黃金白色相端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覩尊顏常供養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面具三目相  

四大海水等澄清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五種眼清淨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耳鐺寶嚴飾  

種種殊勝巧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耳通聞玅法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胸藏題卍字  

玅圓月相現光明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心通聞了悟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花冠嚴頂上  

冠中化現五如來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慈尊親灌頂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天衣逾潔白  

六銖掛體勝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善哉解脫服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身掛珠瓔珞  

臂指環釧寶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具如來四八相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端坐蓮華座  

巍巍不動若金山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當來坐菩提座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遍身諸支分  

常放無量大光明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慧光來護念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作說法印  

表示善說一切法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諸法悉通達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寶幢  

表示世間為最勝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能建大法幢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作無畏印  

提携險難諸眾生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速離諸恐怖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蓮花  

表示六根常清淨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離垢如蓮華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智慧劒  

能斷煩惱諸結[A10]縛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貪嗔癡能斷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灌澡瓶  

流出甘露潤眾生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常蒙佛灌頂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寶鬘  

種種嚴飾最殊勝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得繫玅法繒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金剛䌇  

善能引入於一切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得入相應法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天妙菓  

表示菩提果圓成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廣修諸善果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八輻輪  

威光照耀於三界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常轉大法輪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大鉞斧  

能破堅固不善法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擊碎人我山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大法螺  

一音清震三千界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能說一切法

志心歸命禮(此下照前拜念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等云)

菩薩手持金剛鈎  

善能鈎召於一切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成就鈎召法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如意瓶  

流出寶藏及經典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受用常如意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金剛杵  

天龍八部咸歸仰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調伏難調者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般若經  

中含甚深微玅義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無師自然覺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摩尼珠  

光明圓潔無瑕翳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心地活潑潑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佛母尊那大菩薩  

現十八臂坐壇中

八大菩薩護八方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已上諸位隨偈解相禮時作觀。惟首尊總具相好。百七十七俱胝數佛同時顯現。受我敬禮。末尊應觀一身十八臂。有八菩薩。圍遶八方。餘隨偈作觀。重在手持何物)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無相法界菩薩摩訶薩(先唱偈。然後頂禮。餘倣此)

無相法界大菩薩  

三十二相遍莊嚴

分身塵剎化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佛頂大輪菩薩摩訶薩。

佛頂大輪大菩薩  

三頭六臂現威神

嚴持器仗伏邪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不動尊王菩薩摩訶薩。

不動尊王大菩薩  

毗盧遮那佛化身

手持劍䌇護輪壇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聖觀自在大菩薩  

蓮華部主最勝王

尋聲救苦大慈悲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不空[綜-示 (ㄙ/月)]䌇菩薩摩訶薩。

不空[綜-示 (ㄙ/月)]䌇大菩薩  

鼻噓火𦦨頂龍王

觀音菩薩所化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聖金剛手大菩薩  

大力忿怒持明王

善能調伏諸惡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伊迦惹吒菩薩摩訶薩。

伊迦惹吒大菩薩  

身大青色象皮衣

不違本誓護准提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嚩囉曩契菩薩摩訶薩。

嚩囉曩契大菩薩  

現大威力役龍神

復能除毒救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戲縵歌舞菩薩摩訶薩。

戲縵歌舞大菩薩  

行罡步斗鎮九洲

蕩除惡業驅邪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香花燈塗菩薩摩訶薩。

香花燈塗大菩薩  

馥郁照曜於四方

諸邪聞見斂威容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鈎䌇鎻鈴菩薩摩訶薩。

鈎䌇鎻鈴大菩薩  

手持法器鎮北方

群魔惡鬼悉潛藏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甘露軍吒唎菩薩摩訶薩。

甘露軍吒唎大菩薩  

加持法水淨壇場

辟除魔障護行人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烏樞瑟摩菩薩摩訶薩。

烏樞瑟摩大菩薩  

消除穢惡辟群魔

淨不淨處悉現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降三世菩薩摩訶薩。

聖降三世大菩薩  

大力忿怒持明王

善能調伏諸惡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我等祖師龍樹菩薩摩訶薩。

祖師龍樹大菩薩  

開持明藏示眾生

得聞玅法感祖恩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護法北辰玅見菩薩摩訶薩。

北辰玅見大菩薩  

身現五住金剛神

手持寶劍伏妖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內部大威杜將主菩薩摩訶薩。

大威將主杜菩薩  

內壇教主護准提

飛騰九地顯神通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內部將主聖孫那哩菩薩摩訶薩。

聖孫那哩大菩薩  

三頭六臂現金光

慈悲普濟大乾坤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頂行將主菩薩摩訶薩。

頂行將主大菩薩  

統領諸真護准提

手持寶杵伏妖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軍吒唎將主菩薩摩訶薩。

聖軍吒唎大菩薩  

外壇護法廣威靈

手持戟杵鎮壇場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聖矜羯囉菩薩摩訶薩。

聖矜羯囉大菩薩  

手持玅菓度眾生

尋聲接引大慈悲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聖𠶜叱迦菩薩摩訶薩。

聖𠶜叱迦大菩薩  

忿怒玅相震八方

赤心火𦦨百邪驚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1]阿梨智母菩薩摩訶薩。

阿梨智母大菩薩  

五百神靈屬降生

愛子真童隨聖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乾闥婆王菩薩摩訶薩。

乾闥婆王大菩薩  

降魔見性現金身

豹冠龍劍象巍蛾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灌頂部主菩薩摩訶薩。

灌頂部主大菩薩  

廣施甘露潤眾生

十方善信悉沾霖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穢跡金剛菩薩摩訶薩。

穢跡金剛大菩薩  

縱橫變化伏邪魔

地水火風悉現形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明蛇使者菩薩摩訶薩。

明蛇使者大菩薩  

天醫內院顯威靈

消灾除病救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護法諸天一切聖眾。

護法諸天諸聖眾  

十方圍遶護輪壇

不忘自部獻印明  

助我闡揚准提法

稽首歸依蘇悉地(跪念)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准提  

惟願慈悲垂加護

曩謨薩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致陀唵折唎主唎准提娑嚩賀(或一或三或七遍。伺出壇。在觀堂。持百八遍)

願佛慈悲求懺悔。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述勸修第一

此大陀羅尼。三世諸佛。己今當說。而我釋迦。亦如是說。葢為利樂眾生。得入菩提故也。今夫一切眾生。未種善根。無菩提分。而能誦持一二徧者。善根芽生。菩提有分。若出家菩薩。現生所求出世悉地。定慧現前。證地波羅蜜。圓無上菩提者。在家菩薩。現世所求常生天界。或作人王。親近聖賢。諸天擁護。世無災橫。心無憂愁者。若欲滅除五逆十惡一切重罪。積集十善六度無量功德。諸大菩薩為其說法。十方佛土常得隨從者。若有欲令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生愛敬心。起利樂意。隨其所願。悉得成就者。有諸福報不全。壽命短促。求官不遷。眾苦交逼。願令現世得輪王福。具壽者相。祿位高崇。諸事吉祥者。至願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刀兵。冤家疾疫。皆不為害。而能轉惡為善者。應於道場之中。約事要期。一心精進。修此准提三昧。葢此陀羅尼。是三世諸佛祕密之藏。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故龍樹以為總攝二十五部。而獨部別行者。譬則如意之珠。寶中最上。其入海採者。必先求此。今既得聞是最上法。必也發心專志。尊之仰之。而修證焉。離生死於片念。決三昧於一期。故當不計身命。盡力爭先也。寧更因循緩怠。竢於異時乎。

明受戒發心第二

念誦儀云。苾蒭苾蒭尼。先持戒行。若入道場。復須自誓發願受戒。若在家者。初入道場。亦須隨力發願。受三歸五戒。或持八戒齊。故方等三昧。令依一解內外律師。發露受二十四戒。是知欲入道場。必又重嚴戒法。所謂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此先佛明誨。極宜奉重也。

既受戒已。當發廣大菩提之心。行菩薩行。夫菩提心者。成佛正因。智慧根本。故從今日往。至成正覺。唯以四弘誓願要心。弘誓在懷。諦理明切。菩提心戒儀云。諸法無我。平等如空。心本不生。空性圓寂。當知性空圓寂之處。即是感應道交之時。感應道交。菩提心之端也。是故興慈運悲。上求下化。繁修六度。靜住一如。離三障以清淨。顯三德之圓融。原始要終。莫不在是矣。此受戒發心二法。為行人起行之要門。標心之正處。自宜攝心稟學。豁意開明。倘此昧略而不省鑒。豈唯徒為苦行。大能作諸障難者也。

定行人及日期時數第三

修真言者。既得外護。委以經紀。擇同行者十人已還。同心齊志。如乘一船。又復別請一阿闍黎。以為教授。(即方等三昧明內外律師)示明觀道。開除妨障。往時僧俗同一處修。今如有俗眾同修。當設一界相以隔之。雖同一道場。而不共壇席。以在家者縱沾戒品。未具道儀。進止失諧。反成擾動故也勿以勢位強從。亦勿人情輙順。僧輩尚當汰別。俗眾其容混諸。比見風俗漫亂。多不如法。如欲聖應昭彰。亦宜謹始於此也△日期者。經明七日。二七日。乃至七七日。而[(厂@((既-旡)-日 口))*殳]公圓通集。定百二十日。今約法審機。定三七日。為一期精進修法。一七二七。增至七七。皆隨人力。然是初修之程限耳。畢生修者。未必全從。

又正修前。須作方便。若不嚴淨身心。諳練儀制。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無所感降。是故于一七日。先自斷除一切緣務。損眠節食。調伏其心。而又誦習悔文。引繹觀道。仍求三寶加護。進道無魔。庶能定慧現前。悉地成滿△時數者。經云。或三時。或四時。或六時。依法誦持。求世間出世間悉地。是則晝三夜三。為進修者之通軌矣。

出正修法第四

斯經梵本。有十萬偈。今三譯文。極為隱略。然考作法取相無生三種法門。具有無缺。而功能作法。及以取相。似又稍詳。故西土修真言者。廣輯諸部壇儀印呪。而次比之。用輔本呪。為觀行法。名念誦儀。譯傳東夏。代咸稱習。過化間有。泥法時多。故不無專緣壇印。偏守字聲之弊。良由未達理觀為主。誦持居次之意耳。今之方法。雖三種懺法相須而進。而無生理觀。實為前導。諸法性空。萬行無作。圓因據為標準。大果取以指歸。然以今立方法。用勘昔之誦儀。名數不差。前後互異。以故先引誦儀。與此對合。然後正出十意。依次進修也。其誦儀中。初作曼荼羅。則今法治道場也。次入道場。先禮佛懺悔隨喜勸請發願回向。今禮佛移置第六。五悔移置第八也。次敷坐三部印呪。即今總禮三寶。護身。今第二清淨三業也。結界。今併入嚴道場中。迎請。今第四請三寶諸天也。五供養。今第三三業供養也。梵讚。今第五讚嘆也。布字及聲誦。今第七持呪也。三摩地念誦。今移置第十也。欲出道場。復須依前次第五供養五悔送還。此當第九行道。葢行旋梵唄之法。正是一時法事將終。乃復運前所修為事。冥契三德藏海。且寓攀住之意。故義理實同。重結三部印。即三自歸也。是則前後有差。儀文無別。次第勘同。顯密一體。十科明法。通是密因。三密加持。同成顯觀矣。

次十意方法者。一嚴治道場。二清淨三業。三三業供養。四請三寶諸天。五讚歎申誠。六作禮。七持呪。八修行五悔。九行道旋繞。十入三摩地。初入道場第一時。具足修此十法。于後一一時中。略去請佛。餘九悉行無異。仍以法華三昧補助儀。觀想句偈。注於事儀之下。俾正修時。一以無生理觀而融即之。當知此十。各具事理。皆通感應。俱徧三業。悉淨三障。咸會三德。是為今家三昧正途。如是觀[A6]已。用進修焉。自不同於專緣壇印為指歸。偏守字聲為究竟爾矣。

一嚴治道場

先明治壇嚴像。次明結界。應擇勝地。掘深一肘(佛肘三尺六寸)。除去舊土。別取新土。填滿築平(或高原處。或大河灘岸。穿去五尺已下。其土則新)。復取淨土。和雜香末。量地四肘。作方曼荼羅(經用瞿摩夷和土塗壇。此須雪山白牛所退。純噉肥膩。香潔可用。此方難得。故用香土)。上懸寶葢。四面徧垂繒幢旛彩。紈扇白拂等。正中奉安俱胝佛母本尊像(西向安座。原出聖裁。按四護摩法。增益護摩。決當西向。今是出世悉地。準古施設。或隨方宜。酌取行之)。若無本尊。隨安所有佛像。舍利。及大乘經呪。亦得。行者別置卑座。對像安列。慮地卑濕。周敷薦席。又以香水灑洗地界。處處按察。極令合式。至建首日(當用齋日)入壇。以白檀香。塗作八曼荼羅。猶如滿月(此八曼荼羅。是八大菩薩三摩地境。即佛菩薩根本心大明也。不空譯云九箇聖位。是乃合佛母而名之耳)。即以新淨供具。盛諸飲食。及好香華。燈明。遏伽香水。隨力所有。布列供養。傾心竭意。嚴潔如法。何者。內心敬重三寶。超出三界。今欲奉請供養。豈可輕心。若不拔己資財。供養大乘。則將何以招感賢聖。滅重罪而成妙果乎結界者。經云。若欲求願。先須念誦。加持香水。散於八方上下。以為結界。行者於道場四邊。或取五色線。或勾欄等。先標界相。以齊修行之處。當入道場時。心想十方諸佛。本尊佛母。當來坐故。燒香散華。肅豫嚴待。即取淨水呪一百八徧。散灑四方上下。成結界法。

二清淨三業

念誦儀云。於所在處。清淨澡浴。著新淨衣。於四威儀。發四弘誓。於一切事。心不散亂。法華三昧云。初入道場。當以香湯沐浴。著淨潔衣。若大衣。及諸新染服。若無新者。當取[A9]己衣中勝者。以為入道場衣。於後若出道場。至不淨處。當脫淨衣。著不淨衣。所為事竟。當洗浴。著本淨衣。入道場行法。大悲三昧云。縱一日都不至穢。亦須一浴。終竟一期。專莫雜語。及一切接對問訊等。終竟一期。依經運想。不得剎那念於世務。若便利飲食。亦須秉護。勿令散失。事畢即入道場。不得托事延緩。大要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也。

三三業供養

(止觀云。燒香運念。三業供養。行者初入道場。至法座前。敷尼師壇。正身。合掌。倚立。如是思惟。我為眾生發菩提心。興慈運悲。誓欲救。而復慚愧懇惻。存想三寶。𡍫塞虗空。影現道場。手執香爐。燒眾名香。口唱三寶。五體投地。首者舉云)

一切恭敬(此下異口同音)

  •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心隨身口。一心頂禮。無分散想。了知此身。如影不實。能禮所禮。心無所得。一切眾生。亦同入此法界海中)
  •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此與下僧用心如上)
  •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禮三寶竟。互跪燒香。以手擎華。首者白云)

是諸眾等。各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此下眾同聲唱)

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想云。我此香華徧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膳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閡。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想[A10]已。起。首者白結)

供養[A11]已。一切恭敬(一禮)

四請三寶諸天

(運心供養[A12]已。互跪燒香。當念三寶雖離障清淨。而以同體慈悲。護念羣品。若能三業致請。必不來而來。苦與樂。念誦儀云。准提佛母。并八大菩薩。及諸聖眾。眷屬圍繞。不離本土。來至道場。空中而住。受我供養。故今逐位殷勤三請。必有感降。下去每位。燒香互跪三請。請竟。起禮)

