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中請稍後...
清辨:般若灯论释月称:明(显)句论安慧:大乘中观释论青目、童寿:中论
观缘品(并译序)

般若燈論釋序

釋慧賾述

《般若燈論》者,一名「中論」,本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作也。借燈為名者,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舉中標目者,鑑亡緣觀,等離二邊也。然則燈本無心、智也亡照,法性平等,中義在斯,故寄論以明之也。若夫尋詮滯旨、執俗迷真,顛沛斷常之間、造次有無之內,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豈欲爾哉?蓋有由矣!請試陳之。若乃搆分別之因、招虛妄之果,惑業熏其內識、惡友結其外緣,致令慢聳崇山、見深滄海、恚火難觸、詞鋒罕當,聞說有而快心、聽談空而起謗,六種偏執各謂非偏、五百論師爭興異論,或將邪亂正,或以偽齊真,識似悟而翻迷、教雖通而更壅,可謂捐珠翫石、棄寶負薪,觀畫怖龍、尋跡怯象。愛好如此,良可悲夫。龍樹菩薩救世挺生,呵嗜慾而發心、閱深經而自鄙,蒙獨尊之懸記、燃法炬於閻浮,且其地越初依、功超伏位,既窮一實、且究二能,佩兩印而定百家、混三空而齊萬物,點塵劫數歷試諸難,悼彼群迷故作斯論,文玄旨妙、破巧申工,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大乘法將,體道居衷,遐覽真言,為其釋論,開祕密藏、賜如意珠,略廣相成、師資互顯。至若自乘異執欝起千端、外道殊計紛然萬緒,驢乘競馳於駕駟、螢火爭耀於龍燭,莫不標其品類、顯厥師宗。玉石既分,玄黃[1]已判。西域染翰,乃有數家,考實析微,此為精詣。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梵文如此,翻則減之。我

皇帝神道邁於羲農、陶鑄侔於造化,一六合而貫三才、攝四生而弘十善,崇本息末無為太平,守母存子不言而治,偏復留心釋典、遐想至真,以為聖教東流年淹數百,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希聞未聞勞於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羅頗蜜多羅,唐言明友,學兼半滿、博綜群詮,喪我怡神、搜玄養性,遊方在念、利物為懷,故能附杙傳身、舉煙召伴,冐氷霜而越葱嶺,犯風熱而渡沙河。時積五年、塗經四萬,以大唐貞觀元年歲次娵觜十一月二十日,頂戴梵文至止京輦。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漢請摩騰,遠勞蕃使。詎可方茲感應,道契冥符。家國休祥,德人爰降,有司奏見,殊悅帝心。其年有勅安置大興善寺,仍請譯出《寶星經》一部。四年六月移住勝光,乃召義學沙門慧乘、慧朗、法常、曇藏、智首、慧明、道岳、僧[(工*凡)/言]、僧珍、智解、文順、法琳、靈佳、慧賾、慧淨等傳譯,沙門玄謨、僧伽及三藏同學崛多律師等,同作證明,對翻此論。尚書左僕射邠國公房玄齡,太子詹事杜正倫,禮部尚書趙郡王李孝恭等,並是翊聖賢臣,佐時匡濟,盡忠貞而事主、外形骸以求法。自聖君肇慮,竟此弘宣,利深益厚,寔資開發。監譯勅使右光祿大夫太府卿蘭陵簫璟,信根篤始、慧力要終,寂慮尋真、虛心慕道,贊揚影響、勸助無輟。其諸德僧,夙興匪懈,研覈幽旨,去華存實,目擊則欣其會理、函丈則究其是非,文雖定而覆詳、義乃明而重審。歲次壽星十月十七日,撿勘畢了。

其為論也,觀明中道而存中失觀,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然則司南之車本示迷者,照膽之鏡為鑑邪人。無邪則鏡無所施,不迷則車不為用。斯論破申,其由此矣。雖復斥內遮外、盡妄窮真,而存乎妙存、破如可破。蕩蕩焉,恢恢焉!迎之靡測其源、順之罔知其末,信是瑩心神之砥礪、越溟嶮之舟輿,駭昏識之雷霆、照幽塗之日月者矣。此土先有《中論》四卷,本偈大同,賓頭盧伽為其注解,晦其部執,學者昧焉。此論既興,可為明鏡。庶悟玄君子,詳而味之也。

