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中請稍後...
(一七一)中阿含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第十(第四分別誦)悟慈長老 新譯喬正一 譯
大意
大意

本經敘述外道哺羅陀平,向尊者三彌提說他曾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為之虛妄,唯有意業為真諦。或者有禪定,比丘入其禪定的話,就無所覺。」三彌提乃斥其為誣謗,並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聽後,盡告阿難,

並同往問佛。佛說:如故意作樂業,作到成就時,當受樂報,苦業、不苦不樂之業,及其果報,也是如是。並說分別大業經,所謂有離十惡,死後或生天界,或生地獄的,也有不離十惡,死後或生天界,或生地獄的。見到此事後,沙門梵志,或者會否認善惡之行業與果報的相應。然而其中的因果很複雜,不可以表相之見,來限定行業應報的不同。

大意
2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爾時,尊者三彌提亦遊王舍城,住無事禪屋中。               

2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尊者三彌提,也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無事禪屋中(森林中的屋舍)。

2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當時,尊者三彌提也同樣駐錫在王舍城無事禪屋中。

3

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中後彷徉,往詣尊者三彌提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賢三彌提!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3

這時,有一位,名叫哺羅陀子(外道遊行者),在於中午以後,彷徉(徘徊),而往詣於尊者三彌提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說:「賢者!三彌提!我欲有所問,不知能否聽許我之所問嗎?」

3
4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4

尊者三彌提回答說:「賢者!哺羅陀子!你欲問就問好了,我聽後當會思其義而回答你的。」

4
5

異學哺羅陀子便問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5

異學哺羅陀子便問而說:『賢者!三彌提!我曾經面從沙門瞿曇之處聽聞,當面從沙門瞿曇之處,受如是之法:『身與口之業,為虛妄的,唯有意業為真諦的。或有一種禪定,比丘如果入其禪定中的話,就無所覺。』」(專心於其禪中,就不會有所感於其他的事物。)

5
6

尊者三彌提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6

尊者三彌提告訴他說:「賢者哺羅陀子!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說!不可以誣謗世尊!誣謗世尊的話,就為之不善的,因為世尊並不作如是之說。賢者哺羅陀子!世尊乃以無量的方便而說:『如果故作業(故意作業,有心之業),作後已成就的話,我就說他沒有不受報的。或者會在於現世而受,或者會在於後世而受。假如不故作業(不是故意所作之業,無心之業),作後已成就的話,我就不說其必定會受果報的。』」

6
7

異學哺羅陀子至再三語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7

異學哺羅陀子,至於再三的對尊者三彌提說:「賢者三彌提!我曾經面從沙門瞿曇之處聽聞,當面從沙門瞿曇之處,曾受:『身與口之業為虛妄的,唯有意業為真諦。或有一種禪定,比丘如入其禪定中的話,就沒有所感覺。』」

7
8

尊者三彌提亦再三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8

尊者三彌提,也再三的告訴他說:「賢者哺羅陀子!你不可以作此說!不可以誣謗世尊!如誣謗世尊的話,就為之不善,因為世尊乃不作如是之說。賢者哺羅陀子!世尊乃以無量的方便而說:『如故作業,作後已成就的話,我乃說沒有不受報的,或者會在於現世受,或者會在於後世受。假如為不故作業的話,則作已成就的話,我並不說必定會受報的。』」(我說:這種情形,不一定會受報。)

8
9

異學哺羅陀子問尊者三彌提:

「若故作業,作已成者,當受何報?」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

9

 異學哺羅陀子又問尊者三彌提說:「如故作業,作已成就的話,當會受何種果報呢?」尊者三彌提回答說:「賢者哺羅陀子!如故作業,作已成就的話,必定會受苦報的。」

9
10

異學哺羅陀子復問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汝於此法、律學道幾時?」

10

異學哺羅陀子又問尊者三彌提而說:

賢者三彌提!你在於此法與律當中,學道幾時呢?」(你在佛法與佛的教誡當中,學佛學好久呢?)