  •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七俱胝佛母准提世尊(此即本師釋迦所從埀跡之本身毗盧遮那如來也。金剛智念誦儀云。想於阿迦尼吒天宮。毗盧遮那如來。十地菩薩圍繞會中。請佛母准提聖者。不空譯本同。瑜伽大教王經。云大徧照金剛如來也。七俱胝。本經所明大乘莊嚴寶王經。與持明藏成就儀。明七十七俱胝。隨機異耳。想云。我三業性如虗空。准提佛母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下去諸佛。及菩薩聖僧。但隨位改想。名號。形相。來處)
  • 一心奉請。南無過去七俱胝准提世尊(今之陀羅尼。是此過去七俱胝佛[A13]已說)
  • 一心奉請。南無現在七俱胝准提世尊(經云。現在諸佛。今說是呪。念誦儀云。准提佛母。與七俱胝佛圍繞。莊嚴寶王經云。爾時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而世尊即說是呪。此等正是現在七俱胝佛)
  • 一心奉請。南無未來七俱胝准提世尊(經云。未來諸佛。當說是呪。此是未來七俱胝佛)
  • 一心奉請。南無東方善德佛等。十方十佛世尊。
  • 一心奉請。南無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准提陀羅尼(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見。常住法寶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唯願顯現受供養。下同)
  • 一心奉請。南無五部所攝諸陀羅尼。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 一心奉請。南無本尊准提菩薩摩訶薩(瑜伽大教王經云。觀想尊字。變成大智。大智化成尊那菩薩。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𦘕相有二十六臂。三面。面各三目。金剛智不空二經。明一面三目。一十八臂。持明藏成就儀云。若以尊那為本部。即以尊那為中座。想尊那菩薩。一十八臂。面有三目。云云。菩薩賢聖。隨意安布。唵字為烏瑟膩沙如來。左字為大輪明王。隷字為不動尊明王。卒字為觀自在菩薩。隷字為不空罥索菩薩。尊字為本尊尊那菩薩。禰字為金剛薩埵。莎字為伊迦惹吒菩薩。賀字為縛日囉曩契菩薩。烏瑟膩沙。所謂無相法界。即毗盧遮那。出八菩薩上。今此正出八菩薩名。然經以此九微妙字。成安如來菩薩明王九賢聖者。用表尊那菩薩悲智自在。方便多門。深懷慈愍。大現威怒。護持修行。辟除諸障。一時受化。成菩提道。葢明著本尊喻伽觀也)
  • 一心奉請。南無大輪明王菩薩。不動尊明王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不空羂索菩薩。伊迦惹吒菩薩。縛日囉(二合)曩契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迦葉。一切諸大聲聞緣覺賢聖僧。
  • 一心奉請。無能勝菩薩。多羅菩薩。訶利帝母菩薩。及一切大忿怒持明王眾(此可燒香立請。比丘不須致禮。俗眾須禮。無能勝。本是地藏菩薩。外現佛部中大忿怒明王。自居右位。居左者為妃。地婆訶羅金剛智二譯。並存梵云阿鉢羅氏多。聖者多羅。是觀音眷屬。其狀如中年女人。合掌持青蓮。微笑鮮白衣。為持明王也。二位各有經呪別行。訶利帝。藥叉女也。即鬼子母。有五百眷屬。金光明中。與四王密跡同列。瑜伽教王經云。時徧照金剛如來。入訶利帝夜叉女善作歡喜眾成就金剛三摩地。出此定[A14]已。即說訶利帝夜叉女真言。其真言法。能令諸夜叉女等。為持誦者皆來現前。作成就事。在輪壇中。原是忿怒明王。今據前二譯經。同名菩薩)
  •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八部神等。二淨居天子。二難陀龍王。吉祥宮門。持明仙眾。及此國內。名山大川。一切靈廟。某州地分。屬內鬼神。此所住處。護伽藍神。一切聖眾。

(奉請竟。首者述請意)

唯願本師七俱胝准提佛母。三世准提如來。十方十佛世尊。不移本際。平等慈熏。來降道場。證我行法。

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中道祕要。顯現道場。受我供養。

本尊准提菩薩摩訶薩。大輪不動尊等同壇菩薩。乘本願力。來到道場。神呪加持。隨心滿願。摩訶迦葉。諸大聲聞。同運慈悲。俱時來降。

無能勝多羅菩薩。訶利帝母等。諸大明王。願為說法。授與法藥。却諸魔障。示現吉祥。

梵釋四王。天龍八部。淨居天子。持明諸仙。隨我請來。堅守道場。擁護國界。令我所修。不違本願(齊一禮)

五讚歎申誠

(面向法座。燒香散華。心念三寶微妙功德。又了身口意業。充滿法界。讚歎三寶。無生無滅。無有自性。本經無顯讚文。今取龍樹持准提明藏偈。用以讚之)

常以大慈悲  

調伏諸眾生  

成福功德海

是故我讚禮  

真如純一理  

離慾壞諸趣

利生住寂靜  

是故我讚禮  

堅固持淨戒

證入解脫門  

住最功德剎  

是故我讚禮

准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持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害者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寶  

定獲大菩提

以此歎佛功德。修行大乘。無上善根。奉福上界諸天。龍神八部。此土神祇。護正法者。又為國王帝主。土境萬民。師僧父母。知識檀越。廣及法界眾生。願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十惡五逆三障消滅。功德智慧二種莊嚴。開總持門。成種智道。

(此三障消滅二種莊嚴。自是修懺正願。若人以為總略。或有別願。當隨智力。如實說之。但所求之事。不可增長生死。所運之心。必須利益羣品。申竟。致禮)

六作禮

(三寶體是無緣慈悲。常欲拔濟一切眾生。但為無機。不能起應。我既奉請讚歎。冥應不虗。故今如對目前。受我禮拜。燒眾名香。五體投地)

  • 一心頂禮。本師七俱胝佛母准提世尊(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准提佛母影現中。我身影現准提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下去諸佛菩薩。當隨位改。如七俱胝佛。即云七俱胝佛影現中。云云)
  • 一心頂禮。過去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現在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未來七俱胝准提世尊。
  • 一心頂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德世尊。
  • 一心頂禮。南方歡喜世界。栴檀德世尊。
  • 一心頂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世尊。
  • 一心頂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德世尊。
  • 一心頂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世尊。
  • 一心頂禮。西南方眾相世界。寶施世尊。
  • 一心頂禮。西北方眾音世界。華德世尊。
  • 一心頂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世尊。
  • 一心頂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德世尊。
  • 一心頂禮。上方眾月世界。廣眾德世尊。
  • 一心頂禮。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准提陀羅尼(三禮。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下同)
  • 一心頂禮。五部所攝諸陀羅尼。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 一心頂禮。本尊准提菩薩摩訶薩(三禮。想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主故)
  • 一心頂禮。大輪明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不動尊明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不空羂索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伊迦惹吒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嚩日囉(二合)曩契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摩訶迦葉。一切諸大聲聞緣覺賢聖僧。

七持呪

此真言道。廣大圓融。實相無相。離諸分別。性同虗空。具足三德。不縱不橫。平等遮持。為功德聚。諸佛於此。不動如如。百六十心。善超無礙。而諸眾生。不自證得。無明隨順。三有淪胥。猶持火燼。旋轉不停。揆厥所由。見聞為咎。故我准提如來。悲生無際。從本垂迹。三密頓化。跡從本垂。九字齊彰。契理地之智色。發教門之聲緣。稱體宣流。結成梵字。欲令眾生。開妙覺之知見。成本然之智身。即此見聞。而非見聞。法界色聲。同一究竟。夫第一義理。本無聲字。而聲字能事。為一理門。緣聲入智。因字盡性。離乎聲字。亦無解脫。今之行者。標心立行。破障顯理。若不布字緣聲。入三摩地。無由就路還家。從因證果。故此修法。隨立二門。即緣聲布字持。與入三摩地持。龍樹名此為有相持。無相持也。無相持。至第十章明。有相持者。詳此聲字。並是色法。通為教體。馬鳴云。色性即智。說名智身。天台謂之念法門身也。念誦儀云。從頂至足。以九梵字。安布行者身。故以唵字布於頂。則成一切種智也。以折字布於兩瞳神。則成真俗二諦也。以戾字布左右眼。即成慈悲也。以主字布於頸喉。即成無礙辯也。以戾字布左右肩。成四弘誓也。以准字布心。成如來藏也。以提字布。成三三昧也。以(莎婆)字布兩䏶。成地波羅蜜也(金光明云。十地脚足。天台疏。以十度是十地脚)。以訶字布兩足。是定慧成矣。如是諸法。聚聯成身。色性既智。智性亦色。當此智身布成之時障於是乎破。德亦以是顯。上冥法體。下應羣生。報智身色。垂成于斯矣。又復應知九梵字門。入九賢聖位。因果一合。身法相冥。即成以如來印八大菩薩所加持身。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稱勝法門。葢有由矣。

既安布已。然後聲誦。其誦法者。先了音聲性空。字色無相。聲不緩急。字無前後。心性無性。心不異緣。屈曲梵聲。與九梵字歷歷分明。所布呪身。與九聖相了了不昧。如是念持。進焉不已。一一辨了。無間明闇。自然即見本尊相好光明。眷屬圍繞。與我對坐。是為布字緣聲持法也(正身威儀。燒香散華。同聲作是願言)

(某甲)今欲念誦。唯願本尊諸佛菩薩。加持護念。願令速得隨意。所求悉地圓滿。

(三唱竟。一禮。布字偈云。先觀圓明無相身。以唵布頂成種智。折布瞳神二諦明。戾布兩眼慈悲視。主布頸喉辨無礙。戾布兩肩弘誓在。准布如來密藏心。提布腰三三昧。莎婆布䏶地波蜜。呵布兩足定慧成。如是布字想念已。便成准提勝法門。首者作白說呪緣起)

爾時世尊。愍念未來薄福惡業諸眾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

(眾共手結契印。口誦呪言。心存布梵。其契印法。以二手小指無名指。相叉入掌。二中指直竪相拄。二頭指附二中指上節。二大指附二頭指側。即成)

南無颯哆南(一) 三藐三勃陀俱胝南(二) 怛姪他(長)(引)(三)唵折戾(四) 主戾(五) 准提(六) 莎婆訶(七)

(壇中不便列坐。但行立誦持一百八徧。是悉地滿數。今求三品悉地。是宜三週百八。不多不少。首者依法持珠記數。數滿歸位。以印向頂解散。首者白聞呪證位)

佛說此大准提陀羅尼法時。無量眾生遠塵離垢。得證准提陀羅尼功德。得見十方諸佛菩薩聖眾。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白竟。同聲作願)

(某甲)以此念誦功德。一切眾生所修真行。求上中下悉地。速得成就(三唱一禮)

八修行五悔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有一梵書㘕字。此字遍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想。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持誦儀軌:觀想梵字於頂



澄定身心

次誦護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 嚙𡄦(二合)(𡄦字去聲彈舌呼之。心想梵字) 

(oṃ) (clī)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吽(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

(oṃ)(ma)(ṇi)(pa)(dme)(二合)(hūṃ)


澄定身心
澄定身心
澄定身心
澄定身心

然後結金剛正坐。坐於卑座。即以右足壓左䏶上。以左右壓右䏶上。或半跏趺。或隨意坐。

澄定身心
澄定身心
手印安座

誦畢以金剛拳印額上。次印左肩右肩。次印心上㗋上於頂上散之。印五處時念五吽字散時開五指亦念五吽字。

手印安座
手印安座
手印安座
手印安座

次結大三昧耶印。以二手仰掌展舒。將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拄。安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既澄定身心。

手印安座
手印安座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

(oṃ)(ma)(ṇi)(pa)(dme)(二合)(hūṃ)

對比現今十方禪林在此誦持

(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麼抳鉢訥銘(二合)吽(心想梵字光明。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

(oṃ)(ma)(ṇi)(pa)(dme)(二合)(hūṃ))

如上已

(又想自身完滿潔白。徧有光明。心作思維曰。一切眾生身中悉得清淨不染煩惱)

(oṃ)(ma)(ṇi)(pa)(dme)(二合)(hūṃ))

唵麼抳鉢訥銘吽

 

是六字大明真言。若誦此呪。隨所
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
三昧法門。持誦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
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
功德。得無盡辨才清淨眾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
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
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
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
菩薩微玅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
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
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
若人得持誦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
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
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
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
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
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次誦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是梵書六字)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量辨才清淨智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即觀六道眾生。無始已來。於生死海中。輪迴六趣。願彼眾生。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六字大明咒(觀想四臂觀音)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駄俱胝喃怛你也他唵折
准提娑婆訶

 

是准提呪。能滅五逆十惡一切
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
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
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差除何況餘
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
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
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
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
得稱遂。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
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
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
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
賊及惡龍猛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
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
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瞻部州有
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菓。
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
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
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
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
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
聞玅法。得證菩提。龍樹菩薩以偈讚曰。准提功德
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
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然後結准提印。當於心上。以准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於頂上散其手印(或有不樂大論呪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柱。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請召。二頭指來去。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於自身分手指上記。或准提菩薩手臂上記。或於觀心上記皆得。或結印誦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掐數珠持亦得。若務忙者。只散持之)。

准提真言持誦便覽

(讚云)准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  

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唵㘕(音[嚂-皿 見])(此淨法界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唵嚙𡄦(二合)(此獲身真言。誦二十一遍。或百八遍)唵麼尼鉢訥銘(二合)吽(此六字大明真言。要誦滿一百八遍)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 唵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二合)訶 部林(二合)(此准提真言。與大輪一字呪同誦。要滿一百八遍。或五百遍。以至千遍。持呪畢。至心迴向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如欲成就世法及諸善事。隨意稱之)。

持誦儀軌

(依顯密心要。從頭淨法界護身等呪。皆是持誦准提之次第)。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謂想自身頂上。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準提咒(結準提法印)
文殊菩薩一字呪

唵部林

 

是一字大輪呪。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
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
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
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文殊菩薩之
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
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
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
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
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決定成就。
若不成就及無現騐。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
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
得。

文殊菩薩一字呪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二合)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驗。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上來次第持誦。至准提呪。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之。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第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呪。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歸敬詞。唵字等是正呪也。每持誦了。却用右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右肩。次印心上。從印㗋上印竟。頂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勝事。迴向發願如前。隨意稱之。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一字大輪呪。附後同誦)

南 無 颯 哆 喃 三 藐 三 菩 䭾 俱 胝 喃 怛 你也(二合) 他  唵 折 𨽻 主 𨽻 准 提 娑婆(二合) 訶 部林(二合) (此是梵書准提二呪)

佛言。此呪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差。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禪宗傳燈錄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呪。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A38]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文殊菩薩一字呪
文殊菩薩一字呪
文殊菩薩一字呪

次結本經無能勝菩薩印。辟除一切諸魔惡鬼神等。遠走而去。二手右壓左。內相义。作拳。竪二中指。頭相合。以印繞身右旋一帀。誦呪一遍。如是至三。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駄(引)喃。唵。戶嚕戶嚕。戰拏哩。麼(引)蹬耆。娑嚩(二合)(引)賀(引○凡口傍字。皆彈舌道之)

此真言辟除諸障。能成就一切事業。

有以文殊菩薩一字呪王護身。然其梵音是一字。此方或作二合齒𡄦。或作三合叱哩陵。或作四合叱洛呬𦦨。若不善梵音者。實難得其真妙。故依本經無能勝呪印。易為持誦也。

文殊菩薩一字呪
文殊菩薩一字呪
補闕真言 咒完畢

唵呼嚕呼嚕社野穆契莎訶

 

是圓滿補闕真言。所以
補諸呪之闕失而獲圓滿之全功也。凡持諸真言
者。如有手印不次第存想。不專注誦持有斷續等
過。一念此呪。皆有功無罪。故編附於後。以為准提
呪一助焉(此呪原不屬准提。自他呪採入。故云編附)

 

若能如法誦呪。即有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
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A8]己命。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持神呪。常有無量金剛藏王
菩薩種族眷屬晝夜常隨侍衛。此人縱令魔王求
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諸金剛眾以寶杵
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心未開悟。自有散亂
處。即散亂持呪。尚有如是功用也。況不散亂者乎)

 

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名
字。專心誦呪。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若亡人未
造惡業者。其得呪力生天更無疑也。凡仁孝慈悲之士更當留意於此)

 

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依陀羅
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至處
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

 

持誦呪者一切所求皆得果遂。惟除於呪生疑(不深信者
其持呪必無騐。勿訝呪之罔功也)

 

以上說呪功用。

 

每日持誦須要定其時分。若一時持。定早晨。二時持。
加黃昏。三昧持。加正午。若務忙者不拘時分。有暇
則持(若日間有事者從夜間持之。若奔走不給者。凡應事接物皆散持之。○散持謂不結印。不
記數。不對鏡。不觀想)

 

持誦有五種隨根所樂。一瑜伽持。想自心如一月輪
湛然清淨。內外分明。以九聖梵字布心月中。(oṃ)唵
字居中。(ca)折(le)(cu)主(le)(co)准(nda)提[A9](svā)娑婆(hā)
訶字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去聲)。終而復始。二出
入息持。謂出入息中想有九聖梵字。息出字出。息
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貫明珠不得間斷。三金剛持。
唇齒不動。舌不至㗁。但口中微動。四微聲持。但令
自耳聞之。不緩不急。字字須得分明稱之。五高聲
持。令他聞之。亦得滅罪。

 

復有二種持誦。一無數持。謂不持珠。定數常無間斷。
二有數持。謂掐數珠。每日須限定其數。不得闕少。
(倘有要事阻礙。闕少其數。事[A10]已必須補還。或限數簡易。不過三五百。或一二百。每日寧過其數。不至闕少
亦得)

 

上根持須得三密相應。一身密結印。二語密誦呪。三
意密。或想真言梵字。或緣持誦之聲。或想准提菩
薩。或想菩薩手中所執杵瓶花菓等物。若用三密
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足滿諸
波羅蜜。

 

行者不須苦節勞形。恐心神散亂。於行住坐臥四威
儀中。皆得三密修習。於見聞覺知。惟觀(a)阿字。要
在勤䇿身心不令懈怠。欲近成就時。必有種種障
起。應作息灾降伏等法。隨行者性根差別。於其中
間必獲三昧現前。即於定中見無數佛會。聞玅法
音。證得十地菩薩之位。

 

若人緊切持誦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或舌
難持誦。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見諸異相。或
於呪反生疑心不欲持誦等(云云)。若對治者應觀
梵書(ra)囉字。或觀(raṃ)㘕字。或觀(a)阿字等。但隨觀
一字。彼境界自然消滅。若分別心多。當觀(ṣa)灑字。
即成無分別。若著有心多。應觀(haṃ)含字。即因緣法
本空也。○此上且約一途而說。若實言之。隨一字
一切處皆得用之。謂一字實具一切字。一切功用。
是一切佛菩薩也。

 