观缘品(并译序)

2019年索达吉译本

观缘品(并译序)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观缘品(并译序)

中論卷第一

釋僧叡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其實既宣、其言既明,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夫滯惑生於倒見,三界以之而淪溺;偏悟起於厭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覺在乎曠照、小智纏乎隘心,照之不曠則不足以夷有無一道俗、知之不盡則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際,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是以龍樹大士,析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賓喪諮詢於朝徹。蕩蕩焉,真可謂坦夷路於沖階、敞玄門於宇內,扇慧風於陳枚、流甘露於枯悴者矣。夫百樑之搆興則鄙茅茨之仄陋,覩斯論之宏曠則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區之赤縣,忽得移靈鷲以作鎮;險陂之邊情,乃蒙流光之餘惠。而今而後,談道之賢始可與論實矣。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衿,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盡善也。《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袪內以流滯,《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尋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予翫之味之,不能釋手,遂復忘其鄙拙託悟懷於一序,并目品義題之於首。豈期能釋耶?蓋是欣自同之懷耳。

释者归敬、释论因由

觀緣品第一之一(卷一)

偈本龍樹菩薩 釋論分別明菩薩

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羅頗迦蜜多羅譯

普斷諸分別,滅一切戲論,

能拔除有根,巧說真實法。

於非言語境,善安立文字,

破惡慧妄心,是故稽首禮。

釋曰:如是等偈,其義云何?我師聖者,如自所證,於深般若波羅蜜中,審驗真理、開顯實義,為斷諸惡邪慧網故。彼惡見者雖修梵行,以迷惑故皆成不善。今欲令彼悟解正道,依淨阿含作此中論,宣通佛語。論所為者,其相云何?謂婆伽婆見彼無明眾生,世間起滅斷常一異來去等諸戲論網稠林所壞,起第一悲、發勇猛慧,於無量億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為利益他,捐捨身命,無厭倦心。能擔無量福慧聚擔,鑽般若境界海,斷一切戲論網,非他緣、無分別,得一切法真實甘露。於彼趣壽分齊性處時等。攝受利益,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唯為進趣第一乘者,依彼世諦、第一義諦,施設不起等諸名字句,此緣起實說中最勝。我阿闍梨亦於不起等文句,開示如來如實道理,得如實解,生極勇猛。如所通達,讚歎婆伽婆,故造此論。又悲水適心,驗已所解,令彼世間同已得解,故出此言。

释者归敬、释论因由

不住二边处,得生佛慧海, 

妙法藏深性,随证以悲宣。 

其以见解火,焚今异教薪,

驱除世间中,一切意黑暗。 

无二智语箭,天等所化域,

三界胜妙方,无余摧有敌。

顶礼龙树已,开显彼颂释, 

简易妙声律,寻思风未搅。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即是所讲之论。 若问:此论的关联、所诠、必要之必要是什么?

依照《入中论》所说之理,首先初发心、以无二智慧庄严、以大悲心为 前提、成为生起如来本智之因,最终无谬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的龙树阿阕黎为 使他众领悟,以悲心造论,这是论之关联。作者自己宣说了所讲的全论之所 诠义及必要,通过无误阐释所诠义及必要而说明殊胜性。

释者归敬、释论因由

歸命一切智!所有世俗、勝義二諦本無所行,若無所行,攝化有情事即當捨離。菩薩為開示故,造此《中論》。然此不同一切外道所說緣生。佛說緣生法,為令覺悟多慢心者生極淨信。於諸論中,此論宗重,謂緣生義,即無滅等句。最勝緣生,顯明開示,是故論初讚歎世尊。

释者归敬、释论因由

問曰:何故造此論?