10
11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我於此法、律學道未久,始三年耳。」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便作是念:「年少比丘尚能護師,況復舊學上尊上尊人耶?」於是,異學哺羅陀子聞尊者三彌提所說,不是不非,即從座起,奮頭而去。

11

尊者三彌提回答說:「賢者哺羅陀子!我在於此法與律當中,學道不久,始三年而已。」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便作如是之念:這麼年少的比丘,尚且能護其師,更何況那些舊學的上尊人(長老比丘)呢?於是,異學哺羅陀子聽聞尊者三彌提所說,不是不非(不以為是或非),就從其座起,振奮其頭而離去。

11
12

彼時,尊者大周那去尊者三彌提晝行坐處不遠。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彼盡誦習,善受持已,即從座起,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尊者阿難說之。

12

那個時候,尊者大周那(舍利弗之弟,於空法中,深生信解之比丘),離開尊者三彌提之晝行坐之處不遠,於是,尊者大周那將尊者三彌提和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之事,他都統統把它誦習,都善於受持後,就從其座起,而往尊者阿難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就將尊者三彌提和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的,統統向尊者阿難說。

12
13

尊者阿難聞已,語曰:

「賢者周那!得因此論,可往見佛,奉獻世尊。賢者周那!今共詣佛,具向世尊而說此義,或能因是得從世尊聞異法也。」

13

尊者阿難聽後,對他說:「賢者周那!由於得此論,你我可往見佛,去奉獻世尊。賢者周那!現在可以共詣佛陀,去具向世尊說此義,或者有可能由於此,而能得從世尊處,聽到異法也說不定(更妙,更特別之法)。

13
14

於是,尊者阿難、尊者大周那共往詣佛。尊者大周那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難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彼時,尊者阿難語曰:「賢者大周那!可說,可說。」

14

於是,尊者阿難、尊者大周那,就共同往詣佛陀。到後,尊者大周那乃稽首佛足後,退坐在一邊。尊者阿難,也稽首佛足後,退住在一邊。

那時,尊者阿難對周那尊者說:「賢者大周那!你可以說出來了,可以說出來了。」

14
15

於是,世尊問曰:「阿難!周那比丘欲說何事?」

15

於是,世尊問他而說:「阿難!周那比丘,欲說甚麼事呢?」

15
16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今自當聞。」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16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您現在當會親自聽其陳述的。」於是,尊者大周那就將尊者三彌提和異學的哺羅陀子所共論之事,盡向佛陀說。

16
17

世尊聞已,告曰:「阿難!看三彌提比丘癡人無道。所以者何?異學哺羅陀子問事不定,而三彌提比丘癡人一向答也。」

17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阿難!你看!三彌提比丘,乃為癡人無道的了。為甚麼呢?因為異學哺羅陀子,其問事不定(問事不足,應該要以分別答復之問),而三彌提比丘癡人,卻一向而答(決定的回答)之故,我才說他為癡人的。」

17
18

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若三彌提比丘因此事說,所有覺者是苦,當何咎耶?」

18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如三彌提比丘,由於此事而說:『所有覺者(所感受的),都是苦的』,則當會有甚麼咎呢?」

18
19

世尊呵尊者阿難曰:「看!阿難比丘亦復無道。阿難!此三彌提癡人,彼異學哺羅陀子盡問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異學哺羅陀子眼尚不敢視三彌提癡人,況復能問如是事耶?阿難!若汝從世尊問分別大業經者,於如來倍復增上心靖得喜。」

19

世尊呵責尊者阿難說:「你們看!阿難比丘也是同樣的為無道的了!阿難!此三彌提癡人,那位異學哺羅陀子,乃盡問三覺(三受),所謂樂覺(樂受)、苦覺(苦受)、不苦不樂覺(不苦不樂受,舍受)的。阿難!如三彌提癡人,被異學的哺羅陀子所問時,能作如是之回答的話,也就是說:『賢者哺羅陀子!如果故意而作樂的業,而作後已完成(以身口意而作過)的話,當會受樂報。假若故意作苦的業,而已作完成(以身口意而作過)的話,當會受苦報。倘若故意作不苦不樂之業,而已作完成(以身口意而作過)的話,就當會受不苦不樂之報的。』阿難!如果三彌提癡人被異學的哺羅陀子所問,而能作如是的回答的話,則異學的哺羅陀子,其眼睛尚不敢正視三彌提癡人,更何況又能問如是之事呢?阿難!如果你能從世尊聽聞『分別大業經』的話,則對於如來,會倍複增上,會心靜而得喜的。」