真言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女。或
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樓
臺高樹。或登白山。或乘獅子白馬白象。或夢見好
花菓。或夢見著黃衣白衣沙門。或喫白物吐黑物。
或吞日月等。即是無始罪滅之相。或正持呪時。見
諸𤳖光明。或見空中遍地奇特之花。或見諸佛菩
薩聖僧天仙等。或見諸佛淨土。或自遊佛國。親承
供養。或見燈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無火。爐中
自有煙起。或見佛像幡葢自動。或聞諸佛菩薩種
種美聲。或覺自身巍巍高大。或齒落重生。或髮白
返黑。或身潤白不生蚤虱。或貪嗔癡心自然消滅。
或總持不忘一字能演多義。或智慧頓生自然通
曉一切經律論。或一切三昧法門自然現前。或福
德頓高四眾歸仰等(云云)。若逢如上之事。但見福
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
應觀所逢境界皆是(a)阿字。或(raṃ)㘕字等。或想皆
如夢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逢如是應騐。更
須䇿發三業。加功持誦。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買
與人。惟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得說之。○此上
所說正持呪時。見諸𤳖光明等事。皆是經文今有
閑僧儒士汎參禪理者。闕見相以為妖異。此則非
但毀謗最上乘教。亦是捨相取性之邪見也。不知
其相本來自性耳。

 

以上說持呪工夫。

 

呪為如來密教。惟佛與佛不言而喻。即因位菩
薩亦不能知其微旨也。況(挺)世間凡夫又何能
取而說之也。然呪不可說而呪之功用與持呪
之功夫則可說也。苟能從功夫而獲功用。精進
[A11]已。亦將超因位菩薩而上之。則凡不可說者
而皆為可說者矣。

 

佛弟子施(堯挺)謹述

 

此呪文所在。必有天龍八部擁護。最為靈應。
即不能持誦者。亦當虔心奉祀。與家中佛神
供養一處。獲福無量。切不可混置。褻慢自取
罪過。敬之。敬之。

 

福省南臺後洲準提堂藏板

補闕真言 咒完畢

大輪一字呪。即部林(二合)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是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持之。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驗。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上來次第持誦。至准提呪。若不能結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剛拳印。右手持珠誦之。或不能從前淨法界真言等次第持誦者。只持准提神呪。更或根鈍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歸敬詞。唵字等是正呪也。每持誦了。却用右手。作金剛拳印。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左右肩。次印心上。從印㗋上印竟。頂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勝事。迴向發願如前。隨意稱之。

補闕真言 咒完畢
補闕真言 咒完畢
補闕真言 咒完畢

一字大輪呪: 唵部林

補闕真言 咒完畢
補闕真言 咒完畢
卷一經文


准提呪說 說呪功用

普供養真言:

唵哦哦曩三婆縛韈日囉吽

加以吉祥印能令遍法界皆有無盡香.花.燈.塗.幢幡.傘。葢衣服.臥具.樓閣.宮殿.獅子座.音樂.歌舞.種種珍饈等物遍虗空界而為供養。以表虔誠。若無香花等物諸供養具者。止念此呪。結此印。亦成無盡供養具(此呪原不屬准提。古人恐持准提者乏供養。以致敬故。補此呪於前云)。

淨法界真言:

唵㘕

想一(raṃ)㘕字能令三業悉皆清淨。一切罪障盡得消除。又能成辦一切勝事。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用水作淨不名真淨。真言一字變染成淨。偈云。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加此字門。○若實外緣不具。但用此㘕字淨之。若外緣具者。先水澡浴著新淨衣。更用(raṃ)字淨之。即內外俱清淨也。

護身真言:

唵嚙𡄦

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灾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此呪是諸佛心。若人專心誦一遍能守護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誦兩遍能守護同伴。誦三遍能守護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誦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

六字大明真言:

唵麼抳鉢訥銘吽

若誦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持誦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無盡辨才清淨眾聚。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蒙所觸者離諸嗔毒。當得菩薩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誦六字呪一遍功德等無有異。此呪是觀世音菩薩微玅本心。若人書寫此六字大明。則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所獲功德等無有異。若以金寶造如來像數如微塵。不如書寫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持誦此六字大明。是人貪嗔癡不能染著。若戴持此呪在身者。亦不染著貪嗔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覩一切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受生.老.病.死等苦。說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准提呪。即知此六字大明與准提真言次第相須也。

准提呪: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駄俱胝喃怛你也他唵折准提娑婆訶

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呪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差除何況餘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呪。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又誦此呪。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眾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呪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猛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呪。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呪於南瞻部州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呪乾枯木能生花菓。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呪。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於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玅法。得證菩提。龍樹菩薩以偈讚曰。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一字大輪呪:

唵部林

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呪。此呪於末法時。法欲滅時。有大勢力能於世間作大利益。能護如來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眾。能摧世間一切惡呪。是一切諸佛之頂。文殊菩薩之心。能施一切眾生無畏。能與一切眾生快樂。凡有修持。隨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滿一切之願。若誦此呪。於四方面五百驛內。諸惡鬼神皆自馳散。諸惡星曜及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誦餘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共餘真言一處同誦。決定成就。若不成就及無現騐。其呪神等即當頭破七分。是知此呪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別持此呪亦得。

圓滿補闕真言:

唵呼嚕呼嚕社野穆契莎訶

所以補諸呪之闕失而獲圓滿之全功也。凡持諸真言者。如有手印不次第存想。不專注誦持有斷續等過。一念此呪。皆有功無罪。故編附於後。以為准提呪一助焉(此呪原不屬准提。自他呪採入。故云編附)。

若能如法誦呪。即有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A7]己命。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持神呪。常有無量金剛藏王菩薩種族眷屬晝夜常隨侍衛。此人縱令魔王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諸金剛眾以寶杵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心未開悟。自有散亂處。即散亂持呪。尚有如是功用也。況不散亂者乎)。

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名字。專心誦呪。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若亡人未造惡業者。其得呪力生天更無疑也。凡仁孝慈悲之士更當留意於此)。

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

持誦呪者一切所求皆得果遂。惟除於呪生疑(不深信者其持呪必無騐。勿訝呪之罔功也)。

以上說呪功用。

卷一經文

准提淨業卷之一

佛說七俱𦙆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 地婆訶羅 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念未來諸眾生故。說是七俱𦙆[1]母佛心准提陀羅尼法。即說呪曰。

南無颯哆南(一)三藐三勃陀俱𦙆南(二)怛姪他(長引)(三)唵折戾(四)主戾(五)准提(六)娑婆訶(七)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悉滅無餘。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所有資具隨意充足。生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薩律儀淨戒。恒生人天。不墮惡趣。常為諸天之所守護。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誦持之者。其家無有災橫病苦之所惱害。諸有所作無不諧偶。所出言教人皆信受。若有誦此陀羅尼呪。滿十萬遍。夢中得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自見口中吐出黑飯。若有重罪。誦滿二十萬遍。夢中亦見諸佛菩薩。亦自見口中吐出黑飯。若有五逆罪者。不得如是善夢現時。應當更誦滿七十萬遍。是時還得如前之相。乃至夢見吐出白色秔米酪飯。當知此人即是罪滅清淨之相。復次我今說此大陀羅尼所作之事。若於佛像前。或於塔前。若清淨處。以瞿摩夷(此云牛糞)塗地。而作方壇。隨其大小。復以華香旛蓋飲食燈明燭火。隨力所辦。而供養之。復呪香水。散於四方。及以上下以為結界。既結界已。於壇四角及壇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呪之者。於其壇中面。向東方胡跪。誦呪一千八十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轉。又手捧雜華呪一千八十遍。散一鏡面。又於鏡前。正觀鏡面。誦呪亦一千八十遍。又以香油(以蘇摩那華香浸著胡麻油中)塗手大指。誦呪一百八遍。即於童面鏡中指爪甲內。皆各得見佛菩薩像。復誦呪呪華一百八遍而散。供養佛菩薩像。心所有事。一一請問。無不決了。若有鬼病。以呪呪茅(得香茅第一。不得直茅亦可)。而拂病人。即得除愈。若有幼小。為鬼所著。以五色縷。應令童女。合以成線。一呪一結。滿二十一結。用繫其頸。以白芥子。呪之七遍。復散其面。即便除瘥。

復次有法。於病者前。以墨畫其病人形像。呪楊枝打此畫形。亦得除瘥。

復有一法。若有病人。為鬼所著。身在遠處。應呪楊枝。足滿七遍。寄往持打。即亦除愈。

復有一法。若在路行。誦念此呪。無有賊盜惡獸等怖。復有一法。常持此呪。設有諍訟。無不獲勝。若欲往渡江河大海。誦呪而渡。無有水中惡獸等難。

復有一法。若被繫閉枷鎖禁其身。誦此呪者。即得解脫。

復有一法。若諸國土水旱不調。疫毒流行。應以酥和胡麻秔米。用手三指。取其一撮。呪之一遍。擲火中燒。或經七日七夜六時。如是相續不絕。一切災疫無不消滅。

復有一法。以酥和稻穀。呪一百八遍。火中燒之。隨心所願。無不成諦。財寶增盈。求心滿足。若人欲令他敬念者。稱彼前人名字。一呪一稱。滿一百八遍。即便敬念。

復有一法。於河渚間砂潬之上。以塔形像印。印砂潬上。為塔形像。誦呪一遍。印成一塔。如是數滿六十萬遍。即得覩見聖者觀自在菩薩之像。或見多羅菩薩金剛主菩薩。隨其心願。皆得滿足。或見授與仙神妙藥。或見授與菩薩之記。

復有一法。作右繞菩提樹像。誦呪滿千萬遍。即見菩薩為其說法。欲隨菩薩。即得隨從。

復有一法。若乞食時。常持此呪。不為惡人惡狗等類之所侵害。

復有一法。若在塔前。或佛像前。或舍利塔前。誦持此呪。三十萬遍。復於白月十五日。設大供養。一日一夜不食正誦呪。得見金剛手菩薩。而彼菩薩即將是人。往於自宮。

復有一法。若於轉法輪塔前。或佛生處塔前。或於忉利天下寶階塔前。或舍利塔前。於如是等諸塔之前。誦呪右繞。即見阿鉢羅是多菩薩。及呵利底菩薩。隨其所願。皆悉滿足。若須仙藥。即便授之。復為說法。示菩薩道。若有誦此陀羅尼者。乃至未坐道場。一切菩薩為其勝友。又此准提大陀羅尼大明呪法。過去一切諸佛[A4]已說。現在一切諸佛今說。未來一切諸佛當說。我今亦如是說。為利一切眾生故。得無上菩提故。若有薄福眾生。無有少善根者。無有根器之者。無有菩提分者。若得聞此大准提陀羅尼法。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憶持誦念常不懈廢此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者。無量善根皆得成就。佛說此大准提陀羅尼法時。無量眾生遠塵離垢。得大准提陀羅尼大明呪功德。得見十方諸佛菩薩。諸聖眾等作禮而去。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竟)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呪文節略)

唐天竺三藏 金剛智 譯

依經梵本。有十萬偈。我今略說念誦觀行 說陀羅尼字想布於身法(後觀行中布字即用此法)。

唵想安頭上  其色白如月  放於無量光

除滅一切障  即同佛菩薩  摩是人頂上

折字安兩目  其色如日月  為照諸愚暗

能發深慧明  𨽻字安項上  色如紺瑠璃

能顯諸色相  漸具如來智  主字想安心

其色如皎素  由心清淨故  速達菩提路

𨽻字安兩肩  色黃如金色  由觀是色相

能披精進甲  准字想臍中  其色妙黃白

速登妙道場  不退菩薩故  提字安兩䏶

其色如淺黃  速證菩提道  得坐金剛座

莎嚩字安兩脛其狀作赤色  常能想是字

速得轉法輪  訶字置兩足  其色猶如月

行者作是想  速得達圓寂

如是布字想念已  

便成准提勝法門

亦如本尊真實相  

能滅諸罪得吉祥

猶如金剛堅固聚  

是名准提勝上法

若常如是修行者  

當知是人速悉地(布身字竟)

又以自心想七俱胝佛母口中。出七俱胝陀羅尼文字。字字放五色光。入行者口裏。安自心月中。右旋布置。即作三摩地瑜伽觀行。及諦觀一一字義。與心相應。此名三摩地念誦。



卷一經文

大慈大悲憫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志心歸命禮

(一心奉請)

  • 南無常住十方佛
  • 南無常住十方法
  • 南無常住十方僧

(每位長跪執爐。三請一叩首。下倣此)

  • 南無七俱胝佛母尊那九界菩薩
  • 南無無相法界菩薩
  • 南無佛頂大輪菩薩
  • 南無不動尊王菩薩
  • 南無聖觀自在菩薩
  • 南無不空[綜-示 (ㄙ/月)]䌇菩薩
  • 南無聖金剛手菩薩
  • 南無伊迦惹吒菩薩
  • 南無嚩囉曩契菩薩
  • 南無戲縵歌舞菩薩
  • 南無香花燈塗菩薩
  • 南無鈎䌇鎻鈴菩薩
  • 南無甘露軍吒利菩薩
  • 南無烏樞瑟摩菩薩
  • 南無聖降三世菩薩
  • 南無准提會上諸尊菩薩摩訶薩
  • 南無祖師龍樹菩薩
  • 南無北辰玅見菩薩
  • 南無內部大威杜將主菩薩
  • 南無聖孫那哩將主菩薩
  • 南無頂行將主菩薩
  • 南無聖軍吒唎將主菩薩
  • 南無聖矜羯囉將主菩薩
  • 南無聖𠶜吒𠷉將主菩薩
  • 南無阿梨智母將主菩薩
  • 南無乾闥婆王將主菩薩
  • 南無灌頂部主菩薩
  • 南無穢跡金剛菩薩
  • 南無明蛇使者菩薩
  • 南無護法諸天一切聖聚

(請已白云)

弟子(某甲)。持誦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大准提陀羅尼。祈求悉地。惟願十方三寶諸大菩薩無量聖眾。加持護念。願得隨意。所求悉地圓滿(白[A9]已讚云)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羣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週  

而常處此菩提座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十七俱胝正等覺(一拜後同)

菩薩面圓如滿月  

黃金白色相端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覩尊顏常供養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面具三目相  

四大海水等澄清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五種眼清淨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耳鐺寶嚴飾  

種種殊勝巧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耳通聞玅法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胸藏題卍字  

玅圓月相現光明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心通聞了悟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花冠嚴頂上  

冠中化現五如來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慈尊親灌頂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天衣逾潔白  

六銖掛體勝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善哉解脫服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身掛珠瓔珞  

臂指環釧寶莊嚴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具如來四八相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端坐蓮華座  

巍巍不動若金山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當來坐菩提座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遍身諸支分  

常放無量大光明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慧光來護念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作說法印  

表示善說一切法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得諸法悉通達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寶幢  

表示世間為最勝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能建大法幢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作無畏印  

提携險難諸眾生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速離諸恐怖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蓮花  

表示六根常清淨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離垢如蓮華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智慧劒  

能斷煩惱諸結[A10]縛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貪嗔癡能斷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灌澡瓶  

流出甘露潤眾生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常蒙佛灌頂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玅寶鬘  

種種嚴飾最殊勝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得繫玅法繒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金剛䌇  

善能引入於一切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得入相應法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天妙菓  

表示菩提果圓成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廣修諸善果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八輻輪  

威光照耀於三界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常轉大法輪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大鉞斧  

能破堅固不善法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擊碎人我山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七俱胝佛母尊那菩薩摩訶薩。

菩薩手持大法螺  

一音清震三千界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能說一切法

志心歸命禮(此下照前拜念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等云)

菩薩手持金剛鈎  

善能鈎召於一切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成就鈎召法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如意瓶  

流出寶藏及經典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受用常如意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金剛杵  

天龍八部咸歸仰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調伏難調者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般若經  

中含甚深微玅義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無師自然覺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菩薩手持摩尼珠  

光明圓潔無瑕翳

我今頂禮誓歸依  

願我心地活潑潑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佛母尊那大菩薩  

現十八臂坐壇中

八大菩薩護八方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照前拜念)

([A11]已上諸位隨偈解相禮時作觀。惟首尊總具相好。百七十七俱胝數佛同時顯現。受我敬禮。末尊應觀一身十八臂。有八菩薩。圍遶八方。餘隨偈作觀。重在手持何物)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無相法界菩薩摩訶薩(先唱偈。然後頂禮。餘倣此)