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论主归敬颂、释

如偈曰:

不滅亦不起,不斷亦不常,

非一非種種,不來亦不去。

緣起戲論息,說者善滅故,

禮彼婆伽婆,諸說中最上。

釋曰:彼句義次第解無間故,解此論義是故初說如是句義。破壞故滅,出生故起,相續死故斷,一切時住故常,無別不異義故一,差別異義故種種,向此義故來,向彼義故去,無此滅故不滅,乃至無此去故不去。彼起滅一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俗中遮。彼來去者,或言俱遮。或有說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以彼為故,彼者佛婆伽婆。緣起者,種種因緣和合得起,故名緣起。語自性執,永不行故,名戲論息。一切災障無故,或時自性空,故名善滅。說者開演義故,正不顛倒。通達人法二種無我,是故名為佛婆伽婆。由如此義,故我作禮。諸說中最上者,此言何謂?彼不顛倒緣起,開示天人涅槃信樂道故,教授聲聞獨覺菩薩最勝故。如所演說,正不顛倒,緣起勝故。

問曰:汝向自言,說緣起法。若言緣起,云何不起?若言不起,云何緣起?此語自相違。又生解退故,語義俱壞,如云一切言語皆是妄者。

答曰:若一切緣起皆不起者,彼當作解,我得此過。我未曾說一切緣起皆不起故,無如上過。此義云何?彼世諦中有緣起故,非第一義亦有緣起。彼說因者,此義不成。猶如檀等,第一義中不說為善,攝生死故說之為善。又如說識為我,第一義中識實非我。如此解知,是故無過。又如化丈夫起,丈夫自性實無所起,亦如幻焰內入起等,世俗故說,非第一義,是故無咎。

問曰:起後遮滅,法相應爾。以彼先故,如不斷者。

答曰:生死無始故,先滅後起,此亦同遮,非一向因過,觀義次第不觀異。文若先遮,起與滅同過。復次曇無德人言:汝論初言不起滅等,此無為法,別緣起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法中有故。汝論初言,非聲聞等共緣起者,義不相應。論者言:遮自性故,說不起等別緣起法,令汝得解。若言有彼無為緣起令他信者。是義不然,驗無體故。若汝意謂,緣起決定,名緣起無為者。此解有過。何以故?由遮起故。彼起無體,不應名共。以無為無起有因故,譬如住。

復次經部師言:不起等義,非聲聞不共。此義云何?彼異起無體,名為不起,如不自在。彼外道解滅,此滅無體,名為不滅。譬如無我,藉因果起故不斷,果起因壞故不常。彼摩尼珠、乾牛糞[1]末、日光和合,如是起火。不可說彼體故不一,不可說異體故不種種。如是起時壞故,不來不去義正如此。汝論初言,不共聲聞,別緣起者。是義不然。論者言:汝雖有此語,違正道理。此義云何?彼起者不起故。我欲令人解不起等別緣起義,以是不共別緣起故,在初讚歎佛婆伽婆方作此論,先令了知起者不起,餘不滅等則易可思。云何令解彼不起等?謂諸分別起者現前知故。諸如是說,或言自起體、或言他起體、或言共起體、或言無因起體,此諸說皆不然。由依阿含及正道理,如實諦觀,起即無義。

论主归敬颂、释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缘起以不灭等八种差别为特点,即是本论的所诠,涅架具足善灭一切戏论 寂灭的法相,这是说明此论之必要。"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是讲顶礼。

这是以上两颂的总义。

再分析支分义 起: "札德"是接触之义。"俄德"是去之义。带有达雅后加字“札德达雅”是接触或观待之义,因为词根变形使得全义改 变。如云: "以于变形故,词根义皆转,恒河水虽甜,海水令同彼。"

"萨莫巴达"是产生之义,所以"萨莫巴达"为"起"。万事万物的产 生观待因缘即是缘起之义。

另有论师讲解:"札德"是重复之义, 是去,即行进与坏灭。 "俄达雅"是可去。如此达雅是对它补充的后加字,这般分开解说。由此说明一切具有各自去、灭之法的产生就叫缘起。

按照他们的观点,经中所说:"诸比丘,当为汝等宣说缘起,谁见缘 起,彼见法......"因为在此等情况下会有重复的意思,还有省略词,所以分开解说为好。

但实际上, "依靠眼、色产生眼识",在此等情况下是直接承认"依靠 眼、色"的义差别。如果承许有一个眼根的因也产生一个识,那么"缘"怎 么会有重复之义呢?接触的意思是遇到后产生,就是"缘起",也有这种没有直接说义差别的缘起,也有直接说义差别的缘起,如云: "依靠眼、色, 眼、色接触,观待眼、色。"

如果"俄达雅"一词是辅助的后加字,那么"依靠眼、色产生识",这 里"札德达雅"一词并不是略虚省文,所以没有省略词。为此还值得分析。 如果说依靠眼、色产生眼识,实际也并不是那样,因此应当分别解说,有"拉雅布"后加字的才是略虚省文。