19
20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分別大業經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20

於是,尊者阿難,乃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說:「世尊!現在正是其時。善逝!現在正是其時。如世尊為了諸比丘而說『分別大業經』的話,諸比丘們聽後,當會善於受持。」

20
21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尊者阿難白曰:「唯然。」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21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具分別解說。」尊者阿難白佛說:「唯然!」這時,諸比丘,就受教而聽。

21
22

佛言:「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22

佛陀說:「阿難!(1)或者有一人,並不離開殺(殺生)、不與而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人並不離惡、不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生在於善處的天中。阿難!(2)或者有一人,乃離開殺生(不殺生),離開不與取(不偷盜),離開邪淫(不邪淫),離開妄言(不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正見),此人離惡而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轉生於惡處的地獄中。阿難!(3)或者有一人,不離殺生,不離不與取,不離邪淫,不離妄言,乃至不離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後,乃生於惡處的地獄中。阿難!(4)或者有一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護已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中。

22

佛陀說:「阿難,這世間可能有四種人:

  第一種人終生不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不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卻在善趣天上重生。

  第二種人終生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卻在惡趣地獄中重生。

  第三種人終生不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不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在惡趣地獄中重生。

  第四種人終生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在善趣天上重生。

23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耶?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23

(1)阿難!如果有一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為邪見的人。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往生於善處的天中的話,則如有沙門、梵志,已得天眼,已成就天眼,而觀見他,觀見後,曾作如是之念:此人沒有身的惡行,也沒有身的惡行之報;沒有口與意的惡行,也沒有口與意的惡行之報。為甚麼呢?因為我觀見他,並不離殺生、不離不與取、不離邪淫,不離妄言,乃至是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己後,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中。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如不離殺、不離不與取,不離邪淫,不離妄言,乃至不離邪見的人,此不離惡,不護已的人,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生於善處的天中。像如是之見的話,就為之正見,如果有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會趣於邪。如所見所知的極力的捫摸(抓取,固執),則一向都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的都是虛妄。』

23

第一種人終生不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不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卻在善趣天上重生。 

這時有沙門或梵志成就了天眼通,他用天眼看到了第一種情形,便認為:『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事,因為有人終生不捨離十惡業,死後竟能生天,那麼其他人一定也是如此。』於是他會堅持這樣的看法才是正見,不同於這種看法的人是邪見,而且一直執著於這樣的觀念才是真理,其他的教義都是虛妄的。 

24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耶?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24

(2)阿難!如有一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惡處的地獄中的話,則如有沙門、梵志,已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去觀見他,觀見他後,作如是之念:此人無身的妙行,也無身的妙行之報;沒有口與意的妙行,也沒有口與意的妙行之報。為甚麼呢?因為我見他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已後,其身壞命終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中。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離殺,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言,乃至離邪見,此離惡護已的人,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生於惡處的地獄中。像如是之見的話,則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乃趣於邪。如所見所知的極力捫摸(固執),則他乃一向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都為虛妄。』

24

第二種人終生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卻在惡趣地獄中重生。 

阿難,也有沙門或梵志成就了天眼通,他用天眼看到了第二種情形,便認為:『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事,因為有人終生捨離十惡業,死後卻還墮入地獄,那麼其他人一定也是如此。』於是他堅持這樣的看法才是正見,不同於這種看法的人是邪見,並執著於這樣的觀念才是真理,其他的教義都是虛妄的。 

25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耶?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25