無相法界大菩薩  

三十二相遍莊嚴

分身塵剎化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佛頂大輪菩薩摩訶薩。

佛頂大輪大菩薩  

三頭六臂現威神

嚴持器仗伏邪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不動尊王菩薩摩訶薩。

不動尊王大菩薩  

毗盧遮那佛化身

手持劍䌇護輪壇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聖觀自在大菩薩  

蓮華部主最勝王

尋聲救苦大慈悲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不空[綜-示 (ㄙ/月)]䌇菩薩摩訶薩。

不空[綜-示 (ㄙ/月)]䌇大菩薩  

鼻噓火𦦨頂龍王

觀音菩薩所化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聖金剛手大菩薩  

大力忿怒持明王

善能調伏諸惡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伊迦惹吒菩薩摩訶薩。

伊迦惹吒大菩薩  

身大青色象皮衣

不違本誓護准提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嚩囉曩契菩薩摩訶薩。

嚩囉曩契大菩薩  

現大威力役龍神

復能除毒救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戲縵歌舞菩薩摩訶薩。

戲縵歌舞大菩薩  

行罡步斗鎮九洲

蕩除惡業驅邪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香花燈塗菩薩摩訶薩。

香花燈塗大菩薩  

馥郁照曜於四方

諸邪聞見[A12]斂威容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鈎䌇鎻鈴菩薩摩訶薩。

鈎䌇鎻鈴大菩薩  

手持法器鎮北方

群魔惡鬼悉潛藏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甘露軍吒唎菩薩摩訶薩。

甘露軍吒唎大菩薩  

加持法水淨壇場

辟除魔障護行人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烏樞瑟摩菩薩摩訶薩。

烏樞瑟摩大菩薩  

消除穢惡辟群魔

淨不淨處悉現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降三世菩薩摩訶薩。

聖降三世大菩薩  

大力忿怒持明王

善能調伏諸惡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我等祖師龍樹菩薩摩訶薩。

祖師龍樹大菩薩  

開持明藏示眾生

得聞玅法感祖恩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護法北辰玅見菩薩摩訶薩。

北辰玅見大菩薩  

身現五住金剛神

手持寶劍伏妖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內部大威杜將主菩薩摩訶薩。

大威將主杜菩薩  

內壇教主護准提

飛騰九地顯神通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內部將主聖孫那哩菩薩摩訶薩。

聖孫那哩大菩薩  

三頭六臂現金光

慈悲普濟大乾坤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頂行將主菩薩摩訶薩。

頂行將主大菩薩  

統領諸真護准提

手持寶杵伏妖魔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本尊教主聖軍吒唎將主菩薩摩訶薩。

聖軍吒唎大菩薩  

外壇護法廣威靈

手持戟杵鎮壇場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聖矜羯囉菩薩摩訶薩。

聖矜羯囉大菩薩  

手持玅菓度眾生

尋聲接引大慈悲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聖𠶜叱迦菩薩摩訶薩。

聖𠶜叱迦大菩薩  

忿怒玅相震八方

赤心火𦦨百邪驚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1]阿梨智母菩薩摩訶薩。

[*]阿梨智母大菩薩  

五百神靈屬降生

愛子真童隨聖身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乾闥婆王菩薩摩訶薩。

乾闥婆王大菩薩  

降魔見性現金身

豹冠龍劍象巍蛾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灌頂部主菩薩摩訶薩。

灌頂部主大菩薩  

廣施甘露潤眾生

十方善信悉沾霖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穢跡金剛菩薩摩訶薩。

穢跡金剛大菩薩  

縱橫變化伏邪魔

地水火風悉現形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明蛇使者菩薩摩訶薩。

明蛇使者大菩薩  

天醫內院顯威靈

消灾除病救眾生  

弟子一心歸命禮

志心歸命。禮大慈大悲護法諸天一切聖眾。

護法諸天諸聖眾  

十方圍遶護輪壇

不忘自部獻印明  

助我闡揚准提法

稽首歸依蘇悉地(跪念)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准提  

惟願慈悲垂加護

曩謨薩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致陀唵折唎主唎准提娑嚩賀(或一或三或七遍。伺出壇。在觀堂。持百八遍)

願佛慈悲求懺悔。


卷一經文
卷一經文
卷一經文
卷一經文
持咒功夫

每日持誦須要定其時分。若一時持。定早晨。二時持。加黃昏。三昧持。加正午。若務忙者不拘時分。有暇則持(若日間有事者從夜間持之。若奔走不給者。凡應事接物皆散持之。○散持謂不結印。不記數。不對鏡。不觀想)。

持誦有五種隨根所樂。

一瑜伽持。想自心如一月輪湛然清淨。內外分明。以九聖梵字布心月中。(oṃ)唵字居中。(ca)折(le)(cu)主(le)(co)准(nda)提[A8](svā)娑婆(hā)訶字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去聲)。終而復始。

二出入息持。謂出入息中想有九聖梵字。息出字出。息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貫明珠不得間斷。

三金剛持。唇齒不動。舌不至㗁。但口中微動。

四微聲持。但令自耳聞之。不緩不急。字字須得分明稱之。

五高聲持。令他聞之。亦得滅罪。

復有二種持誦。一無數持。謂不持珠。定數常無間斷。二有數持。謂掐數珠。每日須限定其數。不得闕少。(倘有要事阻礙。闕少其數。事[A9]已必須補還。或限數簡易。不過三五百。或一二百。每日寧過其數。不至闕少亦得)。

上根持須得三密相應。一身密結印。二語密誦呪。三意密。或想真言梵字。或緣持誦之聲。或想准提菩薩。或想菩薩手中所執杵瓶花菓等物。若用三密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足滿諸波羅蜜。

行者不須苦節勞形。恐心神散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得三密修習。於見聞覺知。惟觀(a)阿字。要在勤䇿身心不令懈怠。欲近成就時。必有種種障起。應作息灾降伏等法。隨行者性根差別。於其中間必獲三昧現前。即於定中見無數佛會。聞玅法音。證得十地菩薩之位。

若人緊切持誦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或舌難持誦。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見諸異相。或於呪反生疑心不欲持誦等(云云)。若對治者應觀梵書(ra)囉字。或觀(raṃ)㘕字。或觀(a)阿字等。但隨觀一字。彼境界自然消滅。若分別心多。當觀(ṣa)灑字。即成無分別。若著有心多。應觀(haṃ)含字。即因緣法本空也。○此上且約一途而說。若實言之。隨一字一切處皆得用之。謂一字實具一切字。一切功用。是一切佛菩薩也。

真言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女。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樓臺高樹。或登白山。或乘獅子白馬白象。或夢見好花菓。或夢見著黃衣白衣沙門。或喫白物吐黑物。或吞日月等。即是無始罪滅之相。或正持呪時。見諸𤳖光明。或見空中遍地奇特之花。或見諸佛菩薩聖僧天仙等。或見諸佛淨土。或自遊佛國。親承供養。或見燈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無火。爐中自有煙起。或見佛像幡葢自動。或聞諸佛菩薩種種美聲。或覺自身巍巍高大。或齒落重生。或髮白返黑。或身潤白不生蚤虱。或貪嗔癡心自然消滅。或總持不忘一字能演多義。或智慧頓生自然通曉一切經律論。或一切三昧法門自然現前。或福德頓高四眾歸仰等(云云)。若逢如上之事。但見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應觀所逢境界皆是(a)阿字。或(raṃ)㘕字等。或想皆如夢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逢如是應騐。更須䇿發三業。加功持誦。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買與人。惟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得說之。○此上所說正持呪時。見諸𤳖光明等事。皆是經文今有閑僧儒士汎參禪理者。闕見相以為妖異。此則非但毀謗最上乘教。亦是捨相取性之邪見也。不知其相本來自性耳。

以上說持呪工夫。

持咒功夫

此即上圖中梵字直音也。但觀真言字。惟用梵書。有大神力。不是此方文字。

陀羅尼布字法竟

按准提大明經念誦儀軌。前後真言手印有三十餘種。今俱不載。但取純一觀行。以為三摩地念誦。

字義

唵者

流注不生滅義。復於一切法。為最勝義。

折者

一切法無行義。

𨽻者

一切法無相義。

主者

一切法無起住義。

𨽻者

一切法無垢義。

准者

一切法無等覺義。

提者

一切法無取舍義。

娑婆者

一切法平等無言說義。

訶者

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

又觀此字義。無斷無絕。周而復始。由流注不生滅最勝義。是故無行。由無行義。是故無相。由無相義。是故無起住。由無起住義。是故無垢。由無垢義。是故無等覺。由無等覺義。是故不取舍。由無取舍義。是故平等無言說。由平等無言說義。是故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由寂靜無住涅槃義。是故不生滅最勝。如是妙義。雖立文字。亦無文字相可得。

按真言密教。不通解脫。而此云云者。但取諦觀字義。與心相應耳。非意識分別也。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持咒功夫
結尾

呪為如來密教。惟佛與佛不言而喻。即因位菩薩亦不能知其微旨也。況(挺)世間凡夫又何能取而說之也。然呪不可說而呪之功用與持呪之功夫則可說也。苟能從功夫而獲功用。精進不已。亦將超因位菩薩而上之。則凡不可說者而皆為可說者矣。

佛弟子施(堯挺)謹述

此呪文所在。必有天龍八部擁護。最為靈應。即不能持誦者。亦當虔心奉祀。與家中佛神供養一處。獲福無量。切不可混置。褻慢自取罪過。敬之。敬之。

福省南臺後洲準提堂藏板

結尾

淨業續課

(按准提經云。誦真言迴向竟。隨意經行。轉讀大乘經典華嚴大般若等經。故今續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二合)訶。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拔一切業障根本往生淨土神呪

曩謨阿彌哆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躭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𨽻娑婆訶(哆去聲讀如掇又如帶隨便皆得)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或千聲。或三五百聲。或十念)
  •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
  •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聲)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十聲)

回向西方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念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𢹂。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已上俱依蓮池大師節定在家要略)。(又金剛般若經普賢行願品阿彌陀經俱大乘切要經典。若有餘力者。更當全持)。

十念法門

世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間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十念者。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十念畢。迴向發願云。

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淮提淨業卷之一

結尾
結尾
結尾
結尾
結尾
卷二架構

卷二架構

准提淨業卷之二 start

1) 觀行儀軌(依顯密心要。准提大明。諸經特標觀行。即顯密雙修觀法也)

2) 壇法

3) 次結布字印

4) 次誦戒讚

5) 次入持誦觀

(6) 淨業續課諸經如前)

6) 念佛觀門

7) 真言之母

准提淨業卷二 end

卷二架構

卷二架構

卷二架構

卷二架構

卷二架構
內文
內文

准提淨業卷之二

觀行儀軌(依顯密心要。准提大明。諸經特標觀行。即顯密雙修觀法也)

(前專持誦。而略觀行。便於流通。此專觀行。而兼持誦。切於修證。或公務忙迫。不能全依觀行次第。於中隨人節取用之亦可)。

准提大明經云。若有在家出家菩薩。發菩提心。行菩提行。求速出離生死者。先須入三摩耶灌頂道場。受持禁戒。堅固不退。愛樂大乘菩薩戒行。於四威儀。修四無量。發四弘願。一切事業心不散亂。方可入此秘密法門。初入道場。復須禮敬懺悔。自誓受戒。隨喜發願。然後持誦(以後觀行次第依此建立)。

壇法

(真言行者。於佛像前。齋戒設供。燒香及淨水。隨月十五夜。向東朝月。以一新鏡未曾用者。安置座前。對鏡結印。在於心上。誦呪一千八十遍。即以囊盛此鏡。佩帶在身。以後每日限定二時三時。對鏡禮誦。即是淨壇。或十齋日對鏡。餘不對鏡亦得。諸經多說想成壇法。持誦為上。但須淨心合法)行者金剛正坐。手結大三昧印(坐法印法俱見前)。誦讚云。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三稱) 觀准提菩薩像(其像作黃白色。面有三目。寶冠纓絡莊嚴。腰下著白衣。衣〡有花上。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綬帶繫腰。珠霞絡身。其手腕以白螺為釧。其臂上釧。七寶莊嚴。一一手上著指環。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施無畏。第三手把劒。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俱緣果。第六手把鉞斧。第七手把鉤。第八手把金剛杵。第九手把寶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寶幢。第三手把蓮華。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密經卷。菩薩下作水池。池中安蓮華。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共扶蓮華莖。於蓮華上。安准提菩薩。其像周圓。安明光焰。准提佛母矜憐行人。慈眼下視云) 歌訣(佛母大准提。莊嚴極妙麗。寶冠纓絡埀。天衣羅帶繫。黃金滿月相。三目十八臂。說法無畏施。寶幢得如意。把劒持珠。握俱緣。蓮華澡罐索皆備。鉞鈎金剛杵輪螺。賢瓶器寶鬘。都來色即空。般若總持第一義。此歌便記。從無畏手以下。皆先右後左。如無像。但觀鏡亦得) 想准提菩薩面前有一鏡壇。湛然清淨。想自心如一輪明月光明相映 次想准提菩薩口中吐出九聖梵書。字字相續。如貫珠。有五色光。從自口入。右旋安布心月輪中。即從中第一唵字觀起。次折字 𨽻字。至第九阿字。復觀第一唵字。如是周而復始。字字分明。內外交徹。圓滿清淨。以應鏡壇(月輪梵字圖見前。[A3]已上入壇觀)。

㘕字。入淨法界三昧。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㘕字。此字徧有光明。猶如明珠。或如滿月。普照十方即誦淨法界真言 唵㘕二十一徧 次想㘕字。變成三角火輪。燃盡自己有漏之身(從頭眼耳鼻舌身。一一燒盡。縱有五無間罪。用此字燒身。亦皆除滅無遺)。徧大地盡燃。成淨法界(如同劫火燒盡有為世界。但成空寂)。念云。願我永離三界五欲男女臭穢不淨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已上淨法界觀)。次觀阿字。生成無漏智身。想八葉大蓮華上(八葉蓮華表白淨八識心王)。有一阿字。此字即是無相法界。我身從無相中受生 次觀暗字。在自己頂門十字縫中(此字即體是十方諸佛光明法水。即如來秘密灌頂法門)。想十方諸佛。同時以光明法水。為我灌頂。

次結布字印(以二中指無名指向內相义。二大拇指二頭指二小指。竝直竪頭相著)

用觸九處。布九聖梵字。想唵字安頭上。折字安兩目。𨽻字安頸項。主字安於心。𨽻字安兩肩。准字安臍中。提字安兩䏶。娑婆字安兩脛。訶字安兩足(俱用手印。隨觀隨觸。九處布之。准字已上。用大指觸。提字已下。用小指觸。依前經中。布字於身法念誦。作觀尤妙)。諦觀從頂至足。一一真言字體皆有無量光明。我身即同准提佛母身。具足相好光明。(念云)如是本尊真實相。能滅諸罪得吉祥。猶如金剛堅固聚。是名准提勝上法(由想布九聖字結印加持故。令我身即同本尊。諸相具足。滅除一切業障。積集無量福德吉祥。即得金剛不壞之體)。然後誦護身真言。與一字大輪呪同誦。結金剛界。

奄嚙𡄦(二合)○唵部林(二合)

(同持二十一遍。作是思惟。我於四方面五百驛內。結金剛界。所有障者。諸惡鬼神遠走而去。所來聖眾不越本三摩耶。大悲而住。願垂加護 [A19]已上護身觀)。

阿字。入禮敬觀。此字即是毗盧法身。觀在目前。即作帝網無盡禮敬觀。想盡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遍禮帝網無盡三寶。一一三寶各受帝網無盡身禮敬。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念普禮真言。

唵嚩日囉(二合)。

勿七遍就定中作觀禮。(念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觀禮一拜)。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觀禮一拜)。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觀禮一拜。已上禮敬觀)。

觀唵字。入供養觀。想盡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燒香散花燃燈。出無盡供具。供養帝網無盡三寶。一一三寶各受帝網無盡身供養。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想自身在諸佛前。燃香普薰。(念云)弟子(某)謹燃五分真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運此法香。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薰眾生。咸生淨土。次結出生供養印(二手當心合掌。以指上節。右壓左頭。相交復安。在頂上散之)。誦出生供養真言 唵二十一遍(若無飲食香花。但佛像前手結此印。口誦此加持真言。亦自然有無盡供養普遍法界也)念云。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即誦大虗空藏菩薩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嚩目羅(二合)斛三遍(已上供養觀)

(音吽)字。入懺悔發願觀。此字即是金剛部主解脫法門觀。此字時。想盡虗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盡皆至誠懺悔帝網無盡罪障。一一罪障有帝網無盡身懺悔。一一自身發起帝網無盡清淨行願。一一淨願有帝網無盡身成就。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懺云。弟子(某)至心懺悔。我及眾生。無始以來。迷本淨心。染穢三業。身有殺盜婬。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貪嗔癡。煩惱所知一切罪障。我今悉以清淨三業。恭對諸佛菩薩前。誠心懺悔。誓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次誦戒讚

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居士沙彌大僧戒相隨舉增進菩薩戒云)弟子(某)一心歸命三寶。受菩薩心地戒。有十重波羅提木叉。今當受持第一殺戒第二盜戒第三婬戒第四妄語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眾過戒第七自讚毀他戒第八慳惜加毀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謗三寶戒。如是十戒。誓願受持。永不墮波羅夷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即今自誓受菩提心戒。離一切我執。遠離蘊處界。及離能取所取。於法平等。自心本不生。自性空故。如過去一切佛菩薩。發菩提心。我亦如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虗空有盡。我願無窮。虗空有盡。我願無窮([A26]已上懺悔發願觀)。

次入持誦觀

想盡虗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一一自身受持帝網無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一一真言名號有帝網無盡身受持。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次想五輪指端。有一吽字。變成白淨五金剛杵。又想舌端。有一吽字。變成金剛不壞舌。然後結金剛拳印(兩手俱結印。印法同前)仍誦淨法界真言。

○唵㘕(二十一遍)

誦護身真言○。

唵嚙𡄦(二合)(二十一遍。用梵書唵字。七畫記數。寫三遍即合數)誦大明六字真言

唵嘛尼八訥銘(二合)吽(一百八遍) 仍觀准提聖像。及心月輪中九聖梵字。結准提印。(印法同前)誦准提呪。與一字大輪呪同。誦一百八遍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二合)訶部林(二合)

(正結印誦呪。欲記數時。將九聖梵字。畫數記之。初觀唵字。意中填寫。每持一遍。填寫一畫。至第九訶字。再寫第一唵字竟。則為一週。但圖轉者。通作一畫。折轉者。每折作一畫。如是二迴即合一百八遍之數。加多隨人)即以右手。作金剛拳印(拳印同前)。口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左右肩。次心上喉上印竟。於頂上散之) 復結三昧印。端身閉目。澄心靜意。仍觀月論梵字。及身所布字。一時齊現。炳然圓明。起大精進。決定取證。無有懈怠。必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然後迴向。

我今持誦大准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徧莊嚴  

願共眾生成佛道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弟子(某)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眾生。一切冤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准提觀行竟)。