有些论师说:依缘而起,因为"缘"的变形是重复之义, "依"是接触 之义, "起"是产生之义,因 而起,就是接触而生。

另有论师说:具有各自分别坏灭的产生就叫缘起。

这种跟随别人观点进行驳斥,我觉得并不擅长跟随别人。为什么呢?将 依缘而起讲成有接触之义,其实"缘"并不是重复之义, "依"也不是接触 之义。那是什么? "缘"是接触之义, "依"是去之义,可以说依、缘合起来就是接触。

现在讲解接触而生就叫缘起的缘起一词,假设是承许认定凡是存在的法 时,那么因缘聚合彼彼接触后产生,就是缘起,与重复有关系。然而在分别 认定时,如"依于眼、色产生眼识",就与重复不相关。可见,有些论师并不擅长跟随别人的观点。

如果有人驳斥:那也不合理,因为所谓"依靠眼与色产生眼识"并没有两种意义。

这种反驳也不合理。为什么昵?因为没有列出"如何没有两种意义"的理证,只是立宗而已。

还有人说:由于识并非色法,不会与 ,显然只有色法才有与某法接触的情况。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因为所谓"此比丘得果"是承认接触,"接触"一词也是"观待"的异名,再者关于缘起一词,龙树菩萨也亲口说过有接触之义,如云: "依彼彼而生,自有实无生。"所以说有这种过失也不合理。

那么,缘起是何义?如云: "有此故此起,此生故生此",具有此缘本身之义就是缘起的意义,将这安立为自宗。

那也不合理,因为没有阐述所谓缘与起两个词一一的意义差别并认为已分别解说了。

如果承许说:如"静处的中心"等,承许以不可分割的词来称呼。

驳 :那也不合理,因为关于缘起一词,龙树菩萨亲口说过"依彼彼而生,自有实无生"与支分义相关联。

那么缘起到底指什么呢?有此故此起,可以用"如有短则有长"来讲 ,与短相关、依于短、观待短才有长。为此,承许那种驳斥不合理。广述得可以了。

对此,世尊完全指明诸法的产生观待因缘,遮破了诸法由无因生、一因 生、不同因生,自生、他生、共生。由遮破它们而依世俗如何存在而宜说了 一切世俗万法的自本体。

现在宣讲,由于缘起世俗自性不生,故观待圣者智慧,从"不灭"至 "不一亦不异"之间,以不灭等八种差别为特点。泯灭故为灭,即刹那毁坏,称为灭。产生故为生,是指本性的有实法。中断故为断,即相续中断之 义。常,指永恒, "何时何处都存在"之义。到来故为来,是指从远处来到近处。去往故为去,指从近处去往远处。异的意义是不同,各别义的意思。 既是意义也是一体,所以说一义,就是不异、无别之义。

关于缘起为何无有灭等的道理,全论将予以阐述。

无量特点,但只列举了这八种的原因是,只有这些才成为主 要辩论的支分。在如实照见缘起如何存在的圣者所见前,灭除所诠、能诠、 法相、名相等一切戏论,所以善灭诸戏论是指缘起真如善灭戏论。于此,心与心所之运转也不存在,远离能知与所知名言,无余远离生、老、病、死 等一切损恼,故为寂灭。通过所说缘起指明宣说者的殊胜性,承许诸说中第一。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因为作者已通达所说的缘起,照见它唯一是如来才能无误宣说,并通晓 外道所有学说与凡夫胡言乱语相同,随之龙树菩萨怀着极大的诚信,再次赞 叹世尊殊胜说"诸说中第一"。

于此先破灭(藏文是"不灭亦不生"),是为了说明生与灭并无前后安立。 本论将要讲到"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生则无老死,不死而有生"。所以,没有"生在前、老死在后"的固定性。

论主归敬颂、释

如本頌言:

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等。

釋曰:滅者,無常性故名滅。發起名生,斷生死故名斷,擇滅涅槃常時性故名常。如有人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此緣生者,亦即是常。一者無差別義。如所說離,此即是為緣生之法。何所生耶?謂種種義,如其所說,從因所生、生已有果。來者向此名來。若無來義轉時,此即無去。無去義轉時,即無過去世所行。非今有滅,此即無滅。此法如是,說餘生等亦然。若取著言詮,即為戲論。如其言詮,於如是性執有性者,彼皆息滅,此即名為滅諸戲論、離諸嬈惱性。分別自性空已乃名寂靜。