(3)阿難!如有一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不離惡,不自護已,在其身壞命終之後,會轉生於惡處的地獄中。如有沙門、梵志之得到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經觀見他,觀見後,作如是之念:此人有身的惡行,也有身的惡行之報;同時有口與意的惡行,也有口與意的惡行之報。為甚麼呢?因為我觀見他並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中。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的話,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像如是之見解的話,則為之正見。如果異於此見的話,則他的智,乃趣於邪。如果他對於其所見所知的極力的捫摸(抓取,固執)時,則他乃一向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的都是虛妄。』

25

第三種人終生不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不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在惡趣地獄中重生。 

還有沙門或梵志成就了天眼通,他用天眼看到了第三種情形,便認為:『這世間有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事,因為有人終生捨離十惡業,死後能生天,那麼其他人一定也是如此。』於是他堅持這樣的看法才是正見,不同於這種看法的人是邪見,也不聽信那些主張沒有善惡業報的說法。 

26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耶?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26

(4)阿難!如有一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護已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會生於善處的天中的話,則如有沙門、梵志之得到天眼,成就天眼的人,去觀見他,觀見後,作如是之念:此人有身的妙行,也有身的妙行之報;同時有口與意的妙行,也有口與意的妙行之報。為甚麼呢?因為我看見他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善處的天中。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已的話,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善處的天中。像如是之見,則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乃趣於邪。如其對於所見所知的,極力的捫摸(抓取,固執),他乃一向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的都是虛妄。』

26

第四種人終生捨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等十種惡業,也善自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等到他死後在善趣天上重生。 

最後有沙門或梵志成就了天眼通,他用天眼看到了第四種情形,便認為:『這世間有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事,因為有人終生不捨離十惡業,死後墮入地獄,那麼其他人一定也是如此。』於是他堅持這樣的看法才是正見,不同於這種看法的人是邪見,也不聽信那些主張沒有善惡業報的說法。 

27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27

 (1)阿難!就中,如有一位沙門、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作如是之說:『此人沒有身的惡行,也沒有身的惡行之報;同時沒有口與意之惡行,也沒有口與意之惡行之報。』這種說法,我乃不會聽取其意見的。如果作如是之說:『我觀見他不離殺,不離不與取,不離邪淫,不離妄言,乃至不離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持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善處的天中。』這樣說的話,我就會聽從其說的。 如果作如是之說:『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不離惡,不護持的人,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善處的天中。』作這種說的話,我乃不會聽取其說的。如果作如是之說:『像如是之見的話,就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乃趣於邪。』這種見解,我也不會聽取的。如所見所知,極力的捫摸(固執),一向都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的都是虛妄。』此說,我也不會聽取其言的。為甚麼呢?如來乃知道那個人有異之故。

27
28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我不聽彼。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28

(2)阿難!就中,如有十位沙門、芃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說:『此人沒有身的妙行,也沒有身的妙行之報;同時沒有口與意的妙行,也沒有口與意的妙行之報。』這種說,我乃不會聽他的。如作如是之說:『我觀見他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持後,其身壞命終時,而生於惡處的地獄中。』這種說,我就會聽取的。如作如是之說:『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而護已的話,則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惡趣的地獄中。』這種說,我乃不會聽取的。如作如是之說:『作如是之見的話,就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乃趣於邪。』這,我也不會聽取的。如所見所知,極力的捫摸,一向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都是虛妄。』這,我也是不會聽取的。為甚麼呢?阿難!因為如來乃知其人為有異之故。

28
29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29

 (3)阿難!就中,如有一位沙門、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說:『此人有身的惡行,也有身的惡行之報;同時有口與意的惡行,也有口與意的惡行之報。』我乃會聽其所說的。如作如是之說:『我觀見他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乃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這種說明,我乃會聽取其說的。如作如是之說:『如更有如是之比類的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的話,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惡處的地獄中。』這種見解,我乃不會聽取的。如果作如是之說:『像如是之見的話,就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會趣於邪。』這,我也不會聽取的。如所見所知的,都極力的捫摸(固執),一向都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都是虛妄。』的話,我也不會聽取的。為甚麼呢?阿難!因為如來乃知此人有異之故。