(凡設准提聖像。須以帛覆像。念誦時去覆帛。念誦畢仍以帛覆之。結印用衣覆手。勿令人見。須當秘密。已上觀行。但早課行之。至二時三時。只觀現成身所布字及月輪中字。即便持誦真言。不必復用諸觀也)。

淨業續課諸經如前


內文
內文
內文
內文
內文
觀梵字詳解
觀梵字詳解

念佛觀門

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此阿字即體。是毗盧遮那法身念佛。即念毗盧法身佛十六妙觀甚深法門。以此一字收之。義無不盡又觀佛有八萬四千相好光明。境細心粗。初機難入。念佛持名。又恐散動。難得一心。今觀字簡易。以心緣字。又不散亂。入手尤便也。

真言之母

此字具含無量法門。釋迦如來及過去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如觀九聖字。先觀此字分明。餘皆現前。凡持誦及四威儀中。但觀此字。即得總持法門。按華嚴字母四十二字。以阿字為首。疏云。阿者是無生義。以無生之理。統該萬法。故宗門教人。提無字公案。與此相似。要之心觀法門。不落分別。諦理幽䆳。顯密圓融。今但常觀此阿字。作個本參。話頭得失。是非一時放却可也。又天台止觀教人。昏沉時觀鼻端。掉舉時觀臍輪。禪門口訣。但令人觀臍中白。即入禪定。今謂臍中觀一月輪。於月輪中。有一梵書阿字。或唵字。以意觀寫。默念此呪。即得三密相應。亦與出入息。持相符較。所稱玄關一竅。不啻浮漚之與大海也。彼之所守。止於色身。此之所觀。等於法界也。

觀行次第。具詳前文。於中尚有修習儀軌。一往未悉。方便多門。故當備述。又隨所住處。欲辟除鬼神。結金剛界。但誦准提真言呪。香水二十一遍。八方上下灑之。即成辟除結界。又正持誦時。准俱胝陀羅尼經金剛頂經及諸經教中。說隨根所樂。亦有多種。一瑜伽持。但想心月中布字。謂想自心。如一月輪。湛然清淨。內外分明。以梵書唵字。安心月中。以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訶字。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去聲呼之)。終而復始。(詳如觀行中前後所說)二出入息持。謂出入息中。想有真言梵字。息出字出。息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貫明珠。不得間斷。(或息出時。想自心月輪中九聖梵字。字字連環。皆有五色光明從自口中出。流入准提菩薩口中。右旋安布准提菩薩心月輪內。若息入時。想准提菩薩心月輪中字。亦字字連環皆有五色光明。從准提菩薩口出。流入自口中。右旋安布心月輪內。如是終而復始。想之甚妙)三金剛持唇齒。不動舌。不至㗁。但口中微動(微動者。舌微動也。口不作聲)。四微聲持。[A33]但令自耳聞之。不緩不急。字字須得分明稱之(准提大明經云。誦呪時不急不緩。不得高聲。須分明稱字。而令自聞所觀本尊及上布字念誦記數於一念中。竝須一時觀見。不得有缺使心散亂。如觀念疲勞。隨力念誦。或一千二千。乃至三千四千五千遍。常取一數為定。如有緣事。亦不得減數至一百八遍[A34]已下)。五高聲持。令他聞之。滅罪復有二種持誦。一無數持誦。謂不持珠定數。常無間斷持之。二有數持誦。謂掐數珠。每日須得限定。其數不得闕少(數珠功德諸經廣讚。又金剛頂念珠經偈云。若安頂髻淨無間。由戴頸項滅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又一字頂輪儀說。先用㘕字真言。加持數珠七遍。然後掐數珠課誦。至母珠却回。不得越過母珠)。

按准提真言之妙。在於觀行。經云。坐中澄心。定意須見。心月輪中。梵字分明。既不散動。得定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必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又云。若求解脫。速出離生死。作三摩地瑜伽觀行者。即想心月輪中。梵字及諦觀。一一字義與心相應。不得差互。此名三摩地念誦。則持誦之法。無若瑜伽矣。又有一法。將前瑜伽。持金剛持。合而為一。但觀想心月輪中。九聖梵字。即將全呪。用金剛持念誦。雖然念誦意重觀行。且觀字時。即便可以記數。初觀唵字。意中填寫至第九訶字。再寫第一。唵字竟。則為一週(記數法詳前)。又將身上布字作母數以統記之。雖多遍而不亂(如寫月輪字一週。然後寫頂上唵字。作一母數又寫月輪字一週。然後寫右目折字。又作一母數。次左目折字。次項頸字。計週身布字竟。通算共有八百二十八遍之數。如是加多至一千二千。隨人方便)。或用此法。只持九字。亦得總要稱字。觀字分明。即文即義。即畫即心。自然得入三昧。故知心觀法門惟貴修鍊。鍊之有味。說之言淡也。

每日依法持誦時。須限定其時分。若一時持謂。早晨若二時持。并黃昏若三時持。加正午(若忙務者。不拘時分。但有暇時持之)。若上根持誦。須得三密相應。一身密結印。二語密誦呪。三意密觀想。或想真言梵字。或緣持誦之聲。或想准提菩薩。或想菩薩手中所執杵瓶花果等物。故神變經疏云。若用三密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滿足諸波羅蜜 又正持誦。未滿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語話。若欲語話時。於自舌上。想一梵書㘕字。縱語話不成間斷 問曰。為當只持一道真言功德成就。為復廣持多本真言功德成就。答有二門。一者隨根所樂門。謂根有多種好樂不同。或有樂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中間。隨根所樂不同。皆得持誦。二者疾得成就門。謂欲求一切功德。即得成就。宜專持誦一道。真言成時。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故文殊儀軌經說。若欲一切功德成就。不得於別真言。而起思想是也。如上雖有數道真言。皆是持誦准提真言之次第。問曰。既專誦一呪。疾得成就。何以獨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答云。一為准提總含一切諸真言故。准提能含諸呪。諸呪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二為准提壇法人易成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准提經云。鏡壇總設二十五部大曼荼羅。梵語曼荼羅。此云壇也。是知鏡壇最尊最上。能滅一切魔障。能生一切功德。眼見身戴。皆獲利樂。故昔人云。壇者生也。出生無盡功德故。壇者集也。無邊聖賢集會之處)。不同餘呪。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香埿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有財物者。廣造佛像。多辦供具。於佛像前。安置鏡壇。對之持誦更妙)。三為准提不揀染淨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得持誦。不同餘呪。須要持戒。方得誦習。所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誦。若有樂持餘真言者。隨心皆得。勿要定執一途耳。

又真言行者。每日對鏡。初欲持誦時。或只如前。想一㘕字。或想布准提九聖梵字。然後持誦(持明藏儀軌經云。若於准提菩薩法中求成就者。先觀准提菩薩根本微妙字輪。安自身分。一一分明。是人先身所造一切罪業。悉得除滅凡有所求。決定成就。布字法見前)。或想自心。如一月輪。圓滿清淨。於月輪中。有一梵書唵字(此字具含無量法門。是一切真言之母。如來因位多年修行。不得菩提。後習此觀。於初夜分便成正覺。過去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或心月輪中想一阿字(謂阿字。是毗盧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無量功德)。或心月輪中。想一吽字(謂吽字總攝金剛部一切真言。是金剛部主身。亦是三解脫門。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或舌上想一㘕字。或吽字想竟。然後持誦。或想自身頸上有大蓮華。於蓮華上。現出阿字。復想阿字。變成月輪。又想月輪。變成吽字。吽字變成五股金剛杵。又想此杵移於舌上。方得名為金剛舌。然後持誦(次於一一手中。亦想阿字阿字。變成月輪。月輪變成吽字吽字。變為白色五股金剛杵。方得名為金剛手。然後結一切印)。觀想梵字所有功德。廣如諸陀羅尼經中說之(此梵字觀門。若四威儀中。常思之更妙。凡諸經中。說想真言字者。皆是梵字。非是此方文。故一字頂輪王儀軌云。所言觀諸字。惟瞻於梵字。非是隨方文有大神用力)。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但只專心持誦。亦具一切三昧。故大悲心經云。陀羅尼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若人緊切持誦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或舌難持誦。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見諸異相。或於呪反生疑心。不欲持誦等。若對治者。應觀梵書囉字。或觀㘕字。或觀阿字等。但隨觀一字。彼境界自然消滅(此上且約一途而說。若實言之。隨一字一切處。皆得用之。謂一字實具一切字一切功用也)。問曰。何以梵字皆有如是不思議神用。答謂每一一字即體。是諸佛菩薩身心故。又即體是離相法界故。又即體是教理行果故。所以有不思議神用(西天梵字。法爾本有。世界初成時。梵王傳說。便有此字。不同此方字是蒼頡等創製)。問曰。或有眾生。欲除種種災障。或欲增長福慧。或欲祈證聖果等。為當只依前儀軌持誦耶。為復更別有方法耶。答曰。但只依前儀軌持誦。凡有所求決定成就。或有樂隨所求之事。各別作法者。隨意皆得(准諸真言儀軌等說。有五種壇法。所謂息災法。增益法。敬愛法。降伏法。出世間法。息災四種。另有作法)。若作出世間法者(為欲速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及頓圓十波羅蜜。超越三無數劫。今世祈尅聖果現前)。行者在於山間深谷。殊勝巖窟。清淨伽藍。運大悲心。常樂利樂。無邊有情。同准提王菩薩。仗託無盡諸佛菩薩大悲願力。助護限一期之內。阻絕人客。默斷語言。三密相應。心無間斷。行者面向東。像面向西。於准提像前。安置鏡壇。一心諦想准提菩薩。具無盡相好光明。於菩薩心月輪中。想有九聖字壇。行者想自心月輪中亦有九聖字壇。并自身分中想布九聖之字。依前次第軌儀持誦。至准提真言。從頭無記無數。專精念誦。勤䇿身心。不令懈怠。欲近成就時。必有種種障起。應如前觀字對治之法。

又行者不須苦節勞形。恐心神散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得三密修習。於見聞覺知。惟觀阿字(於一真清淨法界。亦常作觀行。即有障起。自當消滅)。專精持誦。但令一念相應。隨行者根性差別。於其中間。必獲三昧現前。即於定中。見無數佛。會聞妙法音證。得十地菩薩之位(此一種法。唯求出世間。若欲於此法中求成就者。須得預前。持誦准提真言。五百萬遍。或七百萬遍。或千萬遍。而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靈驗)。

又驗成行相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女。或夢見自身騰空自在。或正持誦時。見諸𤳖光明(異相多端。不能具述)。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長。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捨之念。應觀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㘕字等(或想皆如夢幻。或想皆如法界一心)。若得如是應驗。更須䇿發三業。加功持誦。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得說之 問曰。上說對壇結印誦呪等。豈不是有相耶。答曰。圓宗無障礙法界體上。本具無盡法門。禪宗無相法門。但是無盡門中之一門耳。今密宗壇法。手印真言。即體便是無障礙法界也 問曰。上引古來諸師。皆云呪是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何却如前解說。阿字是毗盧佛身。吽字是三解脫門等耶。答云。准賢首般若心經疏及神變疏并密藏諸陀羅尼經意。而有二門。一不可說門。謂呪是諸佛密法。佛佛相傳不通他解。但當持誦不須強釋。二強說門。謂真言中隨舉一字。或作人。或作法。橫竪該羅。自在解說。舉要而言。無盡法門。於一字中。總解說盡。方是陀羅尼字義。就此言之。假使十方諸佛經恒沙劫。共說真言。一字中義亦不能盡。何況餘人。說者尚難。豈況受者。所以且於一字中少分。或作人或作法而解說之。前說阿字。是毗盧佛身。吽字是三解脫門等。即是強說中少分一途之義。餘處有文。解釋真言。字義句義。皆是此強說門中少分一途義耳。

禪宗提無。義味話頭。不通解說。欲其思盡還源耳。持真言者亦復如是。不通解說。且理圓解偏。解興理喪。所以不解。准提大明經云。若求無分別者。當觀無分別無記念。若求無色相。當觀文字。無文字念。又云。如上觀念。當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門甚深方廣不思議地。是正念處。是正真如正解脫。是知不可說門。方稱密宗甚深法要。

准提淨業卷二

觀梵字詳解
觀梵字詳解
觀梵字詳解
觀梵字詳解
觀梵字詳解
卷三架構

卷三架構

准提淨業卷之三 start

1) 顯密雙修觀行說(前總論。後分顯密。俱依顯密心要)

2 )顯教

3) 略法界觀門頌

4) 密教

5) 密呪利益

6) 密呪護持

7) 淨業圓修說

8) 淨業正願

9) 發菩提願

10) 六度萬行齊修

11) 決生淨土

12) 普賢願王得生極樂

13) 供佛利生儀

准提淨業三卷終 end

卷三架構

卷三架構

卷三架構

卷三架構

卷三架構
內文
內文

准提淨業卷之三

顯密雙修觀行說(前總論。後分顯密。俱依顯密心要)

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於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五教者。小始終頓圓也。而華嚴為圓教。義理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於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呪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攝五部(五部者。一佛部。是諸佛呪。二蓮華部。是菩薩呪。三金剛部。是金剛神呪。五羯磨部。鬼神呪。此五部復各有五准提。總攝二十五部也)。若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准提六字等呪。此有二類。一久修者。顯密齊運。二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A1]已。方乃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後作觀。二類皆得。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并仁王儀軌皆云。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又華嚴經字輪儀軌云。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行願。復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是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或顯或密。科修一門皆得。