今此如是無滅等十種句義,如前所說十種對治,此中皆止周盡,是論皆說此義,此如是義成,餘一切論中皆同此緣法。今此義中,若此因、若彼緣,如薪生火,而彼所取如是應知。常不斷義,如前句所說發起之義,此所說成。若因中有故,設因壞時後還不離果起,無前後時性故。如澡沐已受食,此非緣生,若言無生,自語相違。不和合對治,此即世俗緣生不和合故。若勝義諦所生,此中止遣。世俗諦識中體性不和合勝義諦體性,此中止遣。

何等是世俗?何等是勝義?若勝上所說相續義性,以世俗諦伺察時此不和合,以彼現證非涅槃所得,此所作性不異勝義諦故,亦不止遣。若智所成,即彼世俗諦不異勝義諦,如瓶等色等。而此一類色受等法,決定境界智不許可,彼智無性故,譬如瓶等墮世俗有性,雖無所取,非世俗無。此中所說,世俗所取之義,是自非他,如理應知。世俗者即是世俗所取故,如樹林等非極微許,而有所取道理可得。若方分分別差別分別等性,而彼決定世俗有性,此非道理,以物體遍計有樹林等對礙,而識中有彼樹林等為所表故。然識中物性非無道理,由是樹於彼識而為所緣,如是能表識中得有所表,是故非物體樹於識中有。此如是說故,餘說亦然。於能表所表中,遍計無體亦無所成。何法可成邪?謂如諸佛境界色等決定。此何不成?如彼諸佛境界,此亦然有,非如識中遍計生等此中止遣。識中物體若有性者,此非道理。若彼勝上如來之智,如所說義故名勝義,餘皆世俗,不實性故。此說最上,謂佛所說善文善義。是故頌言: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釋曰:若文義二無著智性,唯佛大師而善宣說。何所說邪?謂說無生性。今為證成無生性故,彼無滅等諸差別義亦如是證成,如是建立無生法故。

论主归敬颂、释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此二偈讚佛,則已略說第一義。

問曰: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

答曰: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不生者,諸論師種種說生相,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或謂因中先有果、或謂因中先無果、或謂自體生、或謂從他生、或謂共生、或謂有生、或謂無生。如是等說生相皆不然,此事後當廣說。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無滅故,餘六事亦無。

問曰:不生、不滅已總破一切法。何故復說六事?

答曰:為成不生不滅義故。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若深求不常不斷,即是不生不滅。何以故?法若實有則不應無,先有今無是即為斷,若先有性是則為常,是故說不常不斷,即入不生不滅義。有人雖聞四種破諸法,猶以四門成諸法。是亦不然。若一則無緣,若異則無相續,後當種種破,是故復說不一不異。有人雖聞六種破諸法,猶以來出成諸法。來者言諸法從自在天、世性、微塵等來,出者還去至本處。復次萬物無生。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劫初穀不生。何以故?離劫初穀,今穀不可得。若離劫初穀有今穀者則應有生;而實不爾,是故不生。

問曰:若不生則應滅。

答曰:不滅。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劫初穀不滅。若滅,今不應有穀;而實有穀,是故不滅。

問曰:若不滅則應常。

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常,如穀芽時種則變壞,是故不常。

問曰:若不常則應斷。

答曰:不斷。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斷,如從穀有芽,是故不斷;若斷,不應相續。

問曰:若爾者,萬物是一。

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一,如穀不作芽、芽不作穀。若穀作芽、芽作穀者應是一;而實不爾,是故不一。

問曰:若不一則應異。

答曰:不異。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異。若異者,何故分別穀芽、穀莖、穀葉?不說樹芽、樹莖、樹葉,是故不異。

問曰:若不異,應有來。

答曰:無來。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來,如穀子中芽無所從來。若來者,芽應從餘處來,如鳥來栖樹;而實不爾,是故不來。

問曰:若不來,應有出。

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出。若有出,應見芽從穀出,如蛇從穴出;而實不爾,是故不出。

1.1
1.1
1.1
1.1
1.2
1.2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