29
30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30

 (4)阿難!就中,如有一位沙門、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說:『此人有身的妙行,也有身的妙行之報;同時有口與意的妙行,也有口與意的妙行之報。』這,我乃會聽取其說的。如作如是之說:『我觀見他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善處的天中。』這,我乃會聽取其說的。如作如是之說:『如更有如是的比類的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其一切身壞命終之後,也會生於善處的天中。』這,我就不會聽取其說的。如果作如是之說:『像如是之見的話,就為之正見,異於此見的話,則其智會趣於邪。』這,我乃不會聽取其說的。如所見所知的,極力捫摸(固執),一向都執著而說:『此是真諦,其餘的都是虛妄。』這,我也不會聽取其說的。為甚麼呢?阿難!因為如來乃知其人為有異之故。

30
31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彼因此緣此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31

(1)阿難!如有一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天中的話,則他如果本來作不善之業,作惡已成的話,則由於此不離惡,不護已之故,他就在於現法當中,受到其報後,然後生在於彼處(善處天中)的。或者又因後報(第三次生死,及其後)之業之故,他就不會以此因,不會以此緣(指惡因緣),其身壞命終之後,而生於善處的天中(後報業之故,來生不一定隨報,故作惡後,或者會生於善處。)或者又因本來曾經作過善業,作已成就的話,則由於離惡護已之故,有未盡的應受的善處之報,他就因於此,緣於此之故,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中。或者又有臨死時,曾生善心(六識心王),心所有之法(心所,如俱舍論所說的四十六心所),都與正見相應,他就由於此因,此緣,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申。阿難!如來乃知道那個人,為如是的。

31
32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若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32

 (2)阿難!如有一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護已後,其身壞命終時,卻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的話,則他如本來作過善業,作後已成就的話,就由於此離惡護已之故,他乃在於現法當中受其善報完畢後,而生於彼惡處的。再者,又因為是後報之業之故,他就不由於此善因,不由於此善緣,身壞命終之後,而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的。或者又其本作之不善之業,作後已成就者,而由於此不離惡不護已之故,未盡應受地獄之報,則他乃因於此,緣於此,而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中。或者又於臨死時,生不善之心,其心所有之法,乃和邪見相應,則他乃因於此,緣於此,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處之地獄中。阿難!如來乃知其人為如是的。

32
33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33

 (3)阿難!如有一人,不離開殺生,不離開不與取,不離開邪淫,不離開妄言,乃至不離開邪見,此人不離惡,不護已後,其身壞命終之後,乃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的話,則他乃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壤命終之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或者又由於其本來所作的不善之業,作後已成就的話,則由於其不離惡不護已之故,未盡應受地獄之報,則他會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或者又因臨死之時生不善之心,心所有之法乃和邪見相應,他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處的地獄之中。阿難!如來乃知道其人為如是的。

33
34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34

 (4)阿難!如有一人,離開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此人離惡護已之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善處的天中的話,他就是因於此,緣於此,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生於善處的天中的。或者又由於其本來所作的善業,作後成就的話,則由於此離惡護已之故,未盡應受之報,則他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中。或者又有臨死之時,生起善心,心所有法,都和正見相應,他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處的天中。阿難!如來乃知其人為如是的。  

34
35

「復次,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阿難!猶如四種㮈,或㮈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如是,阿難!四種㮈喻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35

  又次,有四種的人:或者有人,沒有而似有,或者有而似沒有,或者沒有而似沒有,或者有而似有(所謂1.無力,而為無力之觀,2.無力,而為有力之觀,3.有力,而為有力之觀,4.有力,而為無力之觀。南傳為1.有業而無能作用,而似無能作用,2.有業無能作用,而似有能作用,3.有業有能作用,而似有能作用,4.有業有能作用,而似無能作用。)

阿難!猶如有四種捺那樣:1.或者捺不熟,而似熟,2.或者熟,而似不熟,3.或者不熟,而似不熟,4.或者熟,而似熟。像如是的,阿難!四種捺乃譬喻人:1.或者有人無有,而似有,2.或者有,而似沒有,3.或者無有,而似無有,4.或者有,而似有。」

35
36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6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36