顯教

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且初悟毗盧法界者。謂華嚴經所說。一真無障礙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間(一器世間。謂一切國土。二眾生世間。謂一切有情。三智正覺世間。謂一切聖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即知包羅法界。圓裹十方。全是一真大法界心。於此一真大法界內所有。若凡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華嚴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又一塵既是大法界心。於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橫若竪。重重舉之。重重皆是大法界心。故清涼大師於華嚴十地品疏。說帝網無盡一心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却將自家無障無礙佛之身心。顛倒執為雜染眾生。譬如金輪聖王。統四天下。身智具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夢為蟻子。於夢位中。[A2]但認[A3]己為蟻子。不覺本是輪王。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須悟此毗盧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亦不能生如來家。故華嚴經云。不了於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清涼云。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為修行。元來結業。後修普賢行海者。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於自本心。於中本具十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佛更無差別。奈無始局執妄情。習以性成。卒難頓盡。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盡得自在受用。故須稱(去聲)自家毗盧法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華嚴經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雖普賢行海。浩汗無涯。今就觀行。略示五門。一諸法如夢幻觀。二真如絕相觀。三事理無礙觀。四帝網無盡觀。五無障礙法界觀。且初諸法如夢幻觀者(即當事法界觀)。謂常觀一切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此能觀智亦如夢幻。華嚴經云。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又云。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又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肇公云。虗兮妄兮三界不實。夢兮幻兮六道無物。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一切法。而為實有。致使起惑造業。循環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體不實。皆如夢幻。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夢幻觀。圓覺疏中。名起幻消塵觀。天台名假觀。亦名方便隨緣止。謂分明鑑照曰觀。寂然不亂曰止。便觀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觀。乃止觀雙運也。餘諸止觀准此解之。若人雖信解圓教。而煩惱厚重。不能習得此夢幻觀者。應作不淨觀。謂觀身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天台云。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唯見䏺脹壞爛。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臭劇死狗。觀自身竟。復觀他人。乃至觀一切世間有情之身。皆是不淨。或作骨璅觀。應先觀想。自身額上皮肉爛墜。唯見白骨漸漸從狹至寬。想於一頭皮肉爛墜。見於白骨。乃至全身皆見白骨。既見自身。復觀餘人。漸次觀於一城一國。乃至遍地骨璅充滿。復却從寬至狹。想於一身。唯見眉間少許白骨。專注一緣。如是修習。乃至得定。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或作數息觀。應從淺至深。次第進修。先須調和自家氣息。不澁不滑。專注一心。數出入息。先數入息。後數出息。從一至十。終而復始。想心在數。不令散亂。若覺自心。不假功力。任運從一至十。住數息中。然更一心隨息出入。若息入時。心乃隨之從鼻至喉。至心臍臗。脾脛乃至脚指。若息出時。心亦隨之。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尋等。一心恒隨息之出入。若覺心息。任運相依。然更繫念。唯在眉間。或在鼻端。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暖。為損為益。若覺身湛然悅樂。然更諦觀微細之息。及觀全身三十六物內外不淨。又觀心識剎那不住。如是修習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方更轉修其餘行門。更有別說。恐繁且止。如經中說。觀出入息。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也。或作我空觀。應須作意推尋。今此之身。本來無我。但是色心二法。和合為相。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所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是其地。涕唾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是其水。暖是其火。動轉是風。心有受想行識之四類。所謂領納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於此八類。何者是我。若皆是我。即有八我。又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同。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十一身之中。多生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知此身但是眾緣假和合相。本來無我。行者晝夜恒作此觀甚妙。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身為我。因寶此我。貪求名利。欲榮益我。嗔違情境。恐侵損我。愚癡之情。非理計較。今既常觀此身本來無我。即三毒自滅。三毒既滅。三界自離也。或作法空觀。應須諦觀此身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想行識。於此八法。一一諦觀。皆從緣生。都無自性。八法當體皆是空也。初心行者。宜習此等觀門。隨心所樂。或一或二。乃至五種。皆得修習)。二真如絕相觀者(即當理法界觀)。於中安心。復有三門。一者常觀徧法界。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差別事相。此能觀智亦是一味真如。華嚴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七祖禪師云。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六祖釋無念云。無者無諸相。念者念真如。此乃想念諸法。全是真如。雖然想念本無想念之相。故起信論云。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此中所想真如。即是頓教中所說絕待真心也。謂絕待一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切妄相。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A4]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謂大乘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翻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頓教中。本無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本是一味。絕待真心。故清涼云。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即知周徧法界。本是一味。絕待真心。寂然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了此心。妄見諸相。猶如眼病。橫見空華。圖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又云。如來因地修緣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門行者常想一切諸法。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生滅。是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無生三昧)二者若念起時。但起覺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即此覺心。便名為觀。此亦雖起覺心。本無起覺之相(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念若起。但起覺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門)。三者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故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故圓覺經云。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又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此門即以本性自照名觀(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是名真修。雖然備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又禪宗東夏七代祖師所傳心要。而有三門。攝盡無遺。一見性門。先須了悟。絕待真心。一切妄相本無真心。本淨即心。是佛非假外求。即前頓教一心是也。二安心門。如上所說。想念真如等三門。是也。三發行門。須備修菩薩六度萬行。具依三門。即是正禪。隨闕一門。便成偏見。達磨云。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覺。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須悟此心。即是見性門。又云。如是安心。所謂壁觀。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無為。喻似墻壁。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又云。如是發行所謂四行。一報怨行。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自念云。我從徃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趣。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怨。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二隨緣行。謂修道人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當自念言。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是我過去修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嗔風不生。三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二界九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於三界內。無稱願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四稱法行。謂性淨真理。目之為法。而此理性本無慳等一切萬惡。應稱理性。修布施等一切萬善。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又草堂禪師圓覺疏中。亦有三門。大同於此。一先悟圓覺性。謂一味清淨真心。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太願。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斯之三門。禪學之者甚為切要。若不圓修三門。無由離諸邪見。謂古來禪宗諸家語錄。多分但應當時根宜。或唯說見性。或但言安心。或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復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云云。今此諸門心若通達。然後披覽諸禪教。乃各知其旨歸)。三事理無礙觀者(即當事理無礙法界觀)。謂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如觀波全是溼。溼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理不礙事也。如溼性雖一。不礙波浪成多)。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事不礙理也。如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溼性。若習假空中三觀者。謂想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即是空觀。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即是假觀。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如想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終教所明廣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觀如觀明鏡。此之三觀。或單修一門。或漸次俱修或一時齊修。在器取捨)。四帝網無盡觀者(即當事事無礙法界觀)。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虗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清涼云。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或且入純門。想徧法界。純是毗盧佛。或准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禮。更若難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禮。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乃至無盡。下准此門習之)。供養懺悔。發願持誦。俱詳觀行中(帝網無盡觀者。謂帝網中所貫之珠。交光相映。一珠之光復入千珠。千珠之光復入一珠。而此一珠之光。復相含攝。重重無盡。作此觀時。所修禮敬。各門皆徧法界。或坐中作此觀想。或禮佛燒香奉華懺悔發願時。暫入此觀。或持。課誦經時。先作此觀想竟。然後持誦甚妙。或無香華等。但合掌入此觀門。功德亦無窮盡)。上之五門既爾。其餘行門准此習之。若習相即觀者。而有四句。一者一即一。謂觀一毛即一耳時。一耳同時却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此兩句應合而觀之。謂觀一切塵。即一佛時。一佛同時。却即一切塵。四者一切即一切。謂觀一切人。即一切佛時。一切佛同時。却即一切人。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若習相入觀者。亦有四句。一者一攝一帶之入一。謂觀一人攝一佛帶之。將入一菩薩中。如東鏡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中。二者一攝一切帶之入一。謂觀一華攝一切河帶之將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攝一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塵攝一佛帶之將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攝一切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樹攝一切神帶之將入一切海中。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此相即相入。二觀隨觀。每句之中。復有總觀別觀。多𤳖觀心。恐繁不示。但專心修鍊。自然曉達。故裴公法界觀序云。但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即明。自見無盡之義。不在備通教典。碎列科段。若習同時具足相應觀者。但隨觀一法。同時具足法界諸法也。其餘玄門例此解之。若有樂習圓宗三觀三止者。謂行者觀一人時。便成三觀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諦。人身假相有。故名俗諦。人身緣生無。色性體空。故名真諦。人身假相。無別自性。舉體全是寂照真理。名中道諦。然此三諦體用無礙。空有相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是。依此三諦。行者觀察成三觀三止。謂行者心觀人身假相幻有。名假觀。即此觀心了假相時。離實有執。名方便隨緣止。又觀人身色體全空。名為空觀。即此觀心了色空時。離於色體實有之執。名體真止。又觀人身舉體全是中道實性。名中道觀。即此觀心離相有執。及離體空執。名遠離二邊分別止。如是觀心。於一念中。齊現三諦。義立三觀。離二種執。義立三止。三觀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將此一心。契同所觀。三諦體用。空有無礙之境。心境常融。復常歷然。既觀一人之身。而成三觀三止。觀一切法。例皆如是。問曰。夫大行統唯無念。何以此帝網相即等觀。令人起無盡想念。豈不疲役身心耶。答云。若此見者。是離念外求無念者。尚未得於真無念。真無念者。念本無無。何能更得念與無念之相礙。又若得真無念。但是無盡行中之一行。豈得總遮無盡之圓行耶。此問答意。出華嚴大疏。若不習帝網相即等觀。終不能得無礙佛果。今有小根。聞此法門。却嫌繁亂。全不介懷。昔人云。井蛙不能居海。泰山難以處囊是也(按帝網無盡觀。原文中止說禮敬五門。其餘行門以後俱作小註。今前五門收入觀行。即以此補入大文。盖此中所說相即相入。及三止三觀。正觀門中微妙法旨。非為剩語。又前事法界中。不淨等觀既在所收。皆即微妙觀心。以圓心達法。無法不圓。須深心善會可也)。五無障礙法界觀者(即當四法界所依總法界觀)。謂常觀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清涼云。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若於四威儀中。常觀根根塵塵皆是重重無盡法界。即習普眼之境界也(此觀是一切三昧觀門根本。若常修習一切三昧觀門。自然現前)。上來所說諸觀門。或樂總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皆得。但專切修鍊。一生不克。三生必圓。又行者須起思想。想得現前。常現不隱。方是華嚴圓教真行。清涼疏主。事事無礙十玄門中。多有六句。前五句是起想修鍊。鍊得現前。更不想鍊。雖不想鍊。常現不隱。方成第六句行。法界觀云。深細思之。令現在前圓明顯現。稱行境界(圭山禪師釋云。思之令現。為真解也。已現即不更思。雖不更思。而亦常現不隱。方為實行)。又一行禪師云。先須起想。想得現前。然後用般若空而淨除之。即成不思議大用。頓入佛果。若不起心觀之。錯會般。若意也縱爾入空。亦失圓頓之道。圓宗行者。鍊修功至。豁然言亡慮絕。了了分明。方為真行。若得如是。四威儀中常見不思議境界。願修道者。於此留心。本來如是。但昧之不見 又修心行者。或有諸𤳖善惡夢境。或逢種種魔障。或現種種違順境界。或聞種種善惡之聲。或諸𤳖蟲蟻身上行走。或身心不安。多想多慮。或入觀時種種相現。不與本觀相應等。皆須觀之。如夢如幻。全體非實。或觀之皆是自家真心。起信論云。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已上顯教。

密教

前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圓神呪。一切眾生并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誦持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嚴經云。諸佛密呪秘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但持誦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般若經云。總持猶妙藥。亦如天甘露。能療眾惑病。服者常安樂。又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三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西天多用醍醐療病)。陀羅尼者。經律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彼理趣疏云。性德力大。密呪功強。解行雖劣。解脫則疾。問曰。賢首大師等。但判華嚴經為圓。餘教皆非。今判陀羅尼又是圓教。豈不違賢首等耶。答云。圓宗有二。一顯圓。二密圓。賢首但據顯教。正判華嚴為圓。今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彼顯圓。判斯密教亦是圓宗。顯密既異。乃諸師無違也。

又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樓閣經云。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又三藏教盡從陀羅尼所出。故最上大乘寶王經中。說有四乘。一聲聞乘。二圓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剛乘。謂陀羅尼藏是也。一切法皆從金剛乘陀羅尼中流出。神變鈔云。千流萬派。起自崑崙積石之山。十二分經。出乎總持秘密之藏。又萬行總從陀羅尼所流。謂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萬行無不從法界所流。故持明藏儀軌經云。唵字即是無相法界。神變疏云。無相法界全是真言。真言全是無相法界。又真言一名三藏。有持呪者皆號三藏。謂真言中。每一一字皆含戒定慧三。且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離三學。既真言名三藏。即知真言總含萬行。真言是總行。其餘法門是支流行門也(又別頌云。開無相門圓寂宗。字字觀照金剛定。又云。瑜伽妙旨傳心印。摩訶衍行總持門。如一行禪師。是中夏聖人。贊述神變真言。智者禪師得宿命通。廣示持呪儀軌。契符禪師人問最上乘法。直教持誦密言。古來禪師皆贊持呪。信是諸佛之母。教行之本源也)。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准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聖賢。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呪之王 一切四眾但解言語者。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而易誦習。又但口誦。便是真行。能除煩惱。安樂法身。不假備通教典。佛頂陀羅尼疏云。齋戒不稟而自備。果證不遠而自得。消難獲利。自行化他。因人果人摩不由此而辦其事。又曼荼羅疏云。念如來之神呪。心心暗契如來心。諷菩薩之密言。願願冥符菩薩願。何生死而不逃。何涅槃而不得。是知神呪行門省略。功德甚深。普引七眾。速至菩提。最為要道 又真言行者。持誦神呪。課數滿時。身語意三所作善惡之業。皆得成無漏功德法門。故白傘蓋頌云。誦滿一萬八千遍。遍遍入於無相定。號成堅固金剛幢自在。得名人中佛。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誦持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龍聞者。皆是清淨法音。又偈云。譬如靈丹藥。點鐵成金寶。誦持陀羅尼。變凡作聖賢 又顯教中。有自力他力二門。十住論念佛鏡等說。一自力門。謂修六度萬行等。名難行道。如人陸地步行千里程則遲到。二他力門。謂念佛等。名易行道。如人水路乘船行千里程則疾到。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謂大乘寶王等諸經中說。真言行者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又佛頂頌云。不持齋者名持齋。不持戒者名持戒。僧破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犯八波羅。聞念佛頂陀羅尼。便得具足聲聞戒。則是自力門。又真言中。每一一字。皆是諸佛全身。末法中一字呪經云。吾滅度之後。變身作此呪等。即是他力門(彼佛頂疏云。菩薩行門。隨行則具。今不行而備。盖神呪之力云云。然實與持呪者之力。合而言之。故云密具自他二力)。又諸經說。真言行者現世能成無上菩提。故樓閣經云。我於無量俱胝百千劫。難行苦行。猶不得菩提。由纔聞陀羅尼故。加行相應。便成正覺。又神變疏。判陀羅尼。為大不思議成佛神通乘。謂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又餘門成佛。如磨黃石。取如意珠。依真言門成佛。如神通力。取如意珠。又云。如餘菩薩。為求菩提。雖難行苦行。如救頭燃。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是成就真言行者。不虧法則。只於此生得菩提也。

又觀音有六字大明陀羅尼。一切如來皆不知其所得之處。因位菩薩云何得知。乃至說蓮華上佛成佛竟。方經歷諸佛。求此六字大明等。問曰。佛具一切智。豈不知得陀羅尼也。答有三義。一者表此陀羅尼最勝最深。令人生於尊重。所以言佛不知而自求之。二者謂權教中佛不能知得圓宗密呪。如小乘極果不能知得大乘深法。三者密宗神呪。即體便是圓圓果海。故佛不得。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呪。即體便是圓圓果海也。故神變鈔云。金剛手方可探其賾。蓮華眼始能窺其奧。問曰。何以凡夫而得持誦。答云。今密教中說。以真言不思議力。令凡夫三業。同如來三業。而得持誦 問曰。上說密部包廣包深難思難議。未審此法被何根器。答云。真言既有五教不同。根器亦乃五種各異。五教中陀羅尼。各總被當教內上中下三根也。故曼荼羅疏中亦說。陀羅尼通被勝劣諸根 又云。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毗盧遮那大不思議秘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說真言。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鬼神類。而說真言。非實鬼神能說真言。餘類皆爾)。一切陀羅尼皆被不思議圓根。故佛頂頌云。神通勝化不思議。陀羅尼門最第一。今有未曾鑽仰密教者。多云陀羅尼藏唯被下根。斯言甚謬。且諸經中。說陀羅尼或名最上乘。或名無上乘。或名金剛乘。或名不思議乘。豈可唯被下根耶。故清涼云。以淺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冀諸學者。切宜留心。不得固執先聞。而生輕忽。已上密教。

按密教中。但標持誦儀軌。即具觀行。所謂三密相應。非有二法也。為有口誦而心不誦者。故立觀行。此云口誦。便是真行。不假備通教典。當知密呪有不思議神力。被不思議圓根。前云隨觀梵書一字。即具帝網無盡之行門。今可云隨誦真言一週。即入毗盧難思之法界。深淺獲益。性德無殊。未可執此而議彼也。若是出世高流。決當刻期修證。古有定散之判(持誦為散善。修觀為定善)。與其散也。寧定口誦。必貴於心。惟今計難易之分。先其難。然後易。九仞毋虧於一簣○咄請如是觀。不是幾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密呪利益

(為人多不知密教勝深。故此讚揚。用警未聞。若實一向捨顯讚密。亦非通人。華嚴經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勸諸後學。若顯若密。或性或相。行則任在一門。信須圓通無礙。以下皆說准提陀羅尼功德也)。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云。陀羅尼能除一切有情災禍。疾疫饑饉。劫賊刀兵。水旱不調。星宿失度。亦能增長福德。國界豐盛。人民安樂。國王男女皆得長壽。又蘇婆呼童子經云。離真言外。更無別法。能與眾生樂者。廣如諸陀羅尼經說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最勝總持經等皆說。若書寫陀羅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書在幢上。堂殿上。或紙素竹帛上。或樺皮牆壁板木等上。有眾生得覩視者。或身手觸者。或影中過者。或真言字上塵飄在身者。又或書之戴在頂上者。身上者衣中者。或書之幡上。若風吹幡。動其幡。所指處眾生。或書鐘鼓鈴鐸螺鈸等出聲物上。有聞聲者。此上來所說諸眾生等。縱有五無間之罪。諸佛不懺之業。悉皆滅盡。來世生諸佛國。何況親持誦者。故昔人云。五無間之極罪。應念雲消。十惡業之巨愆。纔聞霧散。又隨求頌云。縱犯波羅十惡罪。煞阿羅漢及尊親。五逆根本七無遮。應念隨聲竝消滅。真言聖力功無量。故我稱讚不思議 又無垢淨光經尊勝經等皆說。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名字。專心誦呪。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又以真言呪土砂或蓮華。散亡者墓上屍上。亡者即得生於諸佛淨土。又亡人衣物。或身分骨肉等。得持呪人影所暎著。亦得生諸佛國。又書陀羅尼。置亡人骨上屍上。亡人即得生於天宮。故先哲云。塵飄影爍。神翫天宮。土散水霑。識分惡趣 問曰。亡人造業既成。已墮三塗之中。云何真言行者。或稱亡人名字。或呪土砂置屍塚上。便令亡人轉惡道苦。得佛國樂耶。非唯俗士懷疑。兼乃緇流難信。答云。智者以譬喻得解。今舉喻況之。如世禁呪之人。禁火不燒。禁刀不斫。禁虵不螫。尚能變有毒而作無毒。豈況如來神呪。不能改苦得樂耶。又如列子。書說師文善彈琴。正當春時而叩商絃。以召南呂。涼風總至。草木成實(商金音屬秋。南呂八月律。由得秋氣。草木成實)。正秋而叩角絃。以激夾鍾。涼風徐迴。草木發榮(角木音屬春。夾鐘二月律。由得春氣。草木榮華)。當夏而叩羽絃。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凍(羽水音屬冬。黃鐘十一月律。得冬氣故。凝陰冰凍)。及冬而叩徵絃。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徵火音屬夏。蕤賓五月律。得夏氣故。堅冰消散)。此是世間彈琴之術。尚能變秋作春。更冬為夏。況如來大不思議神呪。豈不能改惡道苦得佛國樂耶。又莊子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華嚴經說。十地菩薩一舉足量智功德。九地菩薩不能知。況我如來是諸聖中王。所有秘密心印。豈可以凡夫妄情而欲籌量者哉。其猶井坎之魚。爭知東海之深廣也。確宜諦而信之。故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呪經云。若有受持神呪之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須深信。不得生疑 又六字陀羅尼經普賢陀羅尼經等皆說。真言行人能除種種身心病苦。或四大種種病。或五臟種種病。或鬼神所作種種病。或宿業所感種種病。如是等病。以神呪不思議力。悉能除愈。又一切貪嗔癡心病自然消滅。故白傘蓋陀羅尼經云。若有宿習貪心等。不能除滅。應當一心誦我神呪。如摩登伽女與阿難。是曩劫恩愛。以我呪力。愛心永斷。成阿羅漢。彼是婬女。無心修行。神呪冥資。速證無學。何況本心求菩提者。又大悲經云。志心稱念陀羅尼。婬欲火滅邪心除 又如意輪等諸陀羅尼經說。真言行人現能增長一切福慧。凡所出言。人皆信受。所用衣物財寶等。舉意從心。能令五百由旬內人天鬼神。盡來歸仰。又自然通曉一經切律論。并世間典籍。或得總持不忘。日記千頌。故大佛頂經云。若讀若誦陀羅尼者。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又云。若持神呪。不生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諸佛。便為妄語。又云。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等。如世間藥餌。尚能令人去除睡眠。增長精神。豈況神呪不生智慧耶 問曰。諸佛本意令斷貪嗔等。何却令人起貪心。求世事名利等耶。答云。諸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不肯真求菩提。且隨其所樂。令持呪求之。由神呪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被有智醫人塗在母乳。其小兒本食母乳。不覺服著良藥。除却病苦。故羂索心呪經云。若有眾生。設以諂曲。為求富貴名利等。得聞此呪。彼諸眾生。生生處處成就智慧福聚之香。真言境界不可思議也。

密呪護持

又末法中一字呪等諸陀羅尼經說。持呪者於四方向五百驛內。諸惡星曜鬼神天魔等。盡皆馳散而去。有發善心守護者不去。若有故爾不去作障礙者。便令頭破百分。身心粉碎。由是行者無諸魔障。得至菩提 問曰。有人言持呪者。能惹魔障。今何却說能離魔障。答曰。此是閭巷之談。聖教無文。今密部諸經皆說。陀羅尼能離魔障。且置勿論。如顯教法華經中。恐有講誦修習法華者。有魔障起。故說陀羅尼品。令除惡魔。故彼經云。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又釋摩訶衍論。令坐禪人須得誦呪除魔。又止觀云。若諸魔障。惱亂坐禪行者。當誦大乘方等教中諸治魔呪。若出禪時。亦當誦呪。又金光明經說十地菩薩尚以呪護持。何況凡夫。故首楞嚴經云。若不持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又云。末世眾生樂修三昧。恐同邪魔。應當勸令持戒神呪。若未能誦。寫於禪室。或戴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又諸經說。真言行者四威儀中。有無量天龍八部諸金剛眾。常守護之。故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誦持陀羅尼者。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又云。若能如法誦呪。即有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又持呪者。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衛。辟除災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逢賊陣。被他抄掠。墮落他國。善神龍王接還本土。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故彼頌云。龍王眾聖同慈護。百千三昧頓薰修。又大佛頂陀羅尼經說。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持神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常隨。侍衛此人。縱令魔王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諸金剛眾而以寶杵損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故彼頌云。八萬四千金剛眾。行住坐臥每隨身。密部諸經廣說。護持誦呪之人。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須深信。不得生疑。

按密呪護持等。姑就其一節言之。言密而顯可知也。言釋而三教可知也。先師塘南先生甞言。戒德之嚴。鬼神所欽。因舉一先輩素不入婬房酒肆。偶宿舟中。友人欲毀其戒。乃佯為雅集之所。故邀而留之。夜深呼妓者。為侑觴先輩。乃覺即趨出。不避險闇。俄有持燈者曰。我往舟去。先輩隨之。將及舟欲涉水。持燈者曰。我隣舟也。順便負過比上舟。持燈者不見。聞者驚歎。此未持密呪。而護持亦若是矣。吾乃知顯密二修不離心觀心觀者。即康誥所謂顧諟天之明命也。明命固萬靈之所必欽。而何顯與密之分耶。有問近溪先生曰。我聞先生論。天命之謂性。見得隨處。皆天豈不暢快。先生曰。天命所在。即生死禍福之所在也。不知悚然生些懼怕。却更侈然。謂可順適。則天命一言。反作汝之狂藥矣。世多豁達空故。先生指點人心。以日用現前為真機。即以敬畏天命為實德。其言曰。大出自天。機原自統。博本平地。命亦自純。至矣至矣。聖狂危微。判在於此。我輩不可不知所以護持之理。

淨業圓修說

觀無量壽佛經說。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至上品上生章。則云發三種心。謂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妙宗引起信釋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夫至誠心固。即所謂直心也。何者正念真如。無謟曲故。無巧偽故。然則至誠即是菩提。菩提無生。而何以言往生。又何以分淨分穢。而必西方之生也。曰菩提無生而無不生。方便分別。實無分別。約化儀而定。向順。實相以無方其為一。真無礙法界一也。如普賢行願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此不思議境界。豈容有淨穢之分。而云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此不思議清淨解脫。又何甞以往生為礙耶。當知毗盧法界不隔毫端。常寂光土不離當念。全彼全此。無有障礙。集諸善行。窮未來際。即深心也。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即迴向發願心也。准提圓宗含攝六度萬行。一一觀門與此相合。所當圓修者此也 或疑十六觀經。初標落日懸鼓。惟念西方。准提呪。鏡面東朝月。東西相違。不知白月東昇。但取其圓明表背塵合覺之智。紅日西墜。則指其方向。標安養極樂之歸。若達法界。一心則圓融。不礙行布。皆即菩提道場也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西方。又觀經云。念佛之人生西方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賢愚貴賤。但一心念佛。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顯密心要驗成行相。持呪之人亦分九品。上品成就三密。變成三身。只於此生得證無上菩提之果。夫念佛念呪。同一念也。觀佛觀字。同一觀也。所貴一心不亂。福慧雙修。世出世間成就白法功德。其於淨土。決定往生。前觀行五門中。如禮拜供養。是福邊事。懺悔發願持誦。是慧邊事。若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則一切所修。皆即稱性。成就慧身。更無差別也。儒者重智。故有水母無蝦之喻。釋門亦重智。故有目足交資之譚。要未有舍悟。而言修者准提重般若(前說准提菩薩三目第九手持般若經卷。即重金剛智慧意也)。西方表金剛。意旨可知。

淨業正願

理由智導行。由願興行願得均理智兼備。故證此三昧。以願為根本也。夫願者樂也欲也。欲生西方淨土。樂見阿彌陀佛。必須發願。如無願心。則善根沉沒。華嚴經云。不發大願。是為魔事。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彌陀有六八願門。是知十方諸佛。上古先賢。皆因願力而得成就菩提。故云法門廣大。無願不從。又懺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則謂之四弘誓願。故我慈照集懺。恐人著性迷理。乃云。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此四句直明真。理欲令一切人於自性中。度了一切妄念眾生。所謂邪迷雜想。貪癡嫉妒。嗔恚惡毒等心故。令發大誓願自性自度也。又於自性中。斷除一切煩惱。所謂塵勞業識。邪思惡念。猶如浮雲。障覆自性。光明不現。故令發大誓願。自斷除之。永不令起。又於自性中。修學一切法門。所謂念佛三昧悲智行願無量法門故。令發大誓願。自悟自修。常無退失。直至菩提。不以得少為足。又於自性中。自信有佛。發大誓願。常自觀照。自願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㜑心切明明。與後人開了一個門戶。只要你諸人。自信自肯。從這裏入頭悟自性。彌陀達唯心淨土。入諸佛境界。成就無上菩提。嗟乎世之善人。不知此意。向外別求。何異持神珠而巡乞也。

慈照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虗。無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備觀今時。信人皈依佛會。或為病苦而發心。或為報親而舉意。或為保扶家宅。或為怖罪持齋。雖有信心。而無行願。雖云念佛不達本根。凡修善緣皆為了還。心願罕有。為自[A16]己生死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者。往往香燭道場祝願迴向之辭。皆是表獻神明消災延壽而[A17]已。故與經懺本意相違。不合諸佛本願。縱使一生修誦。不明理趣。錯用工夫。是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

今持准提發願者。或為成就世緣。亦不相妨。[A18]但要歸於正願。所謂淨業圓修者此也。

發菩提願

無上佛果名曰菩提。若發此心。決定成佛。淨行法門曰。凡修淨土。須善發心。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也。若為眾生。起大悲心。求生彼國。希速成就。道力神通徧歷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則順菩提心。是菩薩行。應當發也。今勸淨業高流。凡欲利己利他。須是發心立志。應於三寶前。虔奉香花。志心發願。云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某從於今日。發此大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緣覺聲聞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法。發菩提心。願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眾生。一切冤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說。此心時時要發。日日常然。所以善財一生證果。龍女八歲成佛。地獄發心。頓超十地。沙彌發意。已越二乘。可謂一氣回元運。恩沾萬物深矣。

三種淨業。第三發菩提心者。疏中標為大乘不共之業。謂不同凡夫二乘之所發心也。蓋無上正覺。名曰菩提。是諸佛究竟之果德。眾生本源之佛性。修大乘者。依圓頓無作四諦發自性。四弘誓是。謂發菩提心。乃眾行之首。履道之初。終始該羅。不可暫廢。華嚴經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世間諸見薪故。問菩提理本性自周圓。何假發心故興妄念。答般若經云。若菩薩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發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薩。又上首菩薩云。吾於無所求中。而故求之。知一切法皆無所發。而發菩提心。所證真如。如外無智。能發妙智。智外無如。雙照雙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自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

六度萬行齊修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也。若念佛人專修三昧。學出世間。須達乎至善。要知六度萬行不出一心。於一心中。一切法俱備。如浴大海[A22]已用諸河水也。如萬種香為丸。若燒一丸。具足眾味。如人取寶獲如意珠王。一切眾寶出生無盡也。何以知其然。執持一句阿彌陀佛。故得三昧。一念之中。與理相應。諸法現前。六度萬行皆悉具足。布施則心無染著。持戒則不起妄緣。忍辱則能所俱忘。精進則心無所間斷。禪定則動靜俱寂。智慧則不立絲毫。乃一度之中出無量度。度度之內。如帝網羅。[A23]但知一心本空自然。萬行具足。是故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智慧。八萬四千功德。皆從一念。念佛心中出生也。華嚴經賢首菩薩言。佛子。於一切時中。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可謂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合一切法。

按念佛三昧真言三昧。持誦不同。其為萬行圓修一也。

決生淨土

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婦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隲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來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料得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西方。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真信修行之士端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劒。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可謂行船盡在把梢人達者同遊涅槃路。

普賢願王得生極樂

華嚴經行願品普賢菩薩。於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王。其一一願皆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散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離捨。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A24]已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A25]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貞元疏云。問不求生華藏期生極樂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緣故。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行願鈔曰。有緣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歸憑情一者。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則初心茫茫。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不離華藏者。極樂去此。但十萬億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即本師者如。經第三十九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疏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疏又云。華藏剎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萬億。竝未出於剎種之中。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道純法師曰。問普賢行願是華嚴流通。何故於世界海中。偏指極樂。既信解圓宗。十方佛剎皆可往生。結歸西方。必有深旨。答普賢為善財海眾。說願王[A26]已。結歸西方者。蓋為信解圓宗人。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眾。直至成佛。故經曰。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A27]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准提發願迴向淨土即此意也。

按准提淨業觀門。與華嚴法界觀門。正等無異。皆即毗盧遮那清淨法身。但明正因。必獲正果。無疑矣。今有不達法界之理。而必欲於相外覓無相者。此非撥無以為達。則必滯寂而沉空。楞嚴經云。即離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若誦真言持名號。即無此過。盖觀行相應必得入於毗盧法界。如顯密圓通所稱者。亦[A28]已備矣。若龍樹菩薩弘揚准提讚云。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又云。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夫無等等者。菩提正果也。而寂靜心。則菩提正因也。謂寂靜心常誦又未聞以持誦而礙禪寂者也。第亦有專希福利。不求慧因者。此則世情太重。未免買櫝還珠之誚。夫如意珠而第世福之成就[A29]已耶。余故以淨業續之。願諸仁者發菩提心。毋掩衣中珠而辜此良遇可也。

內文
內文
內文
內文
內文
三、流通分/結行

《準提心要》:「呪為如來密教。惟佛與佛不言而喻。即因位菩薩亦不能知其微旨也。況(挺)世間凡夫又何能取而說之也。然呪不可說而呪之功用與持呪之功夫則可說也。苟能從功夫而獲功用。

三、流通分/結行

供佛利生儀

夫祈道者。若非上供三寶。下拯四生。福慧無因增長。今於密藏之內。錄出要妙之門。冀諸四眾依而行之。若欲供養佛法僧三寶者。應先於三寶像前。五體投地。普禮徧法界無盡佛法僧三寶。口誦普禮真言七遍。真言曰。

唵縛日囉(二合)勿

由真言不思議力。自然遍法界無盡三寶前。皆有自身。盡皆禮拜奉事也(每至晨昏。或入寺禮佛等時。宜誦此真言)。方始以飲食香花等。隨力所辦之物。并盛飲食器物等。皆以普通吉祥印印之(右手大拇指與無名指相捻。餘三指皆舒散)。誦淨法界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

由誦㘕字。真言加持及手印力。其飲食器物等。自然清淨。徧法界也。次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變食真言。加持二十一徧。真言曰。

那謨薩嚩怛他蘖多嚩盧枳帝唵參婆囉參婆囉吽

由加持力。其飲食等。即變成諸天種種餚饍上味。奉獻供養。滿十方佛法僧三寶。亦為讚歎勸請。隨喜功德。後結出生供養印(二手當心合掌。以上節指頭右壓左頭相交。復安在頂上)。誦出生供養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由誦唵字。真言及印。不思議力。自然遍法界。有無盡香花燈燭。幢旛傘盖。衣服臥具。樓閣宮殿。音樂歌舞等。種種諸供養具。盡供養遍法界無量佛法僧三寶諸天等(若無飲食香花。但佛像前。手結此印。口誦此真言。亦自然有無盡供養。遍供養法界無盡諸三寶也)。

若施諸仙。以盡飲食。盛滿一器。誦前變食呪二七遍。投於淨流水中。即變成天仙美妙之食。供養百千俱胝恒河沙數諸仙。彼諸仙等得加持食。各各成就根本所願諸善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以此密言。加持於食。施彼諸仙。能令現世壽命延長。福德安樂。心所見聞。正解清淨。具足成就。梵天威德一切冤讎。不能侵害)。

若濟餓鬼。每於晨朝。及一切時。悉無障礙。取一淨器。盛少淨水。置少飯及諸餅食。以左手執器。右手作寶手印(以大拇指壓頭指中指小指。舒無名指。用攪食上施仙食。亦作此印)。誦前變食呪七遍。加持已。然後稱四如來名號。南無多寶如來(能除餓鬼慳恡業。得福德圓滿)。南無妙色身如來(能破餓鬼醜陋形。得色相具足)。南無廣博身如來(能令餓鬼喉咽寬大所施之食。悉皆充足)。南無離怖畏如來。(能除餓鬼一切怖畏。得離鬼趣)稱四如來名號已。彈指七遍。取於食器。於淨地上。展臂瀉之(或淨石上。生食臺上淨器中皆得)。作此施已。於四方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前。各有摩伽陀國七七斛食。受此食已。悉皆飽滿。盡捨鬼趣。生於天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來名號。加持於食。施諸餓鬼便能具足無量功德。短命之者壽命延長。薄福之者福德增榮。又得顏色鮮潔。威德強盛。速能滿足。檀波羅蜜一切非人夜义羅剎諸惡鬼神。皆畏是人。不敢侵害)。若欲施水。取水一掬。用甘露呪。呪之七遍。散於空中。其水一滴。即皆變成十斛甘露。一切餓鬼竝得飲之。無有乏少。皆得滿足。甘露呪曰。

南無素嚕皤耶怛他謁多耶怛姪他唵素嚕素嚕皤囉素嚕皤囉素嚕娑婆訶

(曼荼羅疏云。夫為道者祈運為宗。上若不供諸佛菩薩。何處展智欲求菩提。下若不濟諸神餓鬼。何處行悲。以成薩若。有信之流。無遺斯業)。

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每至天降雨時。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誦勝觀自在菩薩甘露真言。二十一遍。其雨滴所霑。一切有情盡滅一切惡業重罪。皆獲利樂。又若誦此陀羅尼者。所有過現作四重五過。謗方等經。一闡提罪。悉皆消滅。無有遺餘。身心輕利。智慧明達。若身若語。悉能利樂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廣造一切無間等罪。若得遇此持明人影。暫暎其身。忽得共語。或聞語聲。彼人罪障悉皆消滅。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野曩謨阿哩也(二合)嚩路枳帝濕嚩(二合)囉野冐比薩怛囉(二合)野摩賀薩怛嚩(二合)野摩訶迦嚕抳迦野怛你也(二合)他唵度𩕳度𩕳迦度𩕳娑嚩(二合)賀

(樂略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皈敬辭。唵字等是正呪也。若書此陀羅尼於鐘鼓鈴鐸等一切出聲物上。或有擊吹振出聲。一切眾生聞此聲者。悉皆清淨。命終得生西方淨土。呪中迦嚕抳迦野[A38]已上即大悲呪。前八句也。首句或落一喝字。又翻譯之不同耳)。

上來供佛利生諸真言等。若不能都各誦持書寫。皆用准提真言亦得。

三、流通分/結行
三、流通分/結行

八修行五悔

初懺悔法

經云。無量劫來。五逆十惡重罪消滅。則永無病苦。不墮惡趣。在所生處。離苦得樂。親遇諸佛。成就菩提。然我今日專守迷愚。不事懺悔。則三塗百劫。墮苦無暇。安問菩提。何從見佛。故當憶念先世罪業。起大怖畏。發露懺悔。懺名懺謝。悔名慚愧。求哀改過。是真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亦名悔者。雖各立行。同能滅罪。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竭盡三業。不惜身命。泣血雨淚。披露罪根。法華三昧云。業性雖空。果報不失。顛倒因緣。起諸重罪。流淚悲泣。口宣懺悔(先普懺。想云。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A35]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一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准提菩薩尊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唯願加護。令障消滅。想已。唱云)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唱已。五體投地。復為自懺。想云。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徧三業廣造眾罪。事雖不廣。惡心徧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故於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眾善。徧斷眾惡。唯願准提。慈悲攝受。想訖。唱云)

至心懺悔。(比丘某甲)等。與法界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廣大圓明。具諸總持。安住祕藏。良由無始。隨順迷流。障此圓明。失守祕藏。六根六塵。交生染著。循環三界。無暫停時。為身口意。無惡不造。恣殺生命。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愚癡。如是十惡。自作教他。隨喜惡人。讚歎惡法。重以起猛惡心。造無間業。弒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又復縱狂迷想。開結使門。邪徤保常。世聰增慢。不信方等。互用招提。于諸佛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于諸眾生。有德失德。非冤稱冤。出世法律。不樂奉持。治世倫常。至乖訓教。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捨茲形命。當墮惡道。唯我。

七俱胝佛母准提世尊。愍念我故。入三摩地。說此准提。大陀羅尼。若有眾生。能誦持者。十惡五逆。悉皆消滅。故于今日。依法修行。奉對懺悔。不敢覆藏。仰願。

本尊准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眼。真實見知。十八變手。慇懃加護。先令夢中。得見聖眾。口吐黑物。身現吉祥。次入三摩。速圓悉地。十度普攝。定慧現前。所有業障。當下消除。一切惡報。未來不受。三有永離。諸根畢靜。迷流妙湛。心月圓明。同佛受用。開總持門。與諸眾生。終歸祕藏。

(此文與上普懺。及下四悔。俱宜三說。若時促者。夜三或可一說。晝三幸勿簡略。說竟。起身唱結)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一禮)

次勸請法(燒香互跪)

(某甲)。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前得道者。今請轉法輪。安樂諸羣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久住世。

勸請已。歸命禮三寶。

次隨喜法

(某甲)。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

隨喜已。皈命禮三寶。

次回向法

(某甲)。至心回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回向於菩提。及真如法界。

回向已。皈命禮三寶。

次發願法

(某甲)。至心發願。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定慧常現前。證地波羅蜜。願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得記還娑婆。教化諸眾生。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九行道旋繞

(正身威儀。右繞法座。燒香散華。徐步安庠。觀前所修供養禮拜誦持五悔等。一一性空。了無所得。舉足下足。不住行相。香光莊嚴。影現十方。心想如夢。梵聲如嚮。同作契唄)

  • 南無十方佛
  • 南無十方法
  • 南無十方僧
  • 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佛
  • 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
  • 南無本尊准提菩薩
  • 南無觀自在菩薩
  • 南無金剛手菩薩
  • 南無大輪明王菩薩

(或三稱。或七稱。還至像前)

  •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十入三摩地

行者禮懺訖。應出道場。別於一處。身就繩牀。入三摩地。念誦儀云。端身閉目。澄心靜慮。當於𮌎臆。炳現圓明。如滿月相。而於圓明中布唵字。餘八字右旋布於定中。既不散動。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即畫一○相。隨而思惟字母種性相義。唵是一切法本不生義。亦是三身義(此是不空譯。據果義也)又流注不生滅義。亦是最勝義(流注。即微細煩惱。此金剛智譯。據因義也)。折是無行義(金譯)。又一切法不生不滅義(不譯。此以寂止為行)戾是無相義。主是無起住義。戾是無垢義。准是無等覺義。提是無取捨義。婆是平等無言說義。訶是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此○明相。此九梵字。與今家十乘。更無差忒。言十乘者。初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六調適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今輙釋其意。真言九字。即依不思議觀境。發菩提心等九法乘也。以初○相。是其理境。圓明絕待。本不生滅。無行。無相。無起。無垢。無等。無取。無言。無住。然九字真詮。相由以進。由本不生。即得無行。以至由無言說。即得雙忘因果。般若相應。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入勝義實。則證真如。無斷無續。圓轉無端。是為初旋陀羅尼門。○相如車體。方便如具度。若能如是修行。定慧現前。證地波羅蜜。疾至無上正等菩提。故知○相與九梵字。十乘意備。

復次此法。先令行者自誓菩提心。于四威儀。發四弘誓。莊嚴三業。乃至菩提道場。若非依○理。豈離縛脫。依理興誓。得名真正。初不思議○境。即菩提本。後之八字。成菩提法。故以字布於○中。而餘八右旋。周布輪緣(去聲)。應知此經。純明菩提之行。

又復此真言道。部在密圓。十法成乘。教是顯圓。顯密有殊。圓觀理等。今之觀法。顯密圓修。仍有二種。謂有相無相。有相顯法門身。前已略明。無相觀實相身者。初○相是不思議境。秪就一念。炳現圓明。雖具十界百界千如。不生不滅。亦非因果。法界一實。平等如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祕密示。及顯了詮。皆不可以識識。烏得以言言。是為不思議○相也。字是發菩提心者。既深識圓明不思議境。復思一切眾生念念皆爾。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悲他亦然。即起大悲。興兩誓願。一切法本不生故。度本不生之眾生。流注不生不滅故。斷不生不滅之煩惱。知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始方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學最勝無量法門。成三身無上佛道。如此慈悲誓願。與上圓明境智。非前非後。同時俱起。故曰唵字布中。是為一切流注法本不生。及最勝三身義。字止觀巧安者。上深達圓明境智。博運廣大慈悲。今行行填願。行即止觀。須用不二止觀。安於法性。使寂照不二。是行即無行義。又以寂止法安心者。諸法生滅。今體其實。生唯法性生。滅唯法性滅。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是一切法不生不滅義。字是破徧者。理若未顯。由三惑覆。當觀此惑本空。觀智亦絕。是無相義。字識通塞者。若著此能觀。則於通起塞。識此通塞。則無起住義。字是道品者。觀雖無相。證由道品。品未調適。未離染垢。品次相生。是無垢義。字是對治助開者。蔽資理惑。不顯真如。事度助開。見齊妙覺。是無等覺義。字是知位次者。乍息心。謂為深詣。若知圓位。免增上慢。不推聖境。是無取捨義。字是能安忍者。名利眷屬。三術離之。於違順境。安然不動。是平等無言說義。字是離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若起法愛。著靜似因。無住風息。若離此愛。發真中道。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為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上根觀境。即入初住。或內外凡。中根二至七。下根盡用。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統唯一實。故名真實相也。

此無相行。與上有相行。相須而進。若行立誦持。若却坐思惟。不思議○觀。未始暫離。是名依教修行。故前立布字法門。今示十乘實相。此十乘相。即所布法。既令依教修行。即名字修相。專注觀行。成一切悉地。即觀行修相。以方便慧。入勝義實。即相似修相。定慧現前。證地波羅蜜。乃至無上菩提。即分滿證相。

又復行者未能修上二法。但當深信。斷諸疑心。誦此陀羅尼數十萬徧。先見種種罪滅清淨之相。爾乃進此二法。自然任運流入。而無阻滯矣。故知初心習行。入門多種。妙悟之時。理應兩捨。

分持明驗相第五

持驗之相。有乎二種。一者先行。二依法誦持。先行者。謂但能口誦。未起觀解。然能滿十萬徧者。即得夢見諸佛聖賢。口吐黑物。若有十惡業罪不得見者。更誦十萬。即夢境中。或見諸天堂寺。或與天女娛樂。或登山渡海。或騰空浴池。或食酪飯。或飲甘露。或陞座說法。或乘船遊嬉。或見沙門居士。或見日月男女。或鬬勝黑夫。或怖走牛馬。種種罪滅清淨之相。設有五逆極重之障。未能豫見吉祥之相。更加七十萬徧。決定得見如前相貌。此滿九十萬徧乃得見相。葢據具有五逆十惡罪者。法華三昧云。若得種種諸靈異好夢。是下品戒根淨相也。

次依法誦持有二種。一緣聲布字持。二入三摩地持。是二求世間出世間悉地。無不成就。初緣聲布字持者。行者用陀羅尼九字。布安于身。即成以如來印八大菩薩所加持身。其身即是准提佛母。金剛不壞。滅除一切業障。積集無量福德。故誦滿三十萬徧者。即得金剛手菩薩攝往自宮(此金剛手。即八菩薩之一。謂金剛薩埵上師也。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又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持國輪王先行品同。凡諸密部。是其請說。手擲金剛杵。亦謂之執金剛。今地婆訶羅初譯云。金剛主。亦云金剛手。金剛智再譯云金剛藏。不空三譯云金剛手。名出不同。實則一位。祕密三昧大教王經云。若入阿脩羅宮。能現一切幻化事。能作一切調伏法也)。誦滿六十萬徧者。得見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多羅菩薩。隨心滿願。若滿百萬徧者。諸佛菩薩為其說法。常得隨從。亦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親聞妙法。又誦一俱胝徧者。不轉肉身。往兜率宮。隨彌勒菩薩。聽聞正法。得不退轉。或得無能勝菩薩。願為說法。訶利底母。授與法藥等。是皆行立誦持。不入三昧。但依法布字緣聲誦持者。故法華安樂行。不入三昧。但行立誦持。亦得見普賢上妙色像也。

入三摩地持者。專注觀行。入三摩地。端身閉目。澄心靜意。當於胸臆。炳現圓明。猶如滿月。於圓明中。思惟唵等九字種性。入旋陀羅尼門。必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定慧現前。證入十地也。法華三昧云。行者於行坐念誦之中。身心寂然。猶如虗空。入諸寂定。於正慧中。面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是人以見普賢菩薩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三昧是定。陀羅尼是慧。即是定慧二根淨相也。

更須委檢蘇悉地經三品悉地。

三、流通分/結行

此真言。有大勢力。若求菩提三乘聖果。往生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及求智慧。男女。福祿。官位等。無不稱意。若欲速得靈驗。當依本經作法。斷除酒肉葷辛。如或隨時獲益。滅罪生福。在家不能全斷酒肉妻妾。五辛必須斷絕。可於十齋日受持八戒。而持誦之。非十齋日。早起盥洗清淨。一心誦持。亦能增長福壽。除諸災患。良由末代凡夫。酒肉妻妾。以為常業。雖聞佛戒。習性難改。若不用此大不思議神呪救拔。何由得出生死苦海。縱不齋戒。亦獲成就。況有齋戒清淨。依法持誦者。而不速得如願乎。

或有年老衰邁。氣力短少。不能誦上淨法界真言。無能勝真言等。便可專持此準提真言亦得。又不能全誦八句者。初當先誦三遍。已後但從唵字起。誦下九字亦得。又或不能結準提大印。即初誦三遍結之。後以兩手移數珠誦之。或左手作金剛拳誦之。又凡誦呪畢。却用金剛拳印。誦吽字真言。而印五處。先印額上。次印右肩。次印左肩。次印心上。後印㗋上。一誦一印。印竟。於頂上散印。然凡持誦。不可在不同志無信心人前。令其輕笑。獲罪無量。又每日持誦。時須定限。若一時持。即當早晨。若二時持。則兼夜靜。若三時持。則加正午。如務忙者。不能依時。但有暇時。即便持之。



三、流通分/結行
三、流通分/結行
附加觀想/儀軌

附加觀想/儀軌

附) 略法界觀門頌

(終南杜順和尚創製法界觀門。末後略出此頌。附此以見無障礙法界之義)。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秪用一念觀一境  

一切諸境同時會

於一境中一切智  

一切智中諸法界

一念照入於多劫  

一一念劫收一切

時處帝網現重重  

一切智通無罣礙

按顯教中修普賢行海。依四法界。開立五門。而法界觀。約為三重。一真空觀。揀情妄以顯理。二理事無礙觀。融事理以顯用。三周遍含融觀。攝事事以顯玄。至於溥融無礙。則十方三世一念齊收。如一月千江。波波具含淨月。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主伴同時。聖凡一家。物物全真。受用自在。而真空觀。實其初門也。彼云。法界宗中。無孤單法。離理無事。若單觀於事。即是情計之境。故除事界。惟顯真空。而意已該悉矣。且實色不即真空。揀實色而幻色始彰。幻色即真空也。斷空不即幻色。揀斷空而真空始顯。真空即幻色也。有無不計。人法俱忘。帝網重重。一多互遍。而後謂之溥融無礙。彼外道小乘著斷空者。毋論乃初心菩薩計色相。以為真空。於義實濫。不可不從。密修中一一鎔鍊。所謂鏡裏原無影。影虗顯鏡明也。今此五觀中。初觀諸法如夢幻。即合真空之意。不可錯會。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豈可以形礙色相。毫無轉動。而遂以為幻空也哉。若於此勘得真。即毗盧法界本來寂滅。三止三觀當下圓修。性德行海實非階級也○咄請如是入。最初一步要分明。直透長安無異路。

附加觀想/儀軌
附加觀想/儀軌

附本呪同譯

  •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地婆訶羅譯。今懺本承
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娜麼颯哆喃(一) 三藐三勃䭾俱胝喃(二) 呾姪他(三) 唵(四) 折𨽻(五) 注𨽻(六) 准提(七) 莎縛(二合)(八)

  • 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曩謨颯多(引)(引)三藐三沒䭾(引)(引)胝南(引)怛儞也(二合)(引)唵者禮主禮准泥娑縛(二合)(引)

  • 七俱胝佛神呪

宇文周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載種種雜呪經。

納莫颯多喃 三藐三佛陀俱胝南 怛姪他 唵 折麗 主麗 准遞莎訶

  • 七俱胝佛呪

三藏法師玄奘譯。載呪五首經。

納莫颯多喃(去)三藐三勃陀俱胝南(去)怛姪他 唵折麗主麗准第莎訶

  • 七十七俱胝如來同說陀羅尼。山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宋西天中印度惹爛䭾囉國三藏沙門天息灾譯。

曩莫(入聲)(一) 颯鉢多(二合)(引)(引)(二) 三藐訖三(二合)沒䭾(三) 句(引)致喃(引)(四) 但儞也(二合)(去聲)(五) 唵(引)左𨽻(引)祖隷(引)(上聲)(引)(六) 莎嚩(二合)(引)(引)(七)

  •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真言變化品云。爾時世尊入等虗空大海變化神通三昧三摩地。出此定[A61]已。從三金剛。說此大尊那菩薩真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那莫颯鉢多(二合)(引)(引)(一) 三藐訖三(二合)沒䭾(引)(引)(引)(引)(二) 怛𭔞(切身)(引)(三) 唵(引)左𨽻(引)祖𨽻(引)尊禰(引)莎嚩(二合)(引)(引)(四)

  •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呪

大夏天慶間。蘭山崇法禪師沙門金剛幢譯定。密呪圓因往生集。

捺麻薩不怛(二合)(引)薩滅三莫𭊁 光(引)(引)(引)怛涅達 唵 桚令足令 尊寧莎(引)(引)

准提三昧行法附呪(終)

附加觀想/儀軌

○附供齋儀

凡修真言。行者。須當隨力供養三寶。如或慳悋。福慧難增。真言不獲感應。故云。修慧不修福。入道多辛苦。福慧兩兼修。方能成佛祖。當具香花燈燭果蓏蔬儀。務令淨潔。盛於淨器。加以真言神呪力故。自然遍供十方法界。無盡佛法僧三寶。如上禮諸佛菩薩本尊已。長跪。手擎香爐。口誦偈云。

願此妙香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已。置爐案上。叩首起立。然後結普通吉祥印。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相捻。餘三指散舒。誦淨法界真言加持二十一遍。一誦。一印飲食上。真言曰。

㘕(想此字。放白色光明。印一切供物上。即無穢觸)

附加觀想/儀軌
附加觀想/儀軌
讚頌/發願/迴向

精進不已。亦將超因位菩薩而上之。則凡不可說者而皆為可說者矣。佛弟子施(堯挺)謹述此呪文所在。必有天龍八部擁護。最為靈應。即不能持誦者。亦當虔心奉祀。與家中佛神供養一處。獲福無量。切不可混置。褻慢自取罪過。敬之。敬之。福省南臺後洲準提堂藏板」

(CBETA 2021.Q4, X59, no. 1078, p. 248a13-23 // R104, pp. 784b16-785a08 // Z 2:9, pp. 392d16-393a08)

讚頌/發願/迴向

故持明藏儀軌經云。此准提呪似如意珠。若有行人。處處用之。皆得成就是也。

准提淨業三卷終

讚頌/發願/迴向

志心發願

願我所修行  一切諸善果  禮念歸懺力回施諸有情  出離三界苦  速證於菩提回向我所求  助成勝悉地

發願回向已。志心歸命。禮常住三寶。

歸依諸如來(四句一拜)  五智十身佛願共諸眾生  同入金剛界歸依最上乘  瑜伽秘密教願共諸眾生  同入金剛界歸依不退轉  大悲菩薩僧願共諸眾生  同入金剛界歸依三寶已  所有諸功德回施諸有情  共成無上道

上來頂禮大准提菩薩焚修悉地懺悔玄文。功德圓滿。無限良因。散沾沙界。和南聖眾。

(行者入觀誦持時。先當了知諸佛眾生與我此心同一圓明。竪窮橫徧。現前一念。具足無減。無二無別。而恒安住。甚深境界。慈念有情。以三密相應。而作悉地然持中所示觀雖多。無越梵字呪聲。總相別相。又復遠離能觀所觀。能持所持。一事一理。皆是不思議秘密理境。如是行持。何愁佛果不圓。罪障不滅。悉地不成耶)

順治壬辰季夏佛弟子項謙法名弘慈從閩中三山虔摹薰沐重鐫

讚頌/發願/迴向
讚頌/發願/迴向

 龍樹菩薩以偈讚曰。

準提功德聚  

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  

受福如佛等

遇斯如意珠  

定獲無等等(若欲其詳。當閱準提會釋)

讚頌/發願/迴向
讚頌/發願